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46-02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是由一位姓张的语文老师上的《爱莲说》。听课时,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位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仔细地记录了下来。
一,观察过程
1.观察目标
被观察人员:肖同学、李同学,肖标识为A,李标识为B
观察对象: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表现
2.课堂观察结果
二、观察结果分析
我们从课堂观察结果可以看到两人时常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站起来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能一直认真聆听、对于老师的引导也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被动的抄录老师的板书笔记,甚至有部分时间脱离课堂之外,A沉默、咬笔、东张西望;B低头沉默、漫无目的的翻字典、无所事事。由此可见,这节课两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都不是很高。他们身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有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差生,像这样的公开课,自己不需要也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只要遵守课堂纪律,“安稳”度过课堂40分钟就万事大吉了。
同时他们也是有差异的。A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态度不端正。课堂上他许多时候都是散漫随意的,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后,他开始东张西望,明显出现焦急想离开教室的欲望,由此可以推测,上课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参与的任务。B同学课堂学习活动参与低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偏低。他是愿意参与课堂的,故而他的笔记抄录十分完备,几乎是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的抄录下来。但是可能因为基础薄弱,思维能力不强等原因而羞于主动表现。小组讨论时,他会偷瞄小组其他同学,会听他们说话,但是却他不敢发言。当有其他同学找他讨论时,因为自己还没找到答案,他满脸通红,低头不语。总而言之,A是不愿意主动参与,B则是没能力主动参与。
这两位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偏低,那么他们是否就一无所获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两位学困生在课堂上也有发光的瞬间,并且均出现在被老师提问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莲、菊、牡丹”所代表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时A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未能给出答案。但是坐下之后开始认真阅读材料,并把自己的查找结果分享给B。B的闪光瞬间出现得更早一点。教师出示PPT请同学辨析“予”“蔓”“鲜”“噫”读音时,B被点名起来找出“予”的正确读音,他未能找出正确答案,但之后同学给出正确答案以及辨析其它两个字的读音时,他能够认真聆听并记录正确答案。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发光瞬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关注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剂良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的指引与点拨可以带他们走出困境。
三、收获启示
1.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好我们的主导作用。从这两位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等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课堂上缺乏主人翁意识。在他们看来课堂的主角是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自己只是一个小配角,只要不影响课堂就可以了,至于自己在课堂上到底有无收获?收获几何?他们并不在意,甚至可能从未思考过。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上课是在履行义务而不是在享受权利,他们没有领悟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来做工作了。
要做好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首先,我们运用语言给学生普及一些教育学的知识,让他们明白:上课是享受权利。其次,我们的行为也必须体现这一理念。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一样,学生是进餐的人,老师只是后厨里的一个厨师。想点什么菜,吃得清淡还是重口味也是由进餐的人说了算。同样,能否给好评由进餐的人说了算。作为厨师的老师必须得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提升自己的厨艺。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非完全被动,菜单搭配是否健康,是否合理?这是我们需要把控的内容。具体来说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1)上好开学第一课。每学期开学时,我们不用急着讲课,用1-2节课的时间宣讲一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听听学生的心声。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翻看语文书,让学生谈一谈对语文书的看法,喜欢那个章节,为什么?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2)做好学习环节的第一步:预习。学生预习的目的不光是自学,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想学的。老师要仔细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来预设教案。把学生的疑惑与兴趣点有机整合,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更进一步可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培养学习的信心。
(3)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活动多种多样,既有“抬头看黑板、摘抄笔记、回答问题……”这样一些积极的行为,也有“打哈欠、说小话、走神……”等消级的行为。老师对待这两类行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积极的行为大力提倡、不遗余力的表扬,消级行为批评责怪,甚至不顾学生感受大力抨击。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每个学生认真参与课堂,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我想原因还是要从我们老师自己身上找。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更需要老师的尊重。我们如果只能反复指出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其实并不大。在课堂上,在表扬与批评之间,我们是否可以留出一个空白的空间,准许一些不认真的行为存在。多用几节课观察,找出学生不认真的根源,想出解决方法再采取行动。关爱、尊重学生,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才是我们老师工作的崇高之处。
2.基于学情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是课堂的常态。如果说学生上课是在享受美食,那么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切分、夹取美食的工具。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提问有效吗?会不会我们提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呢?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用的呢? 我们现行的是班级授课制,授课对象是整个班级。所以,我们每节课一定要能保证,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学有所获。我们的提问必须紧跟学生的需求,基于学情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提问要适合我们的学生。那么具体怎么实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涉及许多方面,我们这里只谈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能遵守课堂纪律吗?能独立完成作业吗?纠错积极吗?”二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如“掌握了多少个常用字?词汇量如何?阅读量多少?……”。三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况。如“信息的搜集能力如何?能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吗?能够活学活用吗?”A、B两位同学所在的班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整体是很不错的,他们课前自己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讨论,对于老师版书的笔记也认真抄录……。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整体来看不是很强。所以,整体来说这是一个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的班级。
(2)分班备课。了解了各个班级的学情之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情况来分班备课。这样一来,备课的工作量会增大,但是,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会真正实用起来。三方面情况都好的班级是优等班级,我们设计的提问可以高难度,探究性、发散性的提问可以多一些;任意两方面好的班级是比较优秀的班级,我们设计的提问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拓展性的提问可以多设计一些;有一方面比较好的班级属于中等班级,提问需要紧扣文本的解读,多提一些关于课文分析的问题;如果三方面均不行的班级那就多设计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比如像A、B两位所在的班级他们适合回答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多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去文本中寻找,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能帮助他们积累文本,帮他们减轻背诵的负担。
(3)课堂提问一般来说有四个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反馈。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紧密的整体,缺一不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会人为的省去其中的“学生思考”“教师反馈”环节,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我们要扎实落实提问答问的四环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来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使我们的提问发挥作用,才能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如B学生被点名起来回答字音问题,虽然PPT上已经板书了字的讀音和意思,学生只需选择即可,但是由于B学生的基础薄弱、思维反映也比较缓慢,所以他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张老师给以他的思考时间不足。他站起来后不知所措,只好乱猜,猜了两个都没有猜到正确答案。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能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思考,那么他今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会提高,自信心也会更强。
或许有人会质疑,每次提问都落实四个环节不会浪费时间吗?对的,落实四环节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但不会浪费时间。对于B同学这样基础较差的同学,根据他的情况,我们只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那么即使他反映很慢,耗时也就是1-5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对于这些基础差的同学来说,这几分钟十分宝贵。对于好同学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需要思考的时间,也需要老师的反馈。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反馈的过程就是他们提升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过程。总的来说,我们老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四环节一定要牢记在心,与其花时间提一堆问题、赶超进度,不如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一问一答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课堂应该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从“师中心”到“生中心”的转变。我们老师观课不应该只观上课老师的授课行为,更应该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2]刘小天.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业不良的预防[J].基础教育研究,2005,(2):27-29.
[3]刘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6.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是由一位姓张的语文老师上的《爱莲说》。听课时,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位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仔细地记录了下来。
一,观察过程
1.观察目标
被观察人员:肖同学、李同学,肖标识为A,李标识为B
观察对象: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表现
2.课堂观察结果
二、观察结果分析
我们从课堂观察结果可以看到两人时常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站起来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能一直认真聆听、对于老师的引导也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被动的抄录老师的板书笔记,甚至有部分时间脱离课堂之外,A沉默、咬笔、东张西望;B低头沉默、漫无目的的翻字典、无所事事。由此可见,这节课两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都不是很高。他们身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有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差生,像这样的公开课,自己不需要也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只要遵守课堂纪律,“安稳”度过课堂40分钟就万事大吉了。
同时他们也是有差异的。A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态度不端正。课堂上他许多时候都是散漫随意的,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后,他开始东张西望,明显出现焦急想离开教室的欲望,由此可以推测,上课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参与的任务。B同学课堂学习活动参与低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偏低。他是愿意参与课堂的,故而他的笔记抄录十分完备,几乎是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的抄录下来。但是可能因为基础薄弱,思维能力不强等原因而羞于主动表现。小组讨论时,他会偷瞄小组其他同学,会听他们说话,但是却他不敢发言。当有其他同学找他讨论时,因为自己还没找到答案,他满脸通红,低头不语。总而言之,A是不愿意主动参与,B则是没能力主动参与。
这两位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偏低,那么他们是否就一无所获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两位学困生在课堂上也有发光的瞬间,并且均出现在被老师提问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莲、菊、牡丹”所代表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时A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未能给出答案。但是坐下之后开始认真阅读材料,并把自己的查找结果分享给B。B的闪光瞬间出现得更早一点。教师出示PPT请同学辨析“予”“蔓”“鲜”“噫”读音时,B被点名起来找出“予”的正确读音,他未能找出正确答案,但之后同学给出正确答案以及辨析其它两个字的读音时,他能够认真聆听并记录正确答案。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发光瞬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关注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剂良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的指引与点拨可以带他们走出困境。
三、收获启示
1.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好我们的主导作用。从这两位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等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课堂上缺乏主人翁意识。在他们看来课堂的主角是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自己只是一个小配角,只要不影响课堂就可以了,至于自己在课堂上到底有无收获?收获几何?他们并不在意,甚至可能从未思考过。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上课是在履行义务而不是在享受权利,他们没有领悟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来做工作了。
要做好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首先,我们运用语言给学生普及一些教育学的知识,让他们明白:上课是享受权利。其次,我们的行为也必须体现这一理念。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一样,学生是进餐的人,老师只是后厨里的一个厨师。想点什么菜,吃得清淡还是重口味也是由进餐的人说了算。同样,能否给好评由进餐的人说了算。作为厨师的老师必须得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提升自己的厨艺。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非完全被动,菜单搭配是否健康,是否合理?这是我们需要把控的内容。具体来说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1)上好开学第一课。每学期开学时,我们不用急着讲课,用1-2节课的时间宣讲一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听听学生的心声。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翻看语文书,让学生谈一谈对语文书的看法,喜欢那个章节,为什么?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2)做好学习环节的第一步:预习。学生预习的目的不光是自学,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想学的。老师要仔细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来预设教案。把学生的疑惑与兴趣点有机整合,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更进一步可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培养学习的信心。
(3)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活动多种多样,既有“抬头看黑板、摘抄笔记、回答问题……”这样一些积极的行为,也有“打哈欠、说小话、走神……”等消级的行为。老师对待这两类行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积极的行为大力提倡、不遗余力的表扬,消级行为批评责怪,甚至不顾学生感受大力抨击。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每个学生认真参与课堂,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我想原因还是要从我们老师自己身上找。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更需要老师的尊重。我们如果只能反复指出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其实并不大。在课堂上,在表扬与批评之间,我们是否可以留出一个空白的空间,准许一些不认真的行为存在。多用几节课观察,找出学生不认真的根源,想出解决方法再采取行动。关爱、尊重学生,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才是我们老师工作的崇高之处。
2.基于学情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是课堂的常态。如果说学生上课是在享受美食,那么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切分、夹取美食的工具。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提问有效吗?会不会我们提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呢?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用的呢? 我们现行的是班级授课制,授课对象是整个班级。所以,我们每节课一定要能保证,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学有所获。我们的提问必须紧跟学生的需求,基于学情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提问要适合我们的学生。那么具体怎么实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涉及许多方面,我们这里只谈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能遵守课堂纪律吗?能独立完成作业吗?纠错积极吗?”二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如“掌握了多少个常用字?词汇量如何?阅读量多少?……”。三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况。如“信息的搜集能力如何?能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吗?能够活学活用吗?”A、B两位同学所在的班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整体是很不错的,他们课前自己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讨论,对于老师版书的笔记也认真抄录……。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整体来看不是很强。所以,整体来说这是一个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的班级。
(2)分班备课。了解了各个班级的学情之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情况来分班备课。这样一来,备课的工作量会增大,但是,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会真正实用起来。三方面情况都好的班级是优等班级,我们设计的提问可以高难度,探究性、发散性的提问可以多一些;任意两方面好的班级是比较优秀的班级,我们设计的提问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拓展性的提问可以多设计一些;有一方面比较好的班级属于中等班级,提问需要紧扣文本的解读,多提一些关于课文分析的问题;如果三方面均不行的班级那就多设计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比如像A、B两位所在的班级他们适合回答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多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去文本中寻找,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能帮助他们积累文本,帮他们减轻背诵的负担。
(3)课堂提问一般来说有四个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反馈。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紧密的整体,缺一不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会人为的省去其中的“学生思考”“教师反馈”环节,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我们要扎实落实提问答问的四环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来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使我们的提问发挥作用,才能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如B学生被点名起来回答字音问题,虽然PPT上已经板书了字的讀音和意思,学生只需选择即可,但是由于B学生的基础薄弱、思维反映也比较缓慢,所以他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张老师给以他的思考时间不足。他站起来后不知所措,只好乱猜,猜了两个都没有猜到正确答案。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能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思考,那么他今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会提高,自信心也会更强。
或许有人会质疑,每次提问都落实四个环节不会浪费时间吗?对的,落实四环节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但不会浪费时间。对于B同学这样基础较差的同学,根据他的情况,我们只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那么即使他反映很慢,耗时也就是1-5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对于这些基础差的同学来说,这几分钟十分宝贵。对于好同学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需要思考的时间,也需要老师的反馈。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反馈的过程就是他们提升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过程。总的来说,我们老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四环节一定要牢记在心,与其花时间提一堆问题、赶超进度,不如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一问一答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课堂应该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从“师中心”到“生中心”的转变。我们老师观课不应该只观上课老师的授课行为,更应该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2]刘小天.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业不良的预防[J].基础教育研究,2005,(2):27-29.
[3]刘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