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动机的概念、作用、心理机制及其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现状,重点阐述里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关键词】动机 中学语文教学 培养激发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动机更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如: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的失败,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同学虽然智商不低,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同学由于焦虑过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有效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学习动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机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犹如发动机、油门和方向盘所组成的动力操作系统对车辆的运行,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动,称为个体行为的潜在可能性;能使个体的行为趋向一定的目标,使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等等。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同样会有上述的几种表现,但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一般说,动机的产生和发生作用是内驱力和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在推动力,需要往往以人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当个体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并且促使他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但内驱力并不能直接推动个体的动机行为,只是使个体的机体处于更易反应、准备反应的状态,诱因才能使个体真正产生动机,导致行为。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当一个已经饱食的人看到异常精美的点心,仍会忍不住再品尝一下,这就是由于诱因的刺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从必要性方面看: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动机教育,它的基础性、思想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在中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地位,中学生也必须要重视这一门学科的学习,而作为教师理所当然要进行动机教育;其次,从学生的综合成长来看,语文学习动机并不单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作用,它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具有积极影响,甚至对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也有好处;再次,从语文与心理学的关系说,语文学科的内容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事物,它对心灵的塑造、抚慰和感动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媲美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语文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最后,中国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需要我们培养激发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振兴母语教学。
  从可能性方面看,首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机。其次,语文是祖国的文化载体,学生可以由对祖国、对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动机,而学习语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语文有充分的、有利的社会学习环境,有利于我们进行良好的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两个不同的定义。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本身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从没有学习学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根据动机心理机制的理论和语文學科的有关特性,笔者提出以下培养和激发的措施:
  一、经常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这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动机的基础。学习目的包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明确而具体的近期学习目标。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很容易脱离实际。而且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因此,既要帮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确立具体的目标。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本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尽量避免空洞说教,可以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特性出发,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教师可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质素,了解汉语词汇的无限丰富、汉语语法的意合特性,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产生学习、掌握这门语言的强烈动机。同时,利用语文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共鸣,也就能自觉地产生要学习语文的观念。
  (二)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有明显的工具性,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学好语文,对我们平常的生活、交际大有用处,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这一工具。而要学好语文,需要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使一些抽象的知识、规律变为实际运用的熟练准确,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一些具体的目标如“每星期写一篇周记”、“每两天阅读一篇佳作”等等,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的。
  二、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动机与兴趣是有区别的,有一个好的动机去学习某一门功课,并不一定对这门功课有兴趣。但如果对某一门功课很感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可能性会更大,兴趣能产生专注的、比较稳定的注意力,出现积极的振奋的精神状态,对学习孜孜以求。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因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激发良好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语文学科中,很多课文生动形象,语言优美,风格多样,情感真挚感人,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优势。
  三、科学的学习反馈的进行
  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发生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结果,加强其进一步的学习的需要。因为学生知道结果,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
   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好的成绩。由于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学生并不容易清楚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有时即使学习状况有了一定的波动,在短时间也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科学的结果归因的指导
  要保证动机的正确性,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有时不仅要科学地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知道结果,还应适时地帮助学生进行结果归因。成败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五、适当的竞赛活动的开展
  上述措施主要是帮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转化为内驱力。我们已经知道,外在诱因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诱因使动机向行动转化。一般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提高,但过多的竞赛或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又会导致人的焦虑感,产生心理压力。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学校、教师应组织适量的、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作文、阅读、朗诵、基础知识等多种形式,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展现才能,还要按能力分组,使学生有同等获胜的机会。在竞赛中培养合作的精神,降低心理压力。
  六、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这同样是重要的诱因。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该门课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教学,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较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求达到情感的共鸣。其次,要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与其共同研究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再次,要启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知之者”逐渐成为“乐之者”与“好之者”。
  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还有许多措施,如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动机的有关理论,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参考书目
  [1] 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何一粟,李洪玉著《成才始于动机》百花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了,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读为主,读想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关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致昂扬,课堂效率必然高;斯卡纳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了木乃伊”。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
摘要: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对教育的要求,严重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让思想之花迸放,让创新精神涌流。这是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的不争的事实,而思想政治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迫在眉睫。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施素質教育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
【摘要】高校高校舞蹈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意义重大。了解当前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准确把握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推动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创新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舞蹈教学 教育创新    一、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实意义    高校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双向参与,产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
习惯是指在长期的环境中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正如俗话所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具来的,完全靠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又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时期。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我对培养学生
【摘 要】我县农村英语教学存着诸多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农村初中英语中老师的教学、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做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现状 思考   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已经使用新教材七年多了,为了了解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我们针对教学法能否满足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对全县数十所中学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方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结合等。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
“提问”也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及评估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和重要方式之一,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提问”的教学功能,并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给力的“提问”。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依然存在,“提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特别在关注学生个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方面更是欠缺。因此本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相关问题做如下分析:  1、我们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