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炎陵至汝城高速公路第3合同段K19+060~K19+140滑坡区位于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木兰村西侧,右侧山体于2012年11月8日发生滑坡,右侧坡脚有16条抗滑桩因山体滑坡推移倒塌。滑体中后部出现多条几厘米~几十厘米宽的张裂缝,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滑坡体继续下滑将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的施工及安全,经济损失巨大。为确保该路段人员财产及公路运营安全,需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滑坡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系数Ks 主滑线 计算工况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53-2
0引言
2012年11月8日以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形;该段公路设计为整体挖方路基形式,线路走向约165°,右侧斜坡坡脚设抗滑桩支护,在开挖过程中,两侧形成路堑边坡,适逢场区连日普降暴雨,引发边坡发生变形、滑移和山体开裂。滑坡前缘已滑塌至在建公路路面,影响施工。各种迹象表明,该滑坡仍在继续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勘察及稳定性评价,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预防措施。
1地质环境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553.4mm,平均降雨日183天,属湖南省多雨地区之一。滑坡区所在山体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区,地势总体呈右高左低、两端高中间低,上陡下缓的趋势,地形起伏较大。由于坡体滑动牵引作用,造成滑体内形成多级滑坡平台、缓陡相间、局部隆起与拗陷并存的复杂地貌。
滑坡体主要为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Qel+dl )及下伏基岩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粉砂岩。滑坡产生后,滑体范围内以及其堆积区其性质已改变,在该范围内的岩土层,均属于滑坡堆积体。滑坡区主要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87°∠40°。由于滑坡体含水层的原有状况被破坏,使其成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单独含水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的活动密切相关,强烈的地下水活动是加剧滑体下滑的重要因素。
2滑坡体基本特征
滑坡周界非常的明显,前缘以滑坡滑至在建高速公路路基中线附近为界,小里程侧以冲沟为界,大里程侧以未倒抗滑桩及护坡边沿为界,后缘以滑壁与错落坎之间的连续的弧形张裂缝为界。滑体沿公路方向长度约110米,垂直公路方向长度60米。钻探揭露滑体前部厚度约10米;后部约13米。滑体规模约7.5900×104m3,属于中型滑坡类型。滑坡区整体呈特有的圈椅状地貌,沿滑坡边界线特别是已倒抗滑桩和未倒抗滑桩边界后缘处已发育明显的张裂缝,滑体后部已发育出一条长度约130m、高度2~13.5m的弧形陡坎,坎壁滑痕清晰可见。
滑床组成物质主要为强风化粉砂岩。由滑坡后缘至前缘基岩面坡度变化较大,滑坡范围内滑床形态纵向上呈后缘较陡倾、前缘较为平缓的折线型。滑体主滑线位于滑体顺坡向偏右侧,该方位滑体的厚度最大,下滑时滑坡推力最大。滑坡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裂缝现象,滑体中部裂缝发育不甚规则。
3稳定性分析计算
3.1定性分析
滑体后缘主裂缝呈连续弧状,且整体滑移了1~3米,前缘为高陡临空面,滑体上部出现大量横张裂缝,据勘察期间观察滑体上前部张裂缝宽度有加大的趋势,根据滑体变形破坏机制与滑坡诱发因素,目前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将加速失稳下滑。
3.2滑坡稳定性计算
3.2.1计算公式的选择
根据野外地调与钻探分析确定的滑动面为折线型,滑体上没有建筑构物等附加荷载,剩余下滑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按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推荐的公式进行稳定性计算。
3.2.2计算剖面的选择
选择Ⅰ-Ⅰ'剖面进行计算(见图1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3.2.3计算参数的选择
由于滑带不明显,根据地调与钻探成果确定滑面位于碎石与强风化界面,以强风化层抗剪强度参数c、φ值进行计算。选取Ⅰ-Ⅰ'剖面进行
天然状态与饱和状态下参数反演,取得天然状态下c=28KPa、φ=18°、饱和状态下c=20KPa、φ=12°。(见表1)。
3.2.4计算结果及滑坡稳定性评价
按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两种计算工况,其成果见表2。
计算得出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Ks=0.903,饱和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Ks=0.599,参考通用性较强的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中规定,其判别标准见表3。滑坡体在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都有失稳、加速下滑的可能,这与定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计算中未考虑地震力加速度的作用,根据滑坡现状,在地震作用下滑坡同样失稳加速下滑。
4建议措施
(1)已滑动部分采用抗滑挡墙对滑坡进行加固处理,挡墙基础宽度、埋深因经过验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为准。滑壁上部潜在滑坡应进行放坡卸载,并采用抗滑挡墙进行加固处理。
(2)施工中应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工作,在滑坡体适当位置做好截水、平沟、填缝、护面等防、止水措施,以确保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系数Ks 主滑线 计算工况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53-2
0引言
2012年11月8日以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形;该段公路设计为整体挖方路基形式,线路走向约165°,右侧斜坡坡脚设抗滑桩支护,在开挖过程中,两侧形成路堑边坡,适逢场区连日普降暴雨,引发边坡发生变形、滑移和山体开裂。滑坡前缘已滑塌至在建公路路面,影响施工。各种迹象表明,该滑坡仍在继续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勘察及稳定性评价,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预防措施。
1地质环境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553.4mm,平均降雨日183天,属湖南省多雨地区之一。滑坡区所在山体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区,地势总体呈右高左低、两端高中间低,上陡下缓的趋势,地形起伏较大。由于坡体滑动牵引作用,造成滑体内形成多级滑坡平台、缓陡相间、局部隆起与拗陷并存的复杂地貌。
滑坡体主要为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Qel+dl )及下伏基岩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粉砂岩。滑坡产生后,滑体范围内以及其堆积区其性质已改变,在该范围内的岩土层,均属于滑坡堆积体。滑坡区主要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87°∠40°。由于滑坡体含水层的原有状况被破坏,使其成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单独含水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的活动密切相关,强烈的地下水活动是加剧滑体下滑的重要因素。
2滑坡体基本特征
滑坡周界非常的明显,前缘以滑坡滑至在建高速公路路基中线附近为界,小里程侧以冲沟为界,大里程侧以未倒抗滑桩及护坡边沿为界,后缘以滑壁与错落坎之间的连续的弧形张裂缝为界。滑体沿公路方向长度约110米,垂直公路方向长度60米。钻探揭露滑体前部厚度约10米;后部约13米。滑体规模约7.5900×104m3,属于中型滑坡类型。滑坡区整体呈特有的圈椅状地貌,沿滑坡边界线特别是已倒抗滑桩和未倒抗滑桩边界后缘处已发育明显的张裂缝,滑体后部已发育出一条长度约130m、高度2~13.5m的弧形陡坎,坎壁滑痕清晰可见。
滑床组成物质主要为强风化粉砂岩。由滑坡后缘至前缘基岩面坡度变化较大,滑坡范围内滑床形态纵向上呈后缘较陡倾、前缘较为平缓的折线型。滑体主滑线位于滑体顺坡向偏右侧,该方位滑体的厚度最大,下滑时滑坡推力最大。滑坡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裂缝现象,滑体中部裂缝发育不甚规则。
3稳定性分析计算
3.1定性分析
滑体后缘主裂缝呈连续弧状,且整体滑移了1~3米,前缘为高陡临空面,滑体上部出现大量横张裂缝,据勘察期间观察滑体上前部张裂缝宽度有加大的趋势,根据滑体变形破坏机制与滑坡诱发因素,目前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将加速失稳下滑。
3.2滑坡稳定性计算
3.2.1计算公式的选择
根据野外地调与钻探分析确定的滑动面为折线型,滑体上没有建筑构物等附加荷载,剩余下滑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按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推荐的公式进行稳定性计算。
3.2.2计算剖面的选择
选择Ⅰ-Ⅰ'剖面进行计算(见图1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3.2.3计算参数的选择
由于滑带不明显,根据地调与钻探成果确定滑面位于碎石与强风化界面,以强风化层抗剪强度参数c、φ值进行计算。选取Ⅰ-Ⅰ'剖面进行
天然状态与饱和状态下参数反演,取得天然状态下c=28KPa、φ=18°、饱和状态下c=20KPa、φ=12°。(见表1)。
3.2.4计算结果及滑坡稳定性评价
按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两种计算工况,其成果见表2。
计算得出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Ks=0.903,饱和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Ks=0.599,参考通用性较强的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中规定,其判别标准见表3。滑坡体在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都有失稳、加速下滑的可能,这与定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计算中未考虑地震力加速度的作用,根据滑坡现状,在地震作用下滑坡同样失稳加速下滑。
4建议措施
(1)已滑动部分采用抗滑挡墙对滑坡进行加固处理,挡墙基础宽度、埋深因经过验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为准。滑壁上部潜在滑坡应进行放坡卸载,并采用抗滑挡墙进行加固处理。
(2)施工中应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工作,在滑坡体适当位置做好截水、平沟、填缝、护面等防、止水措施,以确保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