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述闻 周易》补正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语;第四是未明甲骨文。前二项属于易学之范畴,后二项则为训诂学之领域。可见训解《周易》之不易,即使精于训诂如王氏父子者,亦不能无所疏漏或遗憾。 Wang cited the “righteousness allegations.” Book of Changes Department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nly the wise man anxious, inevitably lo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iv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sec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negligence or shortcomings: the first is the unknown “Book of Changes”; the second is the unknown “Jing” , “Biography” of the difference; the third is not Minghan note term; the fourth is the unknown oracle. The first two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Yi-ology, while the second two are the fields of exegesis. Discipline can be seen “Book of Changes” is not easy, even if good at training 诂 such as Wang’s father and son who can not omission or regret.
其他文献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不同方式,逻辑学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任何一个非单独的类概念下都必然包含相互矛盾的一对正概念和负概念,便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认识事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对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TBPM)的影响,验证颞叶参与前瞻性
熊十力亲身参加辛亥革命,但之后潜心哲学思考.其最初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札记》和《心书》中,二者可以视为熊氏对于辛亥革命的哲学反思.本质上,革命要造就一个真实的世界
通过对费尔巴哈"人"的概念的批判,施蒂纳试图揭示全部哲学—形而上学的虚妄性,力图把哲学理论导回到人的"肉体"生活。然而这一批判却始终没有离开形而上学的基地,其局限性在
“安提阿的提阿菲罗斯”对于早期基督教史学可谓至关重要.在其传世之作《致奥托莱库斯》(To Autolycus)中,他不仅首次地编撰了富有基督教特色的编年史;还对众多传统西方史家与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耶佛对话的背景下,阿部正雄是如何向西方对话伙伴阐释佛教“空”的思想,并指出阿部诠释“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动态性”.接着,针对一些学者认为阿部的“空
14~16世纪的中美洲(Mesoamerica)各民族虽没有统一的政治和语言体系、书写系统,但却普遍流行一种记录在树皮或动物皮上的“手抄本”(codices).这种反映其社会与文化全领域的手
伊里因以强力抗恶思想的提出源于对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批判,源于对俄罗斯知识分子未能使俄罗斯摆脱恶的侵害后的反思。通过对善与恶外化本性的分析,伊里因论证了以强
当代,现代性的求新逻辑业已成为艺术的“传统”和常态,而它所表现出的不断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的趋势也颇令人忧虑.倡导现代性的先驱波德莱尔其实对该问题有更为辩证的见解.其
《中庸》不仅对儒家本身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同样深广。唐宋以来,佛教与儒道合流成为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在明代佛教发展中体现尤为充分。本文通过分析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