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与“做”的区别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报刊书籍时,经常发现“做”与“作”互用现象,这是因为二者的读音相同,意义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搞清楚“做”与“作”的正确用法,笔者查阅了多种字典、词典,发现两者的起源、读音、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一、溯源不同
  
  “乍”是“作”的初文,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形分别是()与()。“乍”在甲骨文中作为动词,意义同“作”。例如,甲骨卜辞“我乍邑”。意为“我建造城邑”。金文铭辞也以“乍”为“作”。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乍在古铭器中一般用为作字。”“做”字是个后起字,是个会意字,从人从故。从人,是因“做”的活动乃人之所为;从故,是因“故”的本义是“使之从事”,即《说文·支部》所说“故,使为之也”。“做”字最早可能出现在唐朝,韩愈诗曰:“方桥如此做。”此后在宋人诗词、笔记、话本中多有所见。但一直不见于正统的字书和韵书,直到明朝万历年梅膺祚《字汇》才正式收入。明朝张自烈《正字通》:“做,俗‘作’字。”把“做”看成“作”的俗字。《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做”字头后面附有“(作)”,说明了“做”本为“作”的渊源关系。
  
  二、读音不同
  
  王力和吕叔湘两先生对这两字有过精彩的论断。王先生说“做”、“作”是一对骈词,骈词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古文中,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呼/唤”、“逆/迎”、“域/国”、“观/看”等都是骈词。具体到“做”、“作”上,表达为“制造”义的去声的“作”写成“做”以后,“做”和有多种引申意义的读人声的“作”构成了一对骈词,也就是说,“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吕先生说“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
  “作”与“做”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但在古汉语和现代的一些方言中不同音。“作”,古代是入声字,在《广韵》中为“则落切,入铎,精”;又是去声字,在《广韵》中为“则茴切,去箇,精”或“臧祚切,去暮。精”。古人声字在普通话中派人四声。因此“作”现在有三种读音(包括方言):zu6(如作坊、作弄、作揖)、zu6(作践、作料、作兴);zuo(如振作、写作、作品)。“做”,古代是去声字,在普通话中仍读去声zuo。在《汉语方音字汇》所列的18个方言中,两字读音相同的只有北京、济南、太原三个方言点,且均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文言读音相同,白话读音有别。可见,在我国大多数方言中,两字的读音是不同的。
  
  三、意义不同
  
  人声的“作”有“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诸义(见《广韵》),去声的“作”只有“为”之义。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王安石《读秦汉间事》诗:“秦征天下材,入作阿房宫。”其中的“作”,后来可以写为“做”。“做”不仅用于“为也”之“造也”义,也用于“为也”的其他诸义。“做”用于北方白话,起于宋代。蔡保《铁围山丛谈》:“卿即如此,容朕做礼数尽。”张孝祥《二郎神·七夕》词:“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举行、举办),丰年七夕。”辛弃疾《唐河传·效《花间)体》词:“晚云做造(制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邵雍《和人留题张相公庵》诗:“做了相公更引年,人间福德合居先。”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造作)乃佳。”到了明清,使用更广泛。《水浒传》第四回:“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专靠员外照管。”《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他家接我的戏去与老太太做生日。”《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儿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
  “做”源于“作”,“做”虽然承担了“作”的一部分语义,但二者有不同的语义分工。那么,在使用时怎样区别“作”和“做”呢?20世纪80年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文’和‘白’做标准,但不是绝对的。那么怎么办呢?我说,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到了20世纪90年代,吕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作”、“做”二字的用法作了如下补充:“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有七个义项:①起;②从事某种活动;③写作;④作品;⑤装;⑥当作、作为;⑦发作。后六种均是引申义。“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八个义项:①制造;②写作;③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④举行家庭的庆祝或纪念活动;⑤充当,担任;⑥当做;⑦结成(某种关系);⑧假装出(某种模样)。比较二者的释义,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义项只能用“作”:①起,兴起,产生:振作、一鼓作气、日出而作、狂风大作、枪声大作;②发作:作呕、作怪;③作品:佳作、杰作、成功之作。只能用“做”的义项有:①制造:做衣服、做家具、做零件、做饮料、饭菜做好了;②举行家庭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做寿、做生日、做忌日;③结成(关系):做亲、做对头、做朋友、做同事。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增城学院)
其他文献
新世纪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历史时期,虽然学生入学的"门槛"降低了,但社会对人才
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运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无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脱离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客观事实,过分追求多媒体
OEH概念中的“O”泛指社会资源,“E”是指大教育,“H”指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数字生态资源的互动整合。在这里,OEH已经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工作、生活主动、协调、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重大发展。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经济法学课程整合的迫切性入手,论述了信息技术与经济法学课程整合的知识点策略、典型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许多未成年学生已基本掌握上网的技能,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封闭的德育环境已不存在。因此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互联网长大,就不可避免地凸显网络时代青少年的鲜明特点。了解网络时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理解贵在理解这个“整”字。为什么不用“融”?为什么不用“配”?
"几何画板"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大物理教师的认可,它不仅能演示现象,还能够拓展思维空间,发现"意料之外,道理之中"的问题.在此,笔者试图将"几何画板"在物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