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梦想与现实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梦想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现在,我觉得这个梦想怕是永远也实现不了了。照这样下去,我怕我最后只能当整天埋头处理各种事务的人,而成不了探索自然真理的科学家。
  科学家都在做科学研究吗?
  从我读书这些年的观察来看,如今的科学研究基本上也就是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做,而那些所谓的顶尖科学家,基本上连研究的面儿也见不着。他们辛辛苦苦熬啊熬,好不容易熬成了项目负责人,以为这下总算能一猛子扎进向往多年的研究里了吧,却不料被一大堆名字都没听过的事务给拖住,眼睁睁望着科学的海洋下不了水。
  研究生和博士后也许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科学家手把手地领着做实验,偶尔才做一下自发性的研究,但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在进行科学研究的人。而经验丰富的顶尖科学家呢,根本就没在做科学的事儿——当上项目负责人的那天起,他们就不再是科学家了。只可惜了那一身丰富的经验,在事务管理上根本毫无用处。
  科学家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说了这么多,科学家要处理的事务具体有哪些呢?真要说的话可多了去了,第一条就是申请项目资金。当上项目负责人的科学家要负责为研究带来资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且本来也是负责人该做的——没钱哪儿来的研究?只是这事儿做起来太耗时,你会发现自己一天到晚除了集资根本没空做事。
  再来,既是项目负责人,最起码你得把实验装置啊、工具材料凑齐了吧——没设备也做不成研究啊。实验室总算搭建起来了,装置、设备、桌椅板凳,一把尺子都不少——等等,你不会以为这就完了吧?一个堂堂的项目负责人,怎么能只把硬件设施弄完就走人呢?顶尖科学家还要负责主持研究小组会议、定下研究方向,最好还能教一教研究生怎样操作仪器、怎样处理数据。时不时的,顶尖科学家还要给本科生上上课,选小专业的时候分析分析,为年轻的科学种子指明前进的方向——为科学界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上面这些事情干完,顶尖科学家还应该以身作则,(如果做得到的话,)成为下一代的榜样。花点儿时间在本科生的实验室里逛一逛,给年轻人一些学术上的指导,这样才能跟年轻人打成一片嘛。
  要科学家去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倒不是说不该让科学家去做,这些事情该做,而且绝大部分都很重要,很值得去做。只不过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了,也就没时间留给科学家做研究了,这还不算那些凡事都讲究精益求精的人。不指导本科生选课、不填表格、不批报告,就不能评终身教授,为什么要做这种硬性规定?如果能把顶尖科学家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说不定他们还能重新回到实验室,埋头多搞几项发明创造呢。那样,对科学的贡献不是更大吗?
  到底还要不要当科学家?
  我的看法可能过于理想,但在我看来,科学,就是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事业。科学家从事的,也应该是对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作。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大到工业生产,小到休闲娱乐,都有各自重要的作用。政治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作,政治家用自己的时间为他人谋福利,是无私奉献的榜样。只可惜现在一些政界人士的所作所为,还有政党为了赢得选举鼠目寸光的做法,使这一高尚的职业蒙上了污点。但所有工作中,只有科学能够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对未来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如果科学家一个个都忙于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又该由谁来传递智慧的火把呢?
  科学家在学术上越是往上发展,研究机构给他们分配的任务就越多,让他们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这已经超过了科学家能承受的范围。出于对科学的热爱而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研究生,到头来只能变成科学事务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与原来的目标已然相去甚远。我们是来学科学的,可一旦学成了科学家,我们马上就被扫地出了科学的大门,有家也不能回。
  或许这就是科研管理高度行政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即便如此,这仍是横在科学人才培养上的大问题。社会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管理人员。要是有人能集三者于一身当然好,只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应该各取所长,分而任之。
  注:Adam James目前正在申请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准备攻读合成化学博士学位。
其他文献
“熟语”是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它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而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却具有浓烈的口语色彩,一般来源于民间。  一、常用易错的熟语分类  (一)成语:成语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
期刊
1976年,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初中读两年,但学校生活比现在的初中生丰富些,单就语文来说也是如此。  记得那时每年都有集中的文艺汇演,很多学校参加。有一年的文艺汇演,老师让我表演山东快书《赔茶壶》,我很兴奋,全力准备。我很快就把《赔茶壶》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不会使用铜板,须拜师学艺。学校老师告诉说,有一位小学的刘老师精通此艺,但他家较远,不便来咱们学校,我得登门拜访。我心里高兴,便不怕路远,步行
期刊
60岁的年龄,在经历了写小说、拍电影、做节目主持人、当演员、导话剧等纷杂的生活阅历之后,被称为“全能型”文化人的吴念真把一切都看淡了。有许多人都曾对吴念真说他的人生太过于驳杂,而没有专注于一件事,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吴念真你贪得太多了,要是你专注于一件事会大有成就。”在吴念真看来,他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多一点生命体验。  台湾新电影,轰轰烈烈那十年  前不久,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来到北京,出
期刊
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建校145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教育传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校园里就涌现出众多文学刊物一旬刊、半月刊、校刊,后来又有年刊。20世纪50年代,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走出了神童作家刘绍棠。1988年,绍棠学长为母校文学社题写了刊名“潞园”,新一代的文学社也因此得名。文学社社刊《潞园》,又以丰富的内涵,崭新的姿态,绽放在潞园永远苍翠的苗圃中。2003年10月,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
期刊
东北的事变愈弄愈大,民众在激昂的情绪中过了国历的新年,又到了废历的年边。第一中学虽已照章放寒假,但抗日会的工作并不中辍,并且愈做得起劲,师生都趁了闲暇,分头努力,把整个的时间心力集中在这上面。  乐华的父亲枚叔因行务须赴上海。从H市到上海,只须乘半日火车就到。乐华家有好几个亲戚都在上海工商界服务,他们已先后迁居上海,子弟们就在那里求学。其中有许多自幼与乐华很莫逆,小朋友间时有书简来往的。这次枚叔因
期刊
深居小城,方才觉出此地四季的分明。  这个被誉为“生态东蒙”的地方,最动人的时节不是百花盛开的春天,而是凉风习习的秋季。因为这个时候,南方夏日的炎热已然渐渐退去,所谓“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就连旷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天井里来鸣叫了。于是,季节催下一场场秋雨,飘飘洒洒地扣问着细纱幔笼的街窗,近在咫尺。潇潇秋雨,几番惹得人唤起童心,推窗观望。一枚枚雨珠,那么整齐划一地敲打在眼前的房顶上,小巷里
期刊
精神可“佳”?  ——谈“佳”与“嘉”  “为民办事 精神可佳”是《江南时报》上的误用例(见《江南时报》2006.06.20.第15版)。这里的“精神可佳”应写作“精神可嘉”。“佳”与“嘉”的误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下例:  ①她还将作为特邀佳宾,出现在旅游节开幕式上。(《江南时报》2006.4.18)  ②表达出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佳许和企盼。[《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3.17] 
期刊
一  夏蝉躁宫柳,朱漆新宫墙。  我是沿着那高耸威严的红墙寻至天安门的。  漆色的鲜艳显出它还未受风雨的洗礼。手触着墙壁一路滑过,夏日虽烈,指尖犹凉。感受着那微有凹凸的墙面,我多么想把它那所有华美的装饰一层层刮下,直露出里面那被岁月与泪水、战火与阴谋所浸黄了的、蒙灰了的、熏黑了的——砖坯。  猝不及防,天安门,闯进了视线。  多么雄伟的建筑。  我仰头,日光流动在仿佛无尘的琉璃瓦上,如此晃眼。  
期刊
中考综合性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情景类试题,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定的情景,然后要求考生完成相关的任务。这类试题主要由应用类、活动类和交际类等三大类组成,每大类又包括若干小类。下面,以例析的方式进行解说,以便同学们了解和认识这类试题,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与方法。  应用类  应用类试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能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此类题包括取名、仿写、拟写颁奖词、补写句子、写对联、拟微博等。
期刊
能有幸拜读先生的回忆,回到对他而言如数家珍,对我却言却略感陌生的岁月,实感荣幸而新奇。而仔细品读,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更引出了一系列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意外之一 求学记忆如昨  先生的小学时代距今已有五十载,但描绘的画面仍恍如昨日发生般清晰。这些瞬时却深刻的片段,竟也让我生出些“不该有”的羡慕来。想我自己的小学记忆,虽不过20年,却已有些依稀难辨。但先生往昔的点点滴滴却叩响心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