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的责任。”陶行知的这段话说的很清楚,对于教学生学会语文,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自学非常重要。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每位教师在苦苦探寻的问题;尤其对语文学科而言,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那整个语文教学就势必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
自学,“说到底它是不依赖于他人,无需外界力量帮助的自我学习,是独立自主的主观能动的学习形式。”而对于语文科来说,这种能力就是自读,自作文,自练听说,主动学习等能力的综合。
以前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提高学生认识,改变学习方法,我们让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弊。回答综合起来有三种:①优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老师替他们说了,自己得不到锻炼;②中等生认为:虽然学到了一点知识,但记忆不牢;③差生认为:听不懂,没兴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萌发自学愿望,他们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自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其先决条件就是愿不愿学,爱不爱学。因为,学习在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大脑在工作的转速,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他们都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我们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想了许多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是讲课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其次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心理,发现他们的爱好,多鼓励他们,做到以童心去结交学生;第三,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听新闻,讲笑话,或诵读诗文等;又如举行书法,口头作文,知识竞答等。有了爱好和兴趣,自学也有了动力,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1.养成勤动脑筋、勤发问的习惯
两者相辅相成,动脑才会发问,发问能使心灵火种在撞击中发出灵光,共享思维硕果和乐趣,从而更爱动脑。依次反复,语文知识与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而且创造性的人才素质就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多思者多表扬,实行积分制度,每问一个问题积一分,能通过思维解答一个问题给二分,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给三分。提问中,作业中,考试中,凡有创造性思维的都要额外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养成多读书、勤动笔的习惯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只有养成爱读书、报、刊的习惯,才能把有价值的知识积累起来,化为己有。但人脑内贮存能力有限,那就要建立贮存仓库,动笔记录,圈点批划,提要摘抄,整理心得。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学生正是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代,养成多读书、勤动笔的习惯可以广采博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为成才奠定基础。为积累材料,我们鼓励学生积极订阅报刊,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多买书籍,并且每人为“班级读书角”献上五本书,供全班阅读欣赏,并要求学生积极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分类整理摘抄,遇到佳作全班共同欣赏。库存材料多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随着增强了。
3.养成多练习,勤矫正的习惯
语文是基础工具。要熟练的掌握这一工具,多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既要多,又要严,又要按语文新课程标准去做。对于重要环节,薄弱环节,要反复练习,达到熟练为止,因为熟能生巧。
4.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读书,自读感知课文。其内容包括:审文题,掌握文学常识;读课文,识题材,识生字,掌握音形义;解新词,明作用;理层次,括段意;求主旨,归中心;编提纲,理思路;品写法,评特点。
其次,自写,写读书笔记。读是输入信息,写是输出信息,写要经过信息的贮存和加工,因而自写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整理、综合的能力。
第三,自讲,即与别人交流心得,是对自己写的解释。堂上自讲也是自我锻炼,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迅速理清思路,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必由衷,言之有理、有据、有序。
第四,互评、补充、修正。在自读、自写、自讲中,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实践深浅有异,理解课文,阐述观点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开展互评,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利于发现自学中的闪光点,利于学生“听”和“思”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五,自结,是学生总结的收集阶段。通过对零散知识的梳理、归纳、整理,发现事物的共性,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都要更新观念,从“应试”真正转向“应需”,从“学会”转向“会学”,从“默默聆听”转向“主动求知”,从求“他力”转向“自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真正做到“疑难能自解,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常探。”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学生。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每位教师在苦苦探寻的问题;尤其对语文学科而言,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那整个语文教学就势必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
自学,“说到底它是不依赖于他人,无需外界力量帮助的自我学习,是独立自主的主观能动的学习形式。”而对于语文科来说,这种能力就是自读,自作文,自练听说,主动学习等能力的综合。
以前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提高学生认识,改变学习方法,我们让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弊。回答综合起来有三种:①优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老师替他们说了,自己得不到锻炼;②中等生认为:虽然学到了一点知识,但记忆不牢;③差生认为:听不懂,没兴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萌发自学愿望,他们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自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其先决条件就是愿不愿学,爱不爱学。因为,学习在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大脑在工作的转速,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他们都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我们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想了许多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是讲课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其次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心理,发现他们的爱好,多鼓励他们,做到以童心去结交学生;第三,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听新闻,讲笑话,或诵读诗文等;又如举行书法,口头作文,知识竞答等。有了爱好和兴趣,自学也有了动力,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1.养成勤动脑筋、勤发问的习惯
两者相辅相成,动脑才会发问,发问能使心灵火种在撞击中发出灵光,共享思维硕果和乐趣,从而更爱动脑。依次反复,语文知识与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而且创造性的人才素质就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多思者多表扬,实行积分制度,每问一个问题积一分,能通过思维解答一个问题给二分,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给三分。提问中,作业中,考试中,凡有创造性思维的都要额外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养成多读书、勤动笔的习惯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只有养成爱读书、报、刊的习惯,才能把有价值的知识积累起来,化为己有。但人脑内贮存能力有限,那就要建立贮存仓库,动笔记录,圈点批划,提要摘抄,整理心得。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学生正是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代,养成多读书、勤动笔的习惯可以广采博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为成才奠定基础。为积累材料,我们鼓励学生积极订阅报刊,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多买书籍,并且每人为“班级读书角”献上五本书,供全班阅读欣赏,并要求学生积极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分类整理摘抄,遇到佳作全班共同欣赏。库存材料多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随着增强了。
3.养成多练习,勤矫正的习惯
语文是基础工具。要熟练的掌握这一工具,多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既要多,又要严,又要按语文新课程标准去做。对于重要环节,薄弱环节,要反复练习,达到熟练为止,因为熟能生巧。
4.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读书,自读感知课文。其内容包括:审文题,掌握文学常识;读课文,识题材,识生字,掌握音形义;解新词,明作用;理层次,括段意;求主旨,归中心;编提纲,理思路;品写法,评特点。
其次,自写,写读书笔记。读是输入信息,写是输出信息,写要经过信息的贮存和加工,因而自写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整理、综合的能力。
第三,自讲,即与别人交流心得,是对自己写的解释。堂上自讲也是自我锻炼,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迅速理清思路,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必由衷,言之有理、有据、有序。
第四,互评、补充、修正。在自读、自写、自讲中,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实践深浅有异,理解课文,阐述观点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开展互评,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利于发现自学中的闪光点,利于学生“听”和“思”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五,自结,是学生总结的收集阶段。通过对零散知识的梳理、归纳、整理,发现事物的共性,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都要更新观念,从“应试”真正转向“应需”,从“学会”转向“会学”,从“默默聆听”转向“主动求知”,从求“他力”转向“自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真正做到“疑难能自解,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常探。”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