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阅读策略的探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涵盖了广泛的文本类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外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互联网 ”背景下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书目良莠不齐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在选择阅读时分辨哪些对他们真正有价值,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推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大平台上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加之一些“标题党”的不实宣传,使得家长和教师选择课外阅读书目难度明显增加,甚至被误导。
  2.课外阅读兴致不高
  在心理特征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对游戏和漫画更感兴趣,而对文字兴致不高。而互联网在带来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的同时,还带来了多样的动画和游戏资源。因为动画、游戏色彩艳丽,富有动感,互动性强,所以非常吸引学生,导致学生在阅读静止的文字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兴致也不足。另外,家庭阅读氛围的缺乏和“重分数”观念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不良阅读习惯影响阅读
  效率
  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课外阅读大多数漫无目的,常常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且他们生性活泼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总是浅尝辄止。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阅读效率低下。从家长和教师层面来说,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及时地跟学生进行读后的互动,以激发其思考,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深度。诸如此类,课外阅读中的零互动也会使学生的阅读陷入困境。
  二、“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激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1)利用互联网开展领读计划。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相互探讨交流的集体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路径。交流活动能够活跃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班级名义开设视频号,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名著领读计划,最先由教师示范读,然后由教师培养小小领读者进行领读。渐渐地,学生就会被感染,被感动,被影响,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小小领读者,读出书中的故事,讲出自己的心声,达到借助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提升表现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增强自信心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完善阅读监督机制和奖罚措施。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课外阅读也出现了多种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平台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在玩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阅读目标,如每周的读书量、每天具体的读书章节,并按时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学生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量进行赛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增多了。
  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等书面作品评比和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作品”,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二是定期依据线上数据来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
  (3)丰富形式促进多样阅读。借助音频或视频等多种阅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新型阅读应用程序,如“程惠萍名师工作室”“樊登读书”“喜马拉雅APP”,利用听书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推荐精品读书节目,如“朗读者”“读书”“典籍里的中国”,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微信公众号的零散阅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微信公众号上简短且有内涵的文章,适合学生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积累。除此之外,观看一些书评节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傳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1)利用平台选择好书。课外阅读总量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善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条件。目前,互联网阅读平台多是根据儿童文学的类型进行分类的,包括著名教师推荐的文字书籍和“有声”书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更多的且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而且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也可以方便教师和家长选择书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推荐经典的童话、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也可以推荐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图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推荐著名作家的原创经典书籍,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科学故事书籍、科普文学书籍等。
  (2)内外结合迁移方法。统编本教材更加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语文要素,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每教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搜索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安排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陈慧瑛的《梅花魂》。教师应教给学生利用文中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或是描写人、事、景、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搜索萧红、季羡林、陈慧瑛的其他作品进行赏读,迁移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不同书籍阅读方法有别。当下课外阅读市场混乱,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各类图书品质不一。面对不同层次的图书,应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那些流传甚广、经过岁月沉淀的名著,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吸收书中的精华;对于当下流行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粗读,了解大概内容即可;而对于那些蹭热度、缺少内涵的文章,只需大概浏览,获取有效信息就好。
  3.探究,引导学生深化感受
  (1)于微信群组中分享。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微信阅读交流群,定期开展指定文学作品的阅读及探讨活动。由于学生大多数课外阅读都在家里,所以教师面对面指导并监督学生是较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小组阅读打卡微信群。每个微信群设立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督促组员完成指定作品的阅读,并开展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可以写一段感想、发语音、录制小视频,还可以开视频会议。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于阅读软件中交流。班级可建立阅读打卡群,督促学生按时读书。学生在打卡时,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留言区,这样其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看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3)于公共邮箱中探讨。教师可以班级名义建立阅读公共邮箱,鼓励学生随手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向邮箱发送电子稿,和教师交流、探讨。体会深刻的,教师还可以拿到课堂供大家参考借鉴。
  (4)于学校网站中展示。教师可在学校网站开设课外阅读栏目,包括“好书推介”“好书赏评”和“我读我感”,通过对学生书评和读后感的上传分享,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从而进行思维的碰撞,深化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愿意去想,愿意去写,愿意分享。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十分重要,而其根本在于阅读策略的创新。简而言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阅读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加强互动,建立互动模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授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教师更应认识到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际,就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意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就笔者所执教的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学校领导仔细研究、精心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形势,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
小学第二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统编本教材尤其关注这一学段的学生内在认知思维意识的发展,编选了许多经典优质的范文,设计了多维的认知联结点,在激活学生表达兴趣的同时,关注学生书面表达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内在语言意识的不断发展。  一、链接生活源头,扩展语言表达的整体视域  1.设计驱动任务,积累练笔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学习活动和要求都应该有其认可的缘由,否则他们的思维难以得到
在低年级的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默读意识与默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助学系统中对学生默读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默读训练,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中能够形成默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关于低年级阅读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由此可见,默读训练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的。那么,对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编排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其中最经典的部分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篇”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本”,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审视目录,把握基本构架  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目录,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这一点来看,第三学段对文本的关注已经不再停留在语言内容层面,而需要站立在更高层面上梳理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揣摩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深入文本意蕴,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语段内部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严谨,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了一段时间,在观摩一些公开课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对教材虽然能进行反复研究,并设计出最符合心中预期的、最能直达教学目标的那条所谓最佳教学路径,看似行云流水,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学路,导致阅读教学的乏味、功利与低效。那么,课堂是谁的?课是上给谁看的?课堂上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成长”哪个重要?注重教路,一心想着听课教师的感受,忘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忽视学路的课
2018年我执教了研究性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的统编本教材。因为是新版教材,我特别留意它的独特之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编排了一种新的课型,要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情节发展、结局等内容进行推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中不断推进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但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依然深陷困境之中,形成了高认可度和低实施度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实施综合性教学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综合性学习这方面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方式也没有落实好。由于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导致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便是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教师在重视语用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诗意。一提到训练,多数教师就会想到机械重复,甚至是负担,然而训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语用训练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要攥紧手中的“线”,以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想象式语用训练
习作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进行“让学引思”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让学、引思、引学、让思”的习作四步指导策略。本文拟结合《早》一课中的仿写练习指导,在此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让学,在学情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早》一文第3自然段按方位轉换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课后练习题第4题: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编者安排这样的仿写,旨在引导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