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伴我旅途的书籍

来源 :现代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途漫漫。
  飞机还好说,短途的话,可能昏昏欲睡会更合适;若是长途飞行,吃上几顿飞机餐,再看看座椅后面的电影,长睡一番,也熬得过去。
  唯独火车出行,高铁也罢,绿皮车更不要说,似乎总是带一本书最为贴切。
  有过若干次独自旅游的经历。也有若干本旅行固定会带的书籍。坐着列车窗前,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村庄、树木、庄稼、偶尔的人或牲口,还有天边大块大块的云朵。
  伴随列车轻微的颤动,和铁轨发出的咣咣声,读的书,不论是哪一本,都显得格外有味道。
  读得累了,倚在窗前,看看风景,或是小睡片刻,也都是极好的体验。
  然而选择读物也是有一定原则的:
  一,薄。至少不能太厚,既读不完,又很重,反而变成背包里的累赘。
  二,有趣。漫长旅途,总不能选一本乏味的昏睡读物。可以随时随手拿来一读。但也不能有趣到非得一气读完的程度。可以随时随手扔在一旁。以此为标准,所有的推理侦破小说都不合格。
  三,有深度。既要有趣,可以令人会心一笑,但也要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句子,可以掩卷沉思。
  四,稍稍沉重。放飞自我的旅行,过于娱乐的小说却并不适合。试想一下,稍微沉重的阅读体验,在书中叹一口气,抬起头来,却是明媚的阳光,轻松的心境,却也更反衬出旅途的轻松自在。
  因此,结合上述原则,想要列举几本适合旅途中的读物,还真的有点难度呢。不过好在这么多年过去,多少也整理出几本来。
  第一本伴我旅途的小说是《廊桥遗梦》。非常轻薄的一个小册子。故事内容大家应该早已耳熟能详。第一次带它旅行,是我二十出头的年纪,而今,近二十年过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文字依然细腻感人。
  另一本薄且有趣的,是比利时作家诺冬的《午后四点》。虽然读过多遍,但是我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只能说是对非常奇异的生活态度的展示。
  去年夏天去云南,带了德国作家本哈德的《朗读者》。大理到丽江的火车上,晃晃悠悠地又读了一遍。也是一部比较严肃的作品,虽然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项,但是书中那种意味深长的口吻和深入骨髓的痛苦真的无法被还原。尤其是对男主梦境的那一段描写,令人感同身受。
  带过一次,但是几乎一页没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名电影自然是看过,但是小李子的表演千篇一律,同样的笑,同样的撇嘴,同样的愤怒,同样的疯狂,在不同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太多次。难怪总也不能获得小金人。
  其实还蛮适合在火车上读的一类读物,是美食书籍,都是可以凭借一段文字就让人遐想无限的。准備,材料,器具,工序,色泽,香味,口感,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在心中补写成一篇文章。
  比较喜欢的是中国台湾作家王宣一的《国宴与家宴》,作者回忆了母亲在世时,为家庭成员和宴请宾客所烹饪的一道道菜肴。从炖牛肉这样的大菜,到手工冰淇淋这样的甜点,包括市场选择食材的学问,不仅饱含母爱的味道,也充满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是当时生活的呈现,也是一个年代的过往。
  《名家谈吃》,很薄的一本合集。也是我最早拥有的一本正经谈“吃”的书。从张爱玲到汪曾祺,到黄宗英,到毕淑敏,等等若干文人对“吃”的记叙。有大餐,更多的,则是作家对家乡美食或是家常便饭的怀念。从南到北,遍及祖国各地。最有趣的,当属诗人舒婷对“春卷”的描述。
  中国台湾美食家焦桐的《台湾味道》,随时可以展卷而读。品味每一种酱油,或是每一家猪血汤,姜母鸭的细微差别,是读书的极大乐趣。
  钱老先生的《围城》,不用赘述,里面精妙的比喻,就足够慢慢琢磨一个漫长的车程了。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本人非常喜欢的意识流作品。交错的时间与空间,在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汇聚一点,不禁惊叹。
  一个月后,要启程去敦煌,已经在打算要带的书,应该会是野夫的《乡关何处》或是《1980年代的爱情》。那样痛苦悲壮的文字,应该很适合大漠荒原吧。
其他文献
仙本那(Semporna)是沙巴州斗湖省的一個县,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东海岸。仙本那原本只是马来西亚一座小渔村,甚至在地图上都寻不到它,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海底世界旅游中心。  在巴夭语和马来语中Semporna字面意思为完美的。城镇被海水包围着, 仙本那和它的附属海岛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梦境之岛。这里是一个潜水胜地,周围有很多绝佳的潜水基地,可以学习各种潜水课程。这个美轮美奂的水世界吸引着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甜点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入口即化的慕斯蛋糕、软糯香甜的麻薯、香浓细滑的奶油泡芙、酥脆多彩的马卡龙……甜蜜给味蕾带来的幸福享受,让人难忘,也让人着迷。有这样一批学子,他们远赴海外学习烘焙技巧,不仅带回了西式甜品的口感,也带回了中西方美食交流、融合的理念。每一份食物,味道背后传递的是文化、历史,是食物制作者希望食客从中获得享受与满足的诚意。因此独特,因此珍贵。  决定去日本蓝
看雷海为的朋友圈,会觉得这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他在杭州市图书馆听“诗忆江南,最美杭州”音乐会,跑到虎跑后山贵人峰俯瞰杭州城全景,喜欢去黄龙洞听民乐和越剧,还参加汉服游西湖活动……  雷海为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80后外卖送餐员,也就是江湖人称的“外卖小哥”,淡季时一天8小时在路上,旺季时就是12个小时。而当3月26日晚,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登台技惊四座后,人们才发现,呀,原来高手就在身边,
前两天因为自己搬家,想听听大家相关的一些故事。浏览后台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搬家的原因竟然都是与室友不合。  其实这点我倒是挺能感同身受的。记得当初在看《欢乐颂》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几个完全不同的人怎么可能刚好住在一起,却又发展出闺蜜一般的友谊?  尤其是樊胜美、邱莹莹和关关三个人的同居生活,简直可以算是合租室友的典范了,估计能让一批还没有开始过合租生活的学生党们对这样的生活产生憧憬和期待了。  
向往一座城市,从城市之味开始。  1983年夏天,我初中毕业,获得到万州参加中專考试的机会。父亲细心地给我准备行李,一再叮嘱我别忘了到城里面摊上吃一碗炸酱面,到西山茶楼去听一段竹琴。父亲早年在万州(那时叫万县市)城里一家药铺当过伙计,后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够再走进城里,吃一碗炸酱面,听一段竹琴。  山那边遥远的江城万州,我想象不出那些高楼那些街道。我心中的城市就是父亲口中那碗面、那段竹琴。  步
转眼,昔日的大提琴神童欧阳娜娜今年已经二十岁,而二十岁的她,同时也开启了加盟索尼音乐后全新的音乐之路——“音乐计划三部曲”。继6月推出首部曲EP《NANA I》之后,11月6日欧阳娜娜再次交出系列的第二部EP《NANA II》。  从这两张EP的音乐输出来探究,或许我们可以梳理出欧阳娜娜这一脚踏入二字头后的音乐人生脉络,那就是“二十岁的叛逆”。从乐手到歌手  二十岁之前的欧阳娜娜,“大提琴手”的身
一直以来,海底捞都在努力消除“等位”这个甜蜜的烦恼——比如马不停蹄地加开新店,2009年海底捞在全国新开了10家店,去年新开约20家;比如它试图提供“享乐”以挽留客人:扩大等位区,增加专人服务,畅享免费水果、饮品、零食,免费美甲、擦鞋、上网……但总会有许多转头离开的背影和无人回应的等位号让海底捞惋惜。  当上述举措仍不能留住顾客遗憾的背影时,海底捞祭出了“HI乐送”这个新武器,希望外卖能挽回这部分
2018年红极一时的网红店“泡面小食堂”近日被各地网友爆出经营惨淡、纷纷关张。新鲜劲过去,食客们不再愿意花几十元为精心“加料”制作的泡面买单。无独有偶,曾风靡一时的“答案奶茶”、和“脏脏包”一起出道的“脏脏茶”如今也难觅踪影。一年来,包括抖音在内的短视频平台成为网红美食的发源地,一夜间爆火的网红食品迅速登上了追逐流行趋势的年轻人的打卡清单,市面上一家家“网红”店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可惜网红的热度
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拍摄地点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老营乡麻足寨,海拔3200米。画面里,整洁的餐桌上摆着美食,浮云飘在身后,青山蓝天尽收眼底,远处的雪山躲在云海后忽隐忽现。  网友给这个伸手就能摸到云的地方起名“云端餐厅”,而拍摄者张飞给它起了个更诗情画意的名字——“忘忧云庭”。  这里是张飞的家。2016年7月,30岁的张飞被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旅游发展局派到小金县老营乡甘家沟村任扶贫第一书
01  去年,我先生的一位近门大伯病重,我和他去医院探望。我和老公到医院时,楼道一头,大伯的女儿正在低声但愤怒地数落他弟弟:亲爹生了病拿不出钱,也不怕人家笑话!  大伯的儿子四十多岁,可大半辈子就是混日子,有点钱就去喝酒,两口子也对付,媳妇不但不反对,还跟着一起喝。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一个儿子,早早辍学,东游西逛,二十多了,也没个正经工作,跟姑娘一谈恋爱,人家一打听家庭状况就落荒而逃了。  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