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的功利务实、课时的不断削减、网络化语境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交流的双向性和阅读的功利性等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使大学语文真正起到强化知识底蕴、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就必须拓宽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通过深刻生动的解读和卓有成效的表现使课堂呈现出激动人心的魅力,并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完善延伸教学空间,进而使大学语文重新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化语境双向互动文化宽容网络平台教学延伸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本毋庸置疑,正如有学者所言:“母语高等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1]。但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化语境逐渐渗透日常生活,随着整个社会的功利务实和金钱至上,大学语文受到漠视早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传统的诗词曲赋普遍不是很感兴趣或没法引起共鸣,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在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不管从开设面和课时方面都有缩减的态势。如现在理工科专业已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或只是作为众多人文素质课中的一门供学生选择,课时也普遍由周4、周3减为周2甚至周1。
既然从学生层面和课时设置等都对大学语文的真正发挥效用产生影响,尤其是目前的网络化语境所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交流的双向性和阅读的功利性等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必须求变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往深处发展。
一、教学内容上,从强调古典高雅到兼收并蓄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等庄严使命,这带来的一个极端结果是非经典作品不读、非名著不讲的思路,过于强调了作家作品的典范性和教化意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价值观念的多元和审美心理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化和网络文化占据学生主导地位的状态下,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阅读和接受方式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更广泛,不注重传统和权威而更注重文学作品的现代意识、个体阅读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需求,某种程度上对那些快节奏的、超越想象的或贴近其生活的现当代读本更偏好。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兼顾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心理需求,以文化宽容精神、鲜活内容和时代特色点燃学生投入大学语文学习的激情。
具体说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或编选教材时增加现当代文学包括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比重,以兼容并包的精神选择那些既具人文性和审美性,又能真正引发学生共鸣的文学文化作品,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世界,真正做到“着眼于广义的‘美文’,演讲、书信、序跋、歌词等”,“只要文章写得好,写得有特色,一并入选”[2],以更为开放的思路展现出大学语文鲜活灵动的特色。比如武侠小说,风起云涌的类型文学,“读者”体的隽永散文,陈丹青、梁文道等文化名人的思想散文甚至睿智泼辣的博客、微博作品等等均可成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只有表现出气象万千的社会状态,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激荡、激起学生鲜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其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良性发展。而对经典高雅的重新界定和提高包容度,无疑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开启更为新颖的门窗。当然,在选择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作品时,要注重作品流行性、现代性和人文性的结合,防止低俗甚至媚俗的倾向出现。
二、教学表现上,变按部就班为百花齐放
网络化语境的主要特点,一是获取知识空前便利,教师很难因为对固定知识的垄断获得学生的敬重;二是交互性挤占了单向灌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渴望输出和反馈信息的欲望空前强烈。而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虽然经历了按文学史、文学体裁到人文精神结集作家作品的变化,但在教学实施时,绝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对作品进行文学化的解读,娓娓道来作品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层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这种程式化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也表现不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刻的魅力,反过来反而成为对大学语文的一种伤害。因此,要真正做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和灵动、变按部就班为百花齐放,就必须做到:首先是精简课内教学内容,不注重面面俱到而应该挖掘出不同专题中的独特内涵。对于那些网络中随处可找的固定化的背景与作家作品分析,教师就没必要在课内条分缕析,而应该着重针对学生较为欠缺的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做概括、分析和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课外对网络的利用学习。同时,在对大学语文专题进行人文化的概括分析时,要挖掘出不同专题的独特意蕴,在内容的深广度和情感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灵共鸣。如我们在进行教学表现时就注重了不同的人文主题内容和不同表现方式。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我们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着重挖掘出其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深刻思索。而对白居易《长恨歌》,我们切入的角度是爱情,着重分析把握的是其爱情悲剧的生发和爱情升华的永恒魅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和探究,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爱情的合理认识。因此,要做到百花齐放,就是既要挖掘出每个专题作品鲜明独特的情境意蕴,同时又要找到与其贴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每次上课时都有着新鲜感和期待感。其次就是改变教师唱主角、满堂灌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沟通、交流、探讨、协商的比重,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在师生的激情碰撞中将教学引向深入。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保持较为充沛的容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就极为必要。首先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使该项工作常态化。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预习任务和重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知识信息,对文学专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文学与文化价值、社会影响等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较具层次的知识体悟和个人评价。比如“《论语》十二则与儒家文化”这一专题,课堂呈现的也许只是《论语》十二则的主要观点,儒家文化的特点、发展与影响等主要内容,但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就不能只局限于这方面,而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较为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很好地弥补课时的不足,使课堂教学顺畅,教学能有重点而深入地展开。其次,建立并完善教学网站,延伸教学空间,深化教学效果。在网络化时代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建立教学网站,构筑参与、交流、互动平台。教学网站上除了按常规建立课程建设规划、教学队伍、教学手段条件等基本内容外,尤其要完善的一是教学资料中的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测试卷等相关内容并及时更新。二是强化教学动态与成果、互动平台等栏目的建设。把教学动态、改革实践、学习成果等即时上网,既使网站内容显出动态性和现实感,更能使学生自我表现、互相交流、增强积极性,提升教学参与度和实际效果。而互动平台的建设,是目前大学语文网站内最为薄弱的部分之一。因为教师教学科研的繁重压力,教师很难经常性在线答疑交流,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也只是偶尔发问,导致人气寂寥,最终该部分变成形同虚设。因此,要真正做到通过网络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可利用专门时间、教师轮值、主题研讨、习作交流等不同形式来加强互动,让该板块成为校园人气论坛,反过来可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开展。此外,教师应积极利用QQ、电子邮箱、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现在学生参与度广泛的网络形式积极开辟课外园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强化教学效果,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网络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要真正能巩固阵地,进而在与世俗社会和大众功利文化的争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主动求新求变,既通过调整经典的标准使文学作品展示出当代生活的丰富性,又通过深刻生动的解读和卓有成效的表现使课堂呈现出激动人心的魅力,并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完善延伸教学空间,使网络交流成为常态,这样,大学语文的生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3
[2]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关键词:网络化语境双向互动文化宽容网络平台教学延伸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本毋庸置疑,正如有学者所言:“母语高等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1]。但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化语境逐渐渗透日常生活,随着整个社会的功利务实和金钱至上,大学语文受到漠视早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传统的诗词曲赋普遍不是很感兴趣或没法引起共鸣,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在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不管从开设面和课时方面都有缩减的态势。如现在理工科专业已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或只是作为众多人文素质课中的一门供学生选择,课时也普遍由周4、周3减为周2甚至周1。
既然从学生层面和课时设置等都对大学语文的真正发挥效用产生影响,尤其是目前的网络化语境所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交流的双向性和阅读的功利性等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必须求变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往深处发展。
一、教学内容上,从强调古典高雅到兼收并蓄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等庄严使命,这带来的一个极端结果是非经典作品不读、非名著不讲的思路,过于强调了作家作品的典范性和教化意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价值观念的多元和审美心理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化和网络文化占据学生主导地位的状态下,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阅读和接受方式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更广泛,不注重传统和权威而更注重文学作品的现代意识、个体阅读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需求,某种程度上对那些快节奏的、超越想象的或贴近其生活的现当代读本更偏好。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兼顾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心理需求,以文化宽容精神、鲜活内容和时代特色点燃学生投入大学语文学习的激情。
具体说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或编选教材时增加现当代文学包括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比重,以兼容并包的精神选择那些既具人文性和审美性,又能真正引发学生共鸣的文学文化作品,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世界,真正做到“着眼于广义的‘美文’,演讲、书信、序跋、歌词等”,“只要文章写得好,写得有特色,一并入选”[2],以更为开放的思路展现出大学语文鲜活灵动的特色。比如武侠小说,风起云涌的类型文学,“读者”体的隽永散文,陈丹青、梁文道等文化名人的思想散文甚至睿智泼辣的博客、微博作品等等均可成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只有表现出气象万千的社会状态,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激荡、激起学生鲜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其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良性发展。而对经典高雅的重新界定和提高包容度,无疑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开启更为新颖的门窗。当然,在选择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作品时,要注重作品流行性、现代性和人文性的结合,防止低俗甚至媚俗的倾向出现。
二、教学表现上,变按部就班为百花齐放
网络化语境的主要特点,一是获取知识空前便利,教师很难因为对固定知识的垄断获得学生的敬重;二是交互性挤占了单向灌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渴望输出和反馈信息的欲望空前强烈。而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虽然经历了按文学史、文学体裁到人文精神结集作家作品的变化,但在教学实施时,绝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对作品进行文学化的解读,娓娓道来作品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层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这种程式化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也表现不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刻的魅力,反过来反而成为对大学语文的一种伤害。因此,要真正做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和灵动、变按部就班为百花齐放,就必须做到:首先是精简课内教学内容,不注重面面俱到而应该挖掘出不同专题中的独特内涵。对于那些网络中随处可找的固定化的背景与作家作品分析,教师就没必要在课内条分缕析,而应该着重针对学生较为欠缺的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做概括、分析和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课外对网络的利用学习。同时,在对大学语文专题进行人文化的概括分析时,要挖掘出不同专题的独特意蕴,在内容的深广度和情感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灵共鸣。如我们在进行教学表现时就注重了不同的人文主题内容和不同表现方式。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我们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着重挖掘出其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深刻思索。而对白居易《长恨歌》,我们切入的角度是爱情,着重分析把握的是其爱情悲剧的生发和爱情升华的永恒魅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和探究,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爱情的合理认识。因此,要做到百花齐放,就是既要挖掘出每个专题作品鲜明独特的情境意蕴,同时又要找到与其贴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每次上课时都有着新鲜感和期待感。其次就是改变教师唱主角、满堂灌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沟通、交流、探讨、协商的比重,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在师生的激情碰撞中将教学引向深入。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保持较为充沛的容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就极为必要。首先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使该项工作常态化。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预习任务和重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知识信息,对文学专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文学与文化价值、社会影响等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较具层次的知识体悟和个人评价。比如“《论语》十二则与儒家文化”这一专题,课堂呈现的也许只是《论语》十二则的主要观点,儒家文化的特点、发展与影响等主要内容,但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就不能只局限于这方面,而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较为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很好地弥补课时的不足,使课堂教学顺畅,教学能有重点而深入地展开。其次,建立并完善教学网站,延伸教学空间,深化教学效果。在网络化时代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建立教学网站,构筑参与、交流、互动平台。教学网站上除了按常规建立课程建设规划、教学队伍、教学手段条件等基本内容外,尤其要完善的一是教学资料中的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测试卷等相关内容并及时更新。二是强化教学动态与成果、互动平台等栏目的建设。把教学动态、改革实践、学习成果等即时上网,既使网站内容显出动态性和现实感,更能使学生自我表现、互相交流、增强积极性,提升教学参与度和实际效果。而互动平台的建设,是目前大学语文网站内最为薄弱的部分之一。因为教师教学科研的繁重压力,教师很难经常性在线答疑交流,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也只是偶尔发问,导致人气寂寥,最终该部分变成形同虚设。因此,要真正做到通过网络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可利用专门时间、教师轮值、主题研讨、习作交流等不同形式来加强互动,让该板块成为校园人气论坛,反过来可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开展。此外,教师应积极利用QQ、电子邮箱、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现在学生参与度广泛的网络形式积极开辟课外园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强化教学效果,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网络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要真正能巩固阵地,进而在与世俗社会和大众功利文化的争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主动求新求变,既通过调整经典的标准使文学作品展示出当代生活的丰富性,又通过深刻生动的解读和卓有成效的表现使课堂呈现出激动人心的魅力,并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完善延伸教学空间,使网络交流成为常态,这样,大学语文的生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3
[2]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