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岂页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读《天台智者研究》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的佛教思想,十分丰富,且富于创新精神,但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往往只停留于一般性的介绍上,浅尝辄止.相对而言,一书(李四龙著)比较深入,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智颉佛教思想研究中的可喜成果.
其他文献
左图所示玉器均为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其中,玉块(左上),外径5,7厘米,内径2.6厘米,厚0.8厘米,青玉,扁圆环形,带一缺口。缺口处有线切割痕迹。玉璜(左中),外径7.8厘米,内径5.9厘米,厚0.9厘米,灰白色玉,扁圆短弧状,其一端有一孔,另一端则有两孔,其中一孔已残破,均为对钻孔。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丝织工艺。运用“通经断纬”之技法,达成雕琢缕刻之效果,
政治是关于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知识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的存在方式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研究中的情形相当不同,人们往往很少意识到它的政治特性,或者即便是被发现,人们也会对其视而不见或者拒绝认识它的本质。因此,这一因素可以说是构成了中西研究中的政治无意识。这种政治无意识和詹明信的概念基本类似,但詹明信的观点针对的是文学文本的阅读和解释,因此并不完全适用于相对中立和客观的知识和学术研究。詹明信的政治无意识主要是指经济生产中的阶级意识及其在文学文本中的深层反映,而知识和学术生产中的政治无意识的核心是族群意识、国家意
主持人:我国近年来文学翻译每年都维持在千种以上,外国小说的版权引进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与此同时,对翻译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季羡林先生甚至用了"危机"二字.
乾隆御制《热河考》写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热河,即武列水,是滦河的支流,流经河北承德。玉册,又叫玉策、谥册,是我国古代册书的一种。上图为现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热河考》玉册,共五片。每片纵24.7厘米,横12.2厘米,锦函包装,系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摹乾隆帝御制文,选取墨玉材质,单面浅刻填金而成。首面刻云龙飞腾于寿山福海之上,两龙之间隶书“御笔热河考”,以长方形双金框框起。第二面至第五面刻行书“热河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度将“传奇”、“艳异”奉为小说圭臬的张爱玲,晚年转而向往起“平淡而近自然”的创作境界,《同学少年都不贱》体现的正是她的这一美学理想。除去苍凉的意境一如既往外,无论是叙事内涵还是文体特征,这部小说都在不期然问印证了作者1968年接
宏观当局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的三难选择中,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组合、或者是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的组合,真实汇率都能保持弹性;宏观当局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组合,能够成功地保持低通胀和固定名义汇率,但真实汇率在这种组合下难以充分调整。当面临贸易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高的冲击时,与前面两种组合相比,真实汇率粘性下的第三种组合会延缓产业资本深化、增加初次分配中对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并减少劳动所有者收入、增加贸易品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因此增加对外需的依赖。
铜鼓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集冶炼、铸造技术和装饰、音乐艺术于一身,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礼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娱乐、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上图为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所藏负蛙铜鼓,出土于我国西南地区。正圆,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高52厘米,鼓面直径86.6厘米,底径86.5厘米。鼓面中心有隆起的光体和光芒组成“太阳纹”,便于打击和定音;以“太阳纹”为圆心,由内向外逐渐扩散开来的同心圆组成宽窄不等的晕圈,晕圈内装饰有几何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一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一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一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
源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家家奴的“斡”,至宋代其身份角色已有微妙的变化,成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宋代的“斡”不仅有责任为主家管理家业,而且较为广泛地参与主家的诉讼活动。他们频繁地代表主家入状、供对、举证、领状、分付,积极维护主家权益;也可能因为言行失当、败诉和违法代理而承担法律责任。其在司法活动中特殊的地位和欺压良善、巧言诡辩、干预刑名的种种行为,在司法官心目中留下了挟势作恶、紊烦官司的形象。“斡”在宋代司法活动中的存在与作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司法结构态势,值得研究者重视。“斡”在司法中的存在不仅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