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邓,源起于一口盐井。
诺邓,扬名为一只火腿。
而我只钟情于它的旧。
在荒寂的山岭间,诺邓的出现有些突兀,像一只鹰张着黑色翼翅从天外飞来。
车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岭,令人视力疲乏,正当昏然欲睡时,一个房屋密集、绿树掩映的村落突然跃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飞扬的檐角、土红的墙壁,无一不陈旧黯淡,无一不喑哑肃穆,却一律散发出非同凡俗的气场。
据统计,云南诺邓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20多座古庙宇。这是一个古建筑的博物馆。你可以沿着一户接一户的人家,从明朝走到现在,从世俗百姓的庭院走到承载万众信仰的庙宇,从古驿路走到贞节牌坊……
诺邓民居一幢接一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状如蜂巢。复杂的地势迫使它们不得不沿着山形层层递升,前面人家的后墙连着后面住户的院坎,后面住户的大门远远看去就像开在前面人家的屋顶上一般,邻里之间楼台相连,门道相通,黑鸦鸦,密匝匝,仿佛布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八卦阵,每一道坎,每一扇门,都暗藏玄机。如此稠密的居住格局让人不難想象这里从前人烟繁盛、百业兴旺。
诺邓号称“千年白族村”,“诺邓”这个地名从唐代延用至今,白语的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想来原是一个山高林密的去处,之所以吸引人们来起房盖屋,安家落户,是因为这里有盐井。
诺邓诞生在一口盐井之上。
“一咸三分味”,盐的调味作用让它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唯有盐是不能自己生产的,人们只能依赖商贾的供应。
传说是一个牧羊人最先发现诺邓卤泉的。他的羊群总爱跑进一条沟谷去舔食地上渗出的泉水,每次都要扬鞭催赶才肯离去。牧羊人满腹疑惑,就用手指蘸了点泉水尝尝,发现那泉水是咸的。
这是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发现,人们闻讯赶来,在这里开凿盐井,取水煮盐。诺邓盐洁白细腻,质量上乘,很快扬名滇西。盐商们也蜂拥而至,沿着崎岖的驿路把诺邓盐贩卖到四面八方。
诺邓从此开启了一段辉煌之旅,一跃成为滇西历史上的经济重镇之一。
制盐、贩盐,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如今在诺邓,我们还能看到传统的煮盐方法,农家院落里置一土灶,上架一口大铁锅,锅里卤水沸腾,泛着雪白的盐花。
时过境迁,在大量海盐的冲击下,诺邓以盐业支撑的繁荣时代一去不返,它还复为一个小山村,但这口盐井依然咕咕往外冒着卤水。2000多年的供养,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令人动容。
后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藏匿在深山里的美味”———诺邓火腿推介给观众,悄然隐退的小山村诺邓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火爆一时。
诺邓火腿选材为放养的山猪,用诺邓井盐腌制,味美色鲜,成为当地有名的特产之一。诺邓人家的屋檐下都会或多或少挂着几只火腿,它们成了诺邓古村的标配。
一只上好的诺邓火腿,腌制好后还须风干3年,待其脂肪氧化后便成绝佳美味。此时切开,肉色鲜红,艳如胭脂,若配以青椒炒了,红绿相间置于盘中,可谓色香味俱全。
诺邓火腿极佳的口感自然是离不开诺邓盐,还有诺邓的气候,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霜期较短,适宜腌制品的储藏保管。
诺邓,起起伏伏的千年岁月让它变得厚重深邃,即便在晴空下也觉得它披着一身暮色,处处流露古韵与典雅。
游客们来来去去,带走了美味的火腿和洁白的盐,而我只带走一段老旧的时光。
选自《人民日海外版》
诺邓,扬名为一只火腿。
而我只钟情于它的旧。
在荒寂的山岭间,诺邓的出现有些突兀,像一只鹰张着黑色翼翅从天外飞来。
车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岭,令人视力疲乏,正当昏然欲睡时,一个房屋密集、绿树掩映的村落突然跃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飞扬的檐角、土红的墙壁,无一不陈旧黯淡,无一不喑哑肃穆,却一律散发出非同凡俗的气场。
据统计,云南诺邓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20多座古庙宇。这是一个古建筑的博物馆。你可以沿着一户接一户的人家,从明朝走到现在,从世俗百姓的庭院走到承载万众信仰的庙宇,从古驿路走到贞节牌坊……
诺邓民居一幢接一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状如蜂巢。复杂的地势迫使它们不得不沿着山形层层递升,前面人家的后墙连着后面住户的院坎,后面住户的大门远远看去就像开在前面人家的屋顶上一般,邻里之间楼台相连,门道相通,黑鸦鸦,密匝匝,仿佛布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八卦阵,每一道坎,每一扇门,都暗藏玄机。如此稠密的居住格局让人不難想象这里从前人烟繁盛、百业兴旺。
诺邓号称“千年白族村”,“诺邓”这个地名从唐代延用至今,白语的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想来原是一个山高林密的去处,之所以吸引人们来起房盖屋,安家落户,是因为这里有盐井。
诺邓诞生在一口盐井之上。
“一咸三分味”,盐的调味作用让它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唯有盐是不能自己生产的,人们只能依赖商贾的供应。
传说是一个牧羊人最先发现诺邓卤泉的。他的羊群总爱跑进一条沟谷去舔食地上渗出的泉水,每次都要扬鞭催赶才肯离去。牧羊人满腹疑惑,就用手指蘸了点泉水尝尝,发现那泉水是咸的。
这是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发现,人们闻讯赶来,在这里开凿盐井,取水煮盐。诺邓盐洁白细腻,质量上乘,很快扬名滇西。盐商们也蜂拥而至,沿着崎岖的驿路把诺邓盐贩卖到四面八方。
诺邓从此开启了一段辉煌之旅,一跃成为滇西历史上的经济重镇之一。
制盐、贩盐,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如今在诺邓,我们还能看到传统的煮盐方法,农家院落里置一土灶,上架一口大铁锅,锅里卤水沸腾,泛着雪白的盐花。
时过境迁,在大量海盐的冲击下,诺邓以盐业支撑的繁荣时代一去不返,它还复为一个小山村,但这口盐井依然咕咕往外冒着卤水。2000多年的供养,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令人动容。
后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藏匿在深山里的美味”———诺邓火腿推介给观众,悄然隐退的小山村诺邓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火爆一时。
诺邓火腿选材为放养的山猪,用诺邓井盐腌制,味美色鲜,成为当地有名的特产之一。诺邓人家的屋檐下都会或多或少挂着几只火腿,它们成了诺邓古村的标配。
一只上好的诺邓火腿,腌制好后还须风干3年,待其脂肪氧化后便成绝佳美味。此时切开,肉色鲜红,艳如胭脂,若配以青椒炒了,红绿相间置于盘中,可谓色香味俱全。
诺邓火腿极佳的口感自然是离不开诺邓盐,还有诺邓的气候,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霜期较短,适宜腌制品的储藏保管。
诺邓,起起伏伏的千年岁月让它变得厚重深邃,即便在晴空下也觉得它披着一身暮色,处处流露古韵与典雅。
游客们来来去去,带走了美味的火腿和洁白的盐,而我只带走一段老旧的时光。
选自《人民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