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六个方面反思了农村初中起始年级的阅读训练:拼音学习要求要提高,学习字词不是扫清障碍,以朗读、背诵训练为主,有选择地教给阅读知识,着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关键词:农村初中 起始年级 阅读训练
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老师,准确定位阅读训练,做好初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我认为目前初中起始年级进行阅读训练应注意以下六点:
一、拼音学习要求要提高
不少人认为汉语拼音学习是第一学段的事情,这一学习任务已经一劳永逸地被完成了。诚然,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较完整、系统地学习过汉语拼音,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的拼音水平,连根据拼音认读的水平都达不到,不能适应中考要求,更无法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汉语拼音在学习普通话、分辨汉语字词的音义、检索资料、键盘输入、网上学习诸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拼音的教学,从拼音字母的书写,到标调规则、省写规则等,都要适当复习。在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音,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多音字尤其要注意分辨,并且要提高要求,达到能正确熟练地注音的要求。
二、学习字词不是扫清障碍
公开课上,常见老师忽略字词教学的现象:或完全略过,或只用一两分钟匆匆读过,而且管这一环节叫做“扫清字词障碍”。生字词是学习课文的障碍吗?不!生字词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说法的差异,这一细节反映了老师们对字词教学的忽视。中国汉字是神奇的文字,很多汉字的构成都充满着神奇的故事和神奇的演变过程,书写汉字也是很富有文化韵味的事情。而且,字词是构成篇章的基础。认读、理解字词,是进入篇章学习的第一步。对于农村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把字词教学扎扎实实搞好,有时比花时间去深挖文章主题、拓展延伸,更有实效。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圈一圈,读一读,辨一辨,查一查,写一写;在上课时,及时正音、正字,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添一添、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反复揣摩、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在巩固运用阶段,抄记积累、模仿造句,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当然,要分层次要求,常见常用的,务必重锤敲打,使用频率低的则不必提过高要求。
三、以朗读、背诵训练为主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地途径。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恰当的表情,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学生定然会收获良多。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1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带有小学生喜欢诵读的特点,但他们美读的能力还不行,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调、表情、手势等技巧,反复练习,进入美读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背一背,丰富学生的积累,打好“人文的底子”,学生会受益终生。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13岁左右的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节,此时加强有指导的背诵练习,也是很容易操作的。当然,给学生背诵的词句篇章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难度上应以易理解掌握为准绳,数量上应以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为尺度。
四、有选择地教给阅读知识
“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一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乌申斯基语)2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有些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有些抽象术语就不必急着教给学生。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必教了,而是要精心选择。选择哪些语文知识来教?按张志公先生的话说,标准就六个字:“精要,好懂,有用”。我觉得面对七年级新生,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适当讲一讲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的修辞,讲一讲叙述文开头、结尾的写法,讲一讲映衬、对比、联想、想像,讲一讲叙述、描写、抒情,讲一讲如何用增加、删除、调换的方法品词析句,讲一讲如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角度描写,讲一讲如何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当然这些知识是与活泼泼地课文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在阅读欣赏的实践中进行的,不是孤立、静止、空洞、抽象的。
五、着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3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教师丝毫马虎不得。“爱护书籍”“潜心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勤查工具书” “随手批注”“善于质疑”“坚持读完整本书”“勤写读书笔记”“善于交流心得”等等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老师长期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却是全面展开的,虽然可以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但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兼顾,从头抓起。这就需要起始年级的老师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了。
六、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文学习向来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无奈,而是语文教学的优势。当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样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为的。举办词语故事会,引导学生课外有计划地读一些文学名著,定时组织交流;开办学校广播台,按时播诵名作时文;组织编办主题手抄报、电子报,认真评点、展览、总结得失;把“人与自然”“子午书简”“大家”“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把有些流行歌曲、古典音乐名作欣赏引入学生的家庭作业;开展野游活动、参观活动、学生校际联谊活动……七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压力还不是太大,这些活动形式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样欢欢喜喜搞活动,潜移默化受熏陶,学生乐此不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才有益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2.培根著,刘慧、周英等译,《论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关键词:农村初中 起始年级 阅读训练
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老师,准确定位阅读训练,做好初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我认为目前初中起始年级进行阅读训练应注意以下六点:
一、拼音学习要求要提高
不少人认为汉语拼音学习是第一学段的事情,这一学习任务已经一劳永逸地被完成了。诚然,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较完整、系统地学习过汉语拼音,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的拼音水平,连根据拼音认读的水平都达不到,不能适应中考要求,更无法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汉语拼音在学习普通话、分辨汉语字词的音义、检索资料、键盘输入、网上学习诸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拼音的教学,从拼音字母的书写,到标调规则、省写规则等,都要适当复习。在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音,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多音字尤其要注意分辨,并且要提高要求,达到能正确熟练地注音的要求。
二、学习字词不是扫清障碍
公开课上,常见老师忽略字词教学的现象:或完全略过,或只用一两分钟匆匆读过,而且管这一环节叫做“扫清字词障碍”。生字词是学习课文的障碍吗?不!生字词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说法的差异,这一细节反映了老师们对字词教学的忽视。中国汉字是神奇的文字,很多汉字的构成都充满着神奇的故事和神奇的演变过程,书写汉字也是很富有文化韵味的事情。而且,字词是构成篇章的基础。认读、理解字词,是进入篇章学习的第一步。对于农村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把字词教学扎扎实实搞好,有时比花时间去深挖文章主题、拓展延伸,更有实效。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圈一圈,读一读,辨一辨,查一查,写一写;在上课时,及时正音、正字,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添一添、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反复揣摩、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在巩固运用阶段,抄记积累、模仿造句,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当然,要分层次要求,常见常用的,务必重锤敲打,使用频率低的则不必提过高要求。
三、以朗读、背诵训练为主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地途径。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恰当的表情,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学生定然会收获良多。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1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带有小学生喜欢诵读的特点,但他们美读的能力还不行,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调、表情、手势等技巧,反复练习,进入美读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背一背,丰富学生的积累,打好“人文的底子”,学生会受益终生。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13岁左右的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节,此时加强有指导的背诵练习,也是很容易操作的。当然,给学生背诵的词句篇章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难度上应以易理解掌握为准绳,数量上应以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为尺度。
四、有选择地教给阅读知识
“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一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乌申斯基语)2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有些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有些抽象术语就不必急着教给学生。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必教了,而是要精心选择。选择哪些语文知识来教?按张志公先生的话说,标准就六个字:“精要,好懂,有用”。我觉得面对七年级新生,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适当讲一讲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的修辞,讲一讲叙述文开头、结尾的写法,讲一讲映衬、对比、联想、想像,讲一讲叙述、描写、抒情,讲一讲如何用增加、删除、调换的方法品词析句,讲一讲如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角度描写,讲一讲如何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当然这些知识是与活泼泼地课文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在阅读欣赏的实践中进行的,不是孤立、静止、空洞、抽象的。
五、着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3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教师丝毫马虎不得。“爱护书籍”“潜心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勤查工具书” “随手批注”“善于质疑”“坚持读完整本书”“勤写读书笔记”“善于交流心得”等等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老师长期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却是全面展开的,虽然可以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但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兼顾,从头抓起。这就需要起始年级的老师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了。
六、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文学习向来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无奈,而是语文教学的优势。当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样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为的。举办词语故事会,引导学生课外有计划地读一些文学名著,定时组织交流;开办学校广播台,按时播诵名作时文;组织编办主题手抄报、电子报,认真评点、展览、总结得失;把“人与自然”“子午书简”“大家”“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把有些流行歌曲、古典音乐名作欣赏引入学生的家庭作业;开展野游活动、参观活动、学生校际联谊活动……七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压力还不是太大,这些活动形式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样欢欢喜喜搞活动,潜移默化受熏陶,学生乐此不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才有益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2.培根著,刘慧、周英等译,《论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