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视角看贾平凹式的乡村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在“城”与“乡”两大社会空间中同时传播开来,形成了“富、强、动、进”的工商业文明与“安、足、静、定”的农业文明的冲突,因而“城”与“乡”所属的文化观念也就处在了时间现代性的“结构——解构”的文化语义编码中,从而带来了“城与乡”的小说“叙事史”与文化“阐释史”。本文将立足文本,从叙事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变化以及叙事手法对文本感情表达的影响,据此来解读《极花》。
  关键词:叙事学 乡土文化 《极花》
  一、胡蝶——从对抗到融入圪梁村
  胡蝶,一个一心向往城市生活的人,为了挣钱被拐卖到圪梁村。作为有过城市生活经历的人,在圪梁村的村民看来,她是城市人。小说开篇胡蝶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件物品,她是用钱买来的。随着胡蝶的第一视角,读者和她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村子,生活在那不能跨出门的窑洞里,跟随胡蝶的视线从一扇窗户看胡蝶所能看到的周遭,和她一同想象视线死角之外的环境。每个读者在阅读时都进入圪梁村,与胡蝶一同认识圪梁村。
  1.胡蝶与圪梁村的对立
  最初的胡蝶对圪梁村是对抗态度,她将村民比作苍蝇、蚂蚁,将自己与村民放在对立面。对于圪梁村,胡蝶无法理解村民的一些做法,直觉荒唐和可笑。谈及拐卖,胡蝶清楚地明白这本身就是犯法的事情,而在圪梁村,拐卖的问题不谈法,只谈合不合理。通过胡蝶与黑亮的对话,黑亮背后的文化观念得以展现,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读者所认知的世界。圪梁村的村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一群体的对立面是似城市人而非城市人、似农村人又非农村人的胡蝶,这种对立力量的悬殊更突显胡蝶的孤立,也预示着蝴蝶的个人力量不足以对抗圪梁村的吸附力量,最终将被融为这种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
  2.胡蝶的被动转变与主动转变
  蝴蝶的改变可以说是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的改变:一是圪梁村环境的无形熏染,即被动转变;二是胡蝶自身心态的不断调整,即主动转变。圪梁村环境的耳濡目染包括黑亮、黑亮爹、老老爷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胡蝶的心态随之改变,从对抗至怀疑自身最终到接受。以胡蝶的被囚禁为例,被拐卖初期,胡蝶被关在窑洞里,囚禁限于外部因素,黑亮爹通过空间的局限与对胡蝶人身自由的限制来实现对人身的绝对控制。进一步的控制则为心理控制,通过强行同房,致使蝴蝶怀孕。怀孕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手段,圪梁村的男人们深知这个道理,他们都明白,只要有孩子拴着,人就很难逃跑了。最高层次的控制是对象自身在一系列过程中对自我的控制。胡蝶最终也到达了这个自我控制的程度:一是寻星,从老老爷告知她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之始,她就开始了仰望星空寻星的过程,经历了寻星没有星、思考为什么没有星、期待又恐慌地盼着星出现、两星显现又失望、实则没有星但唯有胡蝶自己能看到星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对应胡蝶的心理变化,即从对抗到自我怀疑,最终自我说服的过程。至此,胡蝶经由圪梁村的外部影响,加之不断的自我怀疑、自我暗示,彻底转变成圪梁村的胡蝶了。
  二、圪梁村视角的乡村书写
  1.好女人论
  黑亮娘是漂亮的女人,性情温顺,县上的一个人评价:好女人一是长得干净,二是性情安静。黑亮娘坚持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也说明一个好女人应该安分守己,扮演好传统观念里的女性形象就足够了。
  老老爷这样说毛驴:这毛驴生小骡子,卖的钱给家里添了辆手扶拖拉机,生下的骡子不认它,但它无怨无悔,从没发过脾气,真是好毛驴。母驴也可看作女性的象征,同黑亮娘一样,女性就是做好本分工作,不要对抗,要服从,符合这样标准的才是好女人。传统文化中好女人的“好”具体体现在顺从、安静、安守本分。
  2.传统道德观
  老老爷象征着乡村文化中朴实、忠厚、纯良的传统文化,是圪梁村极有威望的乡村先生。
  村民经常找老老爷起名,老老爷起的名有:忠智——狗蛋,马德有——猴子,仁照——拴牢等。名字反映着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品德,但现实情况是村民仍然互相喊着小名,这些大名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在彩花绳一章,老老爷编织了很多彩花绳,村民领了之后还余下很多,这一细节也说明时过境迁。一方面,村子里的人少了;另一方面,一些村民不再坚守彩花绳的传统,不再领取彩花绳了。
  老老爷在坚守传统的路上是落寞的,他所代表的传统信仰也不断被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蝴蝶代表的城市文化的挑战,有来自同样处在乡村中的普通村民的挑战,也有来自代表权力的村长的挑战。老老爷这种传统文化坚守者的群体范围日渐缩小,受所处时代环境的挤压,他们尽力通过各种细微处的坚持和努力希望可以讓乡土文化蕴含的传统精神传承下去。
  3.乡村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即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圪梁村,现代化程度较低,村落较为封闭,传统观念厚重,村民保有个人利益尺度的同时,一旦其他村民的利益受到来自村落外部的挑战,整个村落便自发联合共同保护既得利益。这种自发意识在圪梁村的男人们身上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与胡蝶产生了三次主要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蝴蝶逃跑;第二次冲突是村民帮助黑亮和胡蝶同房;第三次冲突是胡蝶被解救,全村人对抗解救人员,阻止胡蝶被救。圪梁村有着自己的生态环境,有一套独立的价值体系,在这套体系里,旁人不能试图去扭转,也无力扭转。
  三、贾平凹对乡村的情感偏向性书写
  读罢《极花》,很多读者会陷入一个纠结的状态,是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这个状态既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同时也是在这背后贾平凹想表现的现实问题所引发的深思带来的。出身农村,贾平凹对农村的发展深切关注,他对农村的情感毋庸置疑是深厚的。从《极花》的叙事手法可以看出贾平凹对乡村的偏向性书写,这种情感偏向也引导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胡蝶是被拐卖妇女,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考虑,胡蝶应该是被同情的一方,而黑亮家应该是被指责的一方,但在阅读《极花》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同情黑亮等人,是非分明的立场会被动摇,这一感情的细微变化即是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来发挥影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作者着重描写了黑亮对胡蝶的爱护,这使读者感知到黑亮是一个真实并富有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拐卖妇女的恶人。
  除了黑亮,对于黑亮爹的很多细节描写也同样转移和分散了读者的情感。这些描写冲淡了读者对黑亮家的批判态度,很容易使读者对买卖妇女的人的抵抗情绪减弱,从而陷入一种同情又纠结的境地:胡蝶是该回到城市,还是留在圪梁村?读罢小说后,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最好的结局是“被拐卖就应该被解救回原来的地方”,或许针对故事本身,我们开始认同贾平凹的看法:如果城市让胡蝶无所适从,屹梁村的人情风物或可给予她安慰。
  贾平凹是农村的儿子,一直心系乡村的发展问题。在后记中,他感叹现在的农村会不会就是中国最后的农村。《极花》与其之前作品相比,细节描写明显占很多篇幅。一直通过作品表现乡土文化的贾平凹说道:“也许未来,我的作品也成为一种记录,记录将来也许消失的一种文化。”贾平凹心中的乡村不是具象的圪梁村的形象,而是隐含在圪梁村背后那些真正让人怀念的乡土氛围,他正试图用自己的作品来留住记忆中的乡土情怀。
  四、结语
  《极花》看似叙述一个拐卖事件,实则讨论最后的乡土和农民如何在当下生存的故事,是贾平凹对城乡关系的关注。关于拐卖事件,抛开引起争议的法律问题和女权主义的质疑,贾平凹针对乡村的发展势态说:“这何尝不是一个年代的故事。”胡蝶身上所赋予的无归属感和茫然,也许是贾平凹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未来道路的忧虑心情。
  胡蝶的未来在哪里,圪梁村的未来在哪里,乡土文化的未来又在哪里?贾平凹在文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作品呈现出一个两难的境况。也许如贾平凹所说:“一些问题由来已久,很深重,覆盖面很广,但总会有合适的人和政策以及时机,去真正解决它们。”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 毛亚楠,贾平凹.《极花》不仅仅是拐卖和解救的故事[J].方圆,2016(6).
  [3] 贾平凹,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J].南方文坛,2007(6).
  [4] 唐伟.恶之花结出强扭的瓜——评贾平凹的《极花》[J].艺术评论,2016(6).
  [5] 何平.中国最后的农村——《极花》论[J].文学评论,2016(3).
  [6] 韩鲁华.写出乡村背后的隐痛——《极花》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16(3).
  作 者:刘洁,宁波大学人文與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与新传媒。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华冈青洲是日本江户时代汉兰折中派的代表医家,以“内外合一、活物穷理”为核心理念,在尊崇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西医外科的精髓。小说《华冈青洲之妻》使其在現代社会广为人知。在表现婆媳之间的女性纠葛之余,有吉佐和子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汉方医学观,强调日本汉方医学的独创性,也暗中批判老人们过分依赖汉方药,但她并不否认汉方药和民间药的作用。有吉汉方医学相关题材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及中日文
期刊
摘 要:《春尽江南》以诗意化的笔法塑造了一位丰富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庞家玉。本文主要从庞家玉的人物形象入手,挖掘其背后的丰富内涵。第一部分对庞家玉的人生经历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庞家玉个体的绝望展现群体的失落与思考。  关键词:庞家玉 死亡 知识分子 精神失落 反思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承载了前两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乌托邦”覆灭的主题之外,更以充满诗意气质的笔法刻画
期刊
摘 要:美籍华裔女作家雷恩华的《月饼》呈现了华裔女孩玛雅充满挫折的女性成长历程。经历了从迷惘、疗伤到顿悟,玛雅最终在中国之行中找到了新希望。本文通过分析《月饼》中女性成长的悖论,深入地研究华裔女性在成长中面临的生存困境,肯定华裔女性能够通过努力寻找生存意义。  关键词:《月饼》 女性成长 悖论  《月饼》(Moon Cakes)是美籍华裔女作家雷恩华(Andrea Louie)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具
期刊
摘 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上的体现,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追风筝的人》 文学翻译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出现了翻译学“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步跳出了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
期刊
摘 要:从叙事修辞角度切入《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者发现文本聚焦模式别具一格。就此进行细致解读,零聚焦与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基本聚焦特征。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零聚焦 内聚焦  文学文本的虚构性不容置疑,故在文本叙事修辞中将叙述主体与写作主体、叙述者与作者简化甚至等同、混淆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且上述相关概念之相对性、差异性值得引起相应重视——“叙述者一
期刊
摘 要:迟子建的小说主题丰富,描绘了很多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人物,尤其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她在《晚安玫瑰》中着重描写了三名女性的成长历程,她们分别在不同男性的影响下,选择了不同的成长方式。在内心复杂情感的纠缠下,吉莲娜和赵小娥最终选择了弑父,而黄薇娜走向了恋父。小说通过对女性成熟历程的表述,探讨了女性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 成长 救赎  纵观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独特的笔触书写着
期刊
摘 要:17世纪荷兰著名的光影艺术大师伦勃朗在绘画艺术中一直都追求光影的艺术效果。他独具个性的聚光法来自于内心,他运用这个内心之光去诠释人性及揭示宗教的气息。他用光影的明暗对比去揭示那些普通老百姓淳朴、善良的品质;他用不同强弱程度的光去表达不同的人性特征。他不随波逐流,他坚守自己的绘画理念。他画中的光影效果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对象,他当之无愧地被人称之为“光和影”的艺术大师。  关键词:伦勃朗 绘
期刊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荆棘鸟》,作为讲述移民家庭生活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移民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生活、成长历程,“我”与梅吉不同的成长经历,勇兰和菲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扮演的不同的母亲角色,对子女的成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勇士》 《荆棘鸟》 母亲 比较  谈及《女勇士》,关于女性意识、父权社会的对立,种族主义压迫的反抗,对中国文化的曲解等争论之
期刊
摘 要: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女性普遍面临着在父权制社会下存在的他者困境,一部分女性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规范并将其视为“真理”标准进行恪守;一部分女性处于社会为压迫女性而制造的囚室中,试图冲出囚牢以期获得新生,然而终究敌不过父权制社会这股强大的异己势力;一部分女性在困境面前,不甘臣服,积极主动地发挥自我主体意识,自我主导。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门罗作品中女性群体的自为选择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以弗兰克和茜为代表的非裔美国人的创伤为切入口,重点分析黑人文化的救赎作用。小说中弗兰克和茜先后离开家乡洛特斯,经历了创伤之后,又重返家园,治愈创伤。他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厌恶到认可的转变,正是对非裔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得他们得到救赎,治愈创伤。托尼·莫里森基于小说中人物的创伤,彰显了非裔文化的救赎作用,强调了回归本族文化是治愈文化创伤、找回身份的必要条件,并借此表达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