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教学方式应注重创新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02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会,而不是关注学生会学。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满腹经纶的书生,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谐发展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生动情境,接受情感熏陶
  教材所选文本都要以最为简约精炼的文字表达最深刻丰富的内涵,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到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后天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造成审美价值的减损。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的前提,在语言课堂上,老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意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文本的形象意境,让学生在自然真切的感受中走进文本,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事物,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2、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有些课文内容很少,如果要根据这样的寥寥数语让学生朗读和感悟,进而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很难,更别谈情感的共鸣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发掘。让学生们发现在这里隐藏着很多空白。随着学习与认识的深化,他们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与人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读起来如身临其境。这样做,不但煅炼了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践行“新课程”有关理念,而且将语言延伸到课堂之外。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讲说文本。如教学《牛郎织女》,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其次,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老师,上台讲一讲。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使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再次,开展体验性阅读,让学生表演文本。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自己去体验。如教学《草船借箭》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体验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真切感受语文文字表达的魅力。
  三、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首先,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史记》作为司马迁留下的辉煌巨著,人类的精神遗产,我们可鼓励学生阅读。其次,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对家乡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学生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比成人更大胆、更丰富、更个性化。他们用自己的卢、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环保状况,深入实际采访,撰写调查报告等等,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几乎是2-3年更新一种机型,机器的价格却大幅度降低。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种计算机软硬件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大大促进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得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两年来,小学计算机课的配机数量、机型、教师配备都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面对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如何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问题已是小学计算机教育深
期刊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一个理念:课堂是活动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生命的。而思品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精神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更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定或寻求适应课堂教学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理解国家政策,应用知识分析时事事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成才创业必需具备的基础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所有小学课程中,它的课时数最多,工具性最强,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最大。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
期刊
学习注意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他们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在书本、教师等教学过程中,是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的现象,如:说小话、东张西望、打瞌睡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者表面上不说、不动、然而目光呆滞,人在教室,心飞千里,想与学习无关的事。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下降,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内注意力。  一、严肃课堂纪律,约束
期刊
【摘要】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创造力对一个人能否做出突出成就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本文试在概述创造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性人格;智力;培养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探索未知世界而共同和谐发展、共同开启心智、开发潜能的过程。教师作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个性化的人放在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人自身主动性的发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对《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学习感悟。  一、强调阅读的兴趣  关于兴趣,“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期刊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及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
期刊
有位作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一位命题专家读完之后大加赞赏,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了几个题目让作家回答,结果作家的回答与专家所给的参考答案相差甚远。是作家理解有问题吗?文章是他写的,他不理解谁理解?那么是专家理解错了吗?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具有此等头脑理解力也会出错?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期刊
词义具有两重性,即概括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灵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精确性和模糊性、词内义与词外义。充分理解词义的这种性质并将之贯穿到语词的释义过程中,能够使词义解释更加准确、科学。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高中)的文言文注释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注释,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解释和说明,因此,在说解词义时不但要对词的表面义即文章中使用的意义进行准确的说解,还要揭示词语中所包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