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材内容与问题情境的设计两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对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不仅仅是人类逝去的足迹,还孕育着未来。同样的,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人们记忆、认同和传承人类文明,同时担负着塑造新人类的历史任务。因此,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下面以初二历史教材(上册)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并使两者有机结合,以完成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教学任务。
  一、优化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将军,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又如讲西安事变时,我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并指出:当张将军在美国逝世后,江泽民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我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其间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中国的局势是怎么样?事变后,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我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张杨两位将军等)。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也懂得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事变所作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张将军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江泽民对他的评价。再如讲重庆谈判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蒋介石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给毛泽东,“盛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去”与“不去”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探索性的认知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相应地作了阐述。最后,我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真正地明白了重庆谈判的真相。一言以譬之,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思维的冲撞中往往产生思想的火花,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二、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评价
  因为整幅历史画卷是由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构成的。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就会黯然失色、暗淡无光。所以,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对各类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还历史人物之真实面目,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传奇女子赛金花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个烟花女子,能够在国难当头,同胞深受外人压迫和凌辱之时,勇敢地站出来,为民请命,慷慨陈词,与联军统帅瓦德西据理力争,使北京城避免了一场屠城之劫。然后,我提出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风尘女子应该怎么样评价她呢?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看他(或她)的出身、地位,而是看他(或她)是否有功于民、有功于国。在这里我从历史延伸到现实,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评价身边的人。又如讲洋务运动时,我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关李鸿章的史实,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学生对李鸿章进行评价,他们虽然意见不一,但均能从某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最后,我引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的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并对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对李鸿章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再举一例,我讲辛亥革命时,也相应地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我不仅仅介绍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伟大功绩,还介绍一些关于孙中山私人生活的事实,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并指出孙中山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在介绍历史人物事迹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倾注感情,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通过多种途径来丰富历史课堂
  1.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利用图表。在讲完第一章《侵略与抗争》时,我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签约人、签约地点、背景、条款、影响等相关内容制成表格,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从这些不平等条约看中国是怎么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它的章节如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新文化运动、三大战役等等,我均让学生把这些章节的要点制成各式的表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又便于学生复习记忆。
  2.充分利用课本中有关的地图、图片、思考题以及到互联网上搜寻一些图片来辅助教学。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加强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也增加了学习历史的乐趣。
  3.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教学的文学涵养,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如左宗棠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光绪帝挽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黑旗军的“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宋庆龄挽孙中山“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傳万古名”。伟大领袖毛主席自投身革命以来,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沁园春·雪》与重庆谈判,《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用成语典故,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只有这样,才能使陈年老酒般的历史鲜活起来,才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思考的磁场和陶冶情操的音乐晚会。
  四、培养情感,唤起热情,激发学习动因
  1.把上课当作艺术来看待,对教学投入自己的情感。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其间有主权的丧失和人民的苦难,也有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历史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一定要满怀激情和爱国之心,语言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用典型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如讲完抗日战争时,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师生共唱国歌来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唱国歌中,大家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爱国之情得到了张扬,这样,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也得到了发挥。
  2.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我们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他们心中的苦闷和困惑。有一次,有个学生告诉我她的苦恼──她们宿舍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和误会。针对这一情况,我给她们介绍了“杨度与孙中山的永乐园誓约”、“孙中山与陶恩沛一笑泯怨”的故事。讲完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开导,说:我们学习历史,听伟人的故事,并不要求我们人人成为伟人,而是要学习伟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我们同学如果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彼此间互相交流沟通,就可以消除隔阂和摩擦,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宿舍。事后,据同学反馈,她和她的同学都进行了反思,同学间更加和睦了。我想这样,读史也就可以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
  五、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历史教师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参考》2005年第四、六期。
  2.申晓云、朱宝琴、陈谦平、陶鹤山主编:《民国掌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摘要:心理健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体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把工作重点放在使学生强身健体上,还要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本人对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偏僻、人文环境落后、教育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应用较多,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尝试较少.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当今广大一线教师最迫切关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那在这种情势的要求下如何才能满足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要求,并且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通常要加班加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被评价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想法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而且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新课标提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要合理解释和利用考试的结果,减轻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精神
【内容提要】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文章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特别重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传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弊端不言而喻,存在一元化倾向,强调同一性思维,从根本上无益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摘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以往的教学都是侧重于教,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把注意力转到学生学来,要追求授之以渔的新目标,不能囿于授之以渔的旧教学模式之中。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但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十余年,恰好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十年,我们深知,在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关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