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别过去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顺应现在投影仪、一块屏幕、电子课件的教学课堂,迎接未来网络课堂、电子课堂、随身听课堂。课程改革集结号已经吹响多年,如今信息技术的介入把课程改革推向了风口浪尖,格外地引人入胜,它已成为引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助推器。那么,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终极目标呢?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在讨论这个命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高效率课堂的核心主体是谁?二是课堂高效率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课堂的核心主体无疑应该是也只能是听课的学生,而教师所要追求的高效率课堂目标应该是运用最合理的流程、最优化的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实现学习目标达成的最佳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尤其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堂的工具,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预设情境,营造氛围,突出文本的优点,让学生走入课堂、全身心投入文本,引导学生自由畅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提供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所以,信息化技术的加盟给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和探讨的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中,如何让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擦出最耀眼的火花,开启一场语文新教学的绝美邂逅呢?
一、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与适度性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是一门古老且传统的学科。如果没有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语文就成了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陈旧课型。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对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形成思维定势,课堂上或许会出现冷场现象。如果教师能娴熟地驾驭网络,提升业务能力,适应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展示知识点所涉及的背景,生动地演示知识生成的完整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兴趣,这就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通常会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并不能就此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使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这种喧宾夺主的倾向就比较明显。信息化手段使用太多,会剥夺师生问的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缺失了师生间相视一笑的默契与共悟。信息化手段可以成为锦上添花的点缀,但绝不能凌驾于课堂之上,涵盖一切教学手段。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倾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要得到适度控制与合理安排,必须以服务于教学需要和教学效果为原则,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最优化。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信息技术多么有吸引力,我们也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全盘代替文学意境,不能剥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灵感和顿悟。俗话说,想象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我们尽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渗透进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选定学习任务来编排教学设计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的问题。一个出色的作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润色,除了新颖的设计思路、富有特色的设计理念外,还要有版面设计、图文并茂的情景创设,视频动画、色彩搭配,软件运用等方面的支持。
以笔者制作的《前赤壁赋》课件为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借助多媒体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情景,让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的兴奋。结合电视剧《苏东坡》的一段视频,配合导入语: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
用音乐激情法、创设情境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诵读经典这一环节中,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边听配乐朗读,边看苏子泛游赤壁的画面,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逾越了时空的隔阂,营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优美的意境、深邃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以陶冶,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品读鉴赏环节,师生互动,披文人情,以大屏幕呈现任务单导学的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主动接受课堂知识。《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多媒体设计作为辅助手段主要用来渲染情境,凸现本文的优点,引导学生自由畅想,让整堂课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借助本课教学让学生燃起对中国汉字的兴趣,折服于汉语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三、以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动职教改革发展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技术掌握不足,只能运用传统的教学软件。仍以本人制作的课件为例,由于专业技术的欠缺,在正式落实设计框架时遇到了很多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比如在拓展学习这一环节,如能借助网络环境进行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就能更好地巩固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另外,在比较鉴赏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点,如果有供学生随时交流讨论的软件,通过人机对话,就可以突破课堂只有45分钟的旧模式了。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中,如果能采取游戏攻关的形式,模拟焦点访谈等,就可以在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做到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006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此,我省明确提出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新一代江苏人的时代精神,造就具有“三创”精神与素质的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信息化。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必须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处理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文化适应意识。教师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眺望。当前,信息技术化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引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助推器。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完善语文课堂,才会永远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处。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在讨论这个命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高效率课堂的核心主体是谁?二是课堂高效率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课堂的核心主体无疑应该是也只能是听课的学生,而教师所要追求的高效率课堂目标应该是运用最合理的流程、最优化的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实现学习目标达成的最佳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尤其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堂的工具,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预设情境,营造氛围,突出文本的优点,让学生走入课堂、全身心投入文本,引导学生自由畅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提供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所以,信息化技术的加盟给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和探讨的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中,如何让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擦出最耀眼的火花,开启一场语文新教学的绝美邂逅呢?
一、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与适度性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是一门古老且传统的学科。如果没有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语文就成了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陈旧课型。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对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形成思维定势,课堂上或许会出现冷场现象。如果教师能娴熟地驾驭网络,提升业务能力,适应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展示知识点所涉及的背景,生动地演示知识生成的完整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兴趣,这就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通常会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并不能就此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使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这种喧宾夺主的倾向就比较明显。信息化手段使用太多,会剥夺师生问的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缺失了师生间相视一笑的默契与共悟。信息化手段可以成为锦上添花的点缀,但绝不能凌驾于课堂之上,涵盖一切教学手段。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倾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要得到适度控制与合理安排,必须以服务于教学需要和教学效果为原则,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最优化。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信息技术多么有吸引力,我们也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全盘代替文学意境,不能剥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灵感和顿悟。俗话说,想象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我们尽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渗透进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选定学习任务来编排教学设计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的问题。一个出色的作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润色,除了新颖的设计思路、富有特色的设计理念外,还要有版面设计、图文并茂的情景创设,视频动画、色彩搭配,软件运用等方面的支持。
以笔者制作的《前赤壁赋》课件为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借助多媒体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情景,让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的兴奋。结合电视剧《苏东坡》的一段视频,配合导入语: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
用音乐激情法、创设情境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诵读经典这一环节中,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边听配乐朗读,边看苏子泛游赤壁的画面,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逾越了时空的隔阂,营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优美的意境、深邃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以陶冶,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品读鉴赏环节,师生互动,披文人情,以大屏幕呈现任务单导学的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主动接受课堂知识。《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多媒体设计作为辅助手段主要用来渲染情境,凸现本文的优点,引导学生自由畅想,让整堂课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借助本课教学让学生燃起对中国汉字的兴趣,折服于汉语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三、以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动职教改革发展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技术掌握不足,只能运用传统的教学软件。仍以本人制作的课件为例,由于专业技术的欠缺,在正式落实设计框架时遇到了很多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比如在拓展学习这一环节,如能借助网络环境进行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就能更好地巩固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另外,在比较鉴赏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点,如果有供学生随时交流讨论的软件,通过人机对话,就可以突破课堂只有45分钟的旧模式了。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中,如果能采取游戏攻关的形式,模拟焦点访谈等,就可以在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做到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006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此,我省明确提出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新一代江苏人的时代精神,造就具有“三创”精神与素质的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信息化。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必须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处理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文化适应意识。教师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眺望。当前,信息技术化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引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助推器。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完善语文课堂,才会永远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