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成为高考考查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对象。显而易见,文言文复习已经成为了决胜语文高考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高效复习,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题型
1.选材特点。选材较为稳定,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在600字左右,超过700字的选文偶尔也会出现。
2.设题特点。文意理解、句子翻译类试题基本稳定,新增了对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考查。
二、复习策略
1.立足课本,适当进行课外拓展。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材料均来自课外,课内文言文原文不会考查,因此有些学生就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课本中的文言文。考题虽然是在课外,但是几乎所有的考点都来自课内,无论是实词、虚词、句式、句读,还是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以2017年全国卷I为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中的“循”字,按照语境翻译为遵循、遵守的意思。在《离骚》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循绳墨而不颇”,其中“循”字就是遵循的意思。“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中“臧否”可解释为褒贬的意思,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其中“臧否”就是褒贬的意思。从高考对教学导向的角度来看,为了让考生学好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高考试题中自然会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出现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2.熟练朗读,培养文言语感。《考试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们知道,没有朗读,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文言文语感,就难以发現文言文的规律,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却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增加了断句类试题,学生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得分也较低。究其原因,和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今齐地方千里”为例,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而不能将“地方”合在一起读,这样就读出了“地方”这个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久”前停顿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所以,需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比如范读法、自读法、齐读法等,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学生朗读的习惯。
3.结合语境,揣摩语法,掌握解题技巧。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基本上都是以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翻译的顺序编排的,并且基本上都包含了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有些学生拿到资料后如获至宝,背单个义项,结果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是因为忽视了语境作用的缘故。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既然是语言,那就要讲究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是有不同含义的。如果脱离语境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是学不好文言文的。离开语境,拿文言实词、虚词当单个的字词来记忆,也是违反记忆规律的。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做题技巧,如做题先看第三道选择题了解大意,文化常识强调积累,断句试题强调抓标志,理解文意要重视比较,翻译题也要注意文言语法现象,这些多数都是得分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也是高考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立足课本,狠抓诵读,结合语境,妙用技巧,强化训练,文言文复习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
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题型
1.选材特点。选材较为稳定,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在600字左右,超过700字的选文偶尔也会出现。
2.设题特点。文意理解、句子翻译类试题基本稳定,新增了对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考查。
二、复习策略
1.立足课本,适当进行课外拓展。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材料均来自课外,课内文言文原文不会考查,因此有些学生就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课本中的文言文。考题虽然是在课外,但是几乎所有的考点都来自课内,无论是实词、虚词、句式、句读,还是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以2017年全国卷I为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中的“循”字,按照语境翻译为遵循、遵守的意思。在《离骚》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循绳墨而不颇”,其中“循”字就是遵循的意思。“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中“臧否”可解释为褒贬的意思,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其中“臧否”就是褒贬的意思。从高考对教学导向的角度来看,为了让考生学好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高考试题中自然会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出现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2.熟练朗读,培养文言语感。《考试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们知道,没有朗读,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文言文语感,就难以发現文言文的规律,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却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增加了断句类试题,学生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得分也较低。究其原因,和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今齐地方千里”为例,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而不能将“地方”合在一起读,这样就读出了“地方”这个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久”前停顿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所以,需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比如范读法、自读法、齐读法等,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学生朗读的习惯。
3.结合语境,揣摩语法,掌握解题技巧。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基本上都是以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翻译的顺序编排的,并且基本上都包含了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有些学生拿到资料后如获至宝,背单个义项,结果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是因为忽视了语境作用的缘故。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既然是语言,那就要讲究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是有不同含义的。如果脱离语境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是学不好文言文的。离开语境,拿文言实词、虚词当单个的字词来记忆,也是违反记忆规律的。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做题技巧,如做题先看第三道选择题了解大意,文化常识强调积累,断句试题强调抓标志,理解文意要重视比较,翻译题也要注意文言语法现象,这些多数都是得分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也是高考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立足课本,狠抓诵读,结合语境,妙用技巧,强化训练,文言文复习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