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精神价值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
  ■
  本文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作者着重讲述了对于苦难的理解与体验,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
  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
  ■
其他文献
【写作指导】  “组接镜头”式作文,由若干有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画面、情节、论述片段组成。每个片断就像一个电影镜头。“组接镜头”式结构也称“蒙太奇”式结构或“镜头剪辑”式结构。  作文运用“组接镜头”结构行文,选材上跨越时空,思维上纵横驰骋,结构上脉络清晰。从整体看,文章明快、简洁、大气,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鲜明突出,在考卷上颇受阅卷老师青睐。  “组接镜头”式作文结构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期刊
“有思想,也有忧伤和理想,这才是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生活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美长袍,亦是一条开满鲜花的荆棘路。生活并不完美,这是现实,然而,生活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去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我说,凡是不敢正视生活,妄图逃离现实的人,皆为懦夫!  项羽巍立于河畔,手引一长剑于颈边,迎四面清风,留给后人一个“潇洒”的背影,持剑之手黯然一动,命陨矣!项羽,一代英雄,却逃离现
期刊
柳树,在一般人眼中只是无数的枝条和嫩叶,但在千年前的宋朝,柳树在那些多情的文人眼中,似乎有一种不同的味道。  宋朝时的词形式较为自由,更适合柳树迎风飘摇的性格。离别的人们伤心至极,便折一枝河边的柳枝给对方——看到柳枝就想到留恋了吧。  有一个“文学小青年”秦观,不相信柳树这个意象就只能写离别。于是,他写道:“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就是说,沐浴在春风里,我的官门映着杨柳,轻轻地弹着秦筝。杨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889年,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人联名抵制,他們还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理由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抵制不久后就消失了,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  2008年,北京为了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痛心疾首,极尽嘲讽挖
期刊
【佳作展示一】  袅袅的炊烟升起,在澄澈的天空中消散。宁静的早晨,尖锐的鸡鸣声在远处响起,经过一个晚上的歇息,村庄又恢复了活力。做饭时翻炒的香味,四邻街坊吆喝着打招呼的热情……村庄处处透露着和谐至深的美好。  村庄入口处有一株上千年的古榕,村里年纪最大的爷爷也见过它高大威猛的模样,它在村里受到人们特別的尊敬。  平日里,农忙结束的傍晚,人们搬来桌椅条凳聚在树下,老人们悠闲地下着棋,再年轻些的坐在一
期刊
我生于并不宽敞的四合院之中,這里的天空是四角的,四面的高墙围成了我的世界。  我逐渐长高,枝干变得粗壮。我爱这四角的天空,因它独属于我。我爱这单调寂静的生活,单调重复给了我安全感,寂静让我清闲自在。  一日,我的四面高墙被推倒了,四合院被改建,而我,也被移栽到一个公园之中。  熟悉的寂静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喧嚣与热闹,还有我对未知的恐惧。我瑟缩着,封闭自己的感官,闭上眼睛,日复一日地怀念着伴我成
期刊
【佳作展示一】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排斥和抵触它,然而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默默地接纳它。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往往取决于他对待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与接纳新生事物的速度。曾经被巴黎名流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曾经被很多人嘲讽的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是北京的地标建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我们要以敏锐的感知对待它们
期刊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
期刊
【写作指导】  “见解新颖”指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这里的“新颖”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到别人见不到的深度,別人只看到表面,你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这可谓之“新”。考生在考场作文中,面对一则作文材料或者一个命题,很多时候以寻常的观点和角度去构思,生发出司空见惯的观点,很难引起阅
期刊
孩童的面孔中有青苹果加水蜜桃的纯真,童年里有彩虹糖加蜂蜜的甜美,而回忆则是苦瓜加蜜枣,苦中带甜,但那般滋味却是独一无二,挥之不去的。  小时候,还没搬迁,家门前有一棵小樟树,那是爸爸种下的,我也如那树一般,逐渐长高,长壮。酷暑的傍晚,夹杂着蔬果的香甜和一股独特的草腥味的暖风,拂过我的脸颊,发丝的香气与空气中自然的味道缠绵,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听到妈妈在叫“快点过来端菜”。农村人总喜欢搬只桌子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