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 习作教学 兴趣 积累 习作方法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意命题和选材。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要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妈妈》、《我想××》、《一件小事》等此类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复习的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 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创设情境,激发欲望。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师在平常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生活素材,解决作文时“米”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在生活中,无论对事物,还是人物进行观察,都要有顺序地进行。这样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全面地认识事物,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才会有条理有层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进行观察时观察的对象,自己所处的位置,事物的特征等的不同,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例如:观察动物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也可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选择,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积累观察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获取条理清楚的素材时,写出条理清楚的作文。
三、立足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留心日常生活,做生活有心人——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学生平常不留心观察,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家乡、学校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学校老师的工作表现,观察班上同学的学习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贴象鼻子"等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定期举行班级主题班会活动 通过参与不同活动,学生对活动过程了然于胸,情感体念较深,写出的作文有内容,有真情实感。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四、指导学生习作方法——读写结合
借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好词佳句以及优美的段落,积累词汇、品尝写作艺术,指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并适当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作文指导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通过回顾课文,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关键词】 习作教学 兴趣 积累 习作方法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意命题和选材。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要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妈妈》、《我想××》、《一件小事》等此类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复习的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 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创设情境,激发欲望。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师在平常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生活素材,解决作文时“米”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在生活中,无论对事物,还是人物进行观察,都要有顺序地进行。这样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全面地认识事物,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才会有条理有层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进行观察时观察的对象,自己所处的位置,事物的特征等的不同,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例如:观察动物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也可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选择,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积累观察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获取条理清楚的素材时,写出条理清楚的作文。
三、立足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留心日常生活,做生活有心人——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学生平常不留心观察,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家乡、学校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学校老师的工作表现,观察班上同学的学习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贴象鼻子"等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定期举行班级主题班会活动 通过参与不同活动,学生对活动过程了然于胸,情感体念较深,写出的作文有内容,有真情实感。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四、指导学生习作方法——读写结合
借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好词佳句以及优美的段落,积累词汇、品尝写作艺术,指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并适当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作文指导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通过回顾课文,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