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倘若要提升教学效果,那么必须有更新、更实用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文章分析了如何基于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的意识,为学生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并且督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意味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才会更具灵性和活力。倘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那么必然是枯燥的,这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施生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的意识,将“数学课本教学”延伸到“生活中教学”,让数学知识充满生机。曾经有个报道:一个教授针对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测试,问:“12点到1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会重合几次?”当问题提出之后,中国学生尝试着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外国学生则对着手表进行实际操作。从这则报道从侧面看出,中国学生在知识运用上不够灵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很少将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致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脱节。所以,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用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与体验便可发现。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经过整合、设计之后,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在提炼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一定要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同时还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且产生浓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图形展开教学设计,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一些实物进行联想,从而把握图形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能够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符号等通过生活情境展示出来,例如,在教学“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到操场,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当学生站在旗杆下第一感觉就是旗杆那么高,该如何下手测量呢?此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根竹竿,并且与地面保持垂直,然后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竹竿与竹竿影子的长度,找到其中的关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来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从而得出旗杆的真正高度。为学生创设能够实践的平台,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往往对身边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的好奇心,而教师则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实际体验,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与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二年级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家人的身高等,并且将其记录下来,这类操作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生活化作业以及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在实践中又能够接触到一些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从而更加“数学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并且在生活中不断提炼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創设生活化情境以及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1]贺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8(5):97-98.
[2]尹士华.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华夏教师,2018(1):6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意味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才会更具灵性和活力。倘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那么必然是枯燥的,这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施生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的意识,将“数学课本教学”延伸到“生活中教学”,让数学知识充满生机。曾经有个报道:一个教授针对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测试,问:“12点到1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会重合几次?”当问题提出之后,中国学生尝试着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外国学生则对着手表进行实际操作。从这则报道从侧面看出,中国学生在知识运用上不够灵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很少将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致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脱节。所以,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用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与体验便可发现。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经过整合、设计之后,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在提炼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一定要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同时还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且产生浓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图形展开教学设计,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一些实物进行联想,从而把握图形的特点。
三、创设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能够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符号等通过生活情境展示出来,例如,在教学“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到操场,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当学生站在旗杆下第一感觉就是旗杆那么高,该如何下手测量呢?此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根竹竿,并且与地面保持垂直,然后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竹竿与竹竿影子的长度,找到其中的关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来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从而得出旗杆的真正高度。为学生创设能够实践的平台,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往往对身边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的好奇心,而教师则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实际体验,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与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二年级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家人的身高等,并且将其记录下来,这类操作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生活化作业以及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在实践中又能够接触到一些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从而更加“数学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并且在生活中不断提炼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創设生活化情境以及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8(5):97-98.
[2]尹士华.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华夏教师,201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