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研究型阅读的教学改革可谓是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如何改进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型阅读 体验性 拓展性
  
   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朝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能力方向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被忽视等问题却阻碍了阅读教学的前进步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引进了研究型阅读的概念和相关措施。
   一、研究型阅读
   研究型阅读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学习观,它主张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学生被动地继承知识。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观,研究型阅读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记忆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结合到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实际,我们可以从课内研究型阅读和课外研究型阅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课内研究型阅读
   课内研究型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读课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语言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内研究型阅读具有以下三种方式:
   (1)结合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一个水池究竟能不能游泳,我们可以从水池的大小、深度以及池底的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究。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得知五彩池面积最大的也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就跟菜碟子差不多,水深还不及一根手指的长度。在五彩池的底部长有很多石笋,石笋表面还结着一层石粉,这样的水池当然是不能游泳的。如此一来,我们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引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解读,激发了学生主动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结合课后提问,临时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研读。在《西门豹》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将班上的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此举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采用主题阅读法,选择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专题研读。在目前的语文课本篇目的安排中,基本上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着同一主题选择的。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个单元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主题,选用了《观潮》《鸟的天堂》《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四篇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关于自然奇观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陈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课外研究型阅读
   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得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展开研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设计历史人物的文章,比如说《草船借箭》《将相和》《赤壁之战》等。仅通过文章本身的陈述,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三国演义》《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书目,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2)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展开研究。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课文本身并没有详细阐述为什么北上抗日的红军必须夺下泸定桥,只是一言带过。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当时战况的一些资料,明白泸定桥的重要军事地位。
   (3)对某一作家的作品展开研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对散文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就很难把握住重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先自行搜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对作者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精神后,教师再指导其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了。
   二、树立体验性的教学观
   对于诗词歌赋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言,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感情,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正如新课标所说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深入。”因此,教师如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就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陶冶情操。
   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需要朗读者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是一个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朗读情景,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树立拓展性的教学观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教学的范围就绝不能仅限制于课本。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树立拓展性阅读的教学观,在遵循小学生阅读规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量,提高他们的文学底蕴。通过续写、仿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结:当然,实际情况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述方法的提出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对此,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秉持不断创新的理念,积极推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完成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燕.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2]张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魅力中国,2011,(10)
  [3]崔刚.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7)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各层次的人才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挑剔,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熟练的动手技能。这对我们以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不能升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然而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低下,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能力得以提升的一个重要阵地。幼儿园开设区域活动,为孩子的特长发挥提供了空间。教师对于幼儿在区域活动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区域活动毕竟不能等同于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教师如何放准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位置,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教师 幼儿 区域活动 位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
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手术期行优质护理的临床体会。方法将心脏介入手术患者66例分为A、B两组,各33例,分别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及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
摘要:师爱如同父母对孩子般的无私、纯洁和高尚的爱,它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指引着孩子的成长。如果缺少了它,孩子们心中会感觉到一片孤寂和荒凉。世界不能没有爱,就如同大地不能没有阳光一样,否则孩子的心会变得阴冷和黑暗,让“师爱”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师爱 尊重 信任 理解 宽容 引导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兴趣;通过先预习,再讨论,深入思考,加强实验操作;通过研究学习方法,并对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构建语言大厦的砖和瓦。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习惯养成和词汇记忆、拼写技巧掌握,是学生尽快提高英语水平的必要条件。同时,词汇运用也是中考的必考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