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历史教育承担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重任,是对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由于受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历史教育被弱化。这要求高校必须改变旧有教育理念、模式和取向,才能大力发展历史教育。
[关键词]高校 历史教育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均呈现出急剧而巨大的变化,历史学从传统“显学”逐渐成了“冷门”。在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历史学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社会价值?我们青年一代是否还有必要踏进历史课堂接受历史教育?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存在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重治史、重历史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高校中的历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门人文课程。高校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重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近代革命家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国民之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要让人们爱国,就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此外,历史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儒家经典《四书》的第一部《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语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畜其德”,说的是要从学习历史知识里面学做人的道理。
二、目前高校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弱化问题
高校历史教育的边缘化日趋严重,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其他几乎都不学历史课程。即使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后,各高校纷纷开设打破院系界限的公共选修课,但历史教育被冷落的局面仍没得到改观。因为学生选择的标准往往是兴趣或能学到技术技巧——显然,历史教育课程从哪一个角度都未能适应他们的要求。
全国高校将中国近代史课程定为公共选修课后,该状况有所改善,但仅了解中国近代史是不够的,大学历史教育的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高尚情操、人生修养的形成,都同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密切关系,而缺少了这个基础,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2.教学理念与模式问题
历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理念的陈旧和模式的单一。它的政治化倾向仍然过于明显,“政史不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史在不少人眼中仍然只是农民战争史,近现代史仍然只是中国革命史。虽然已经有不少专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改变这种看法尚需时日。
近年来,在确定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同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则存在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思想教育目标流于空泛以及无能力目标等问题,使得高校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此外,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认知活动上,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高校历史教育发展出路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为现实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因此,“经世致用”应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认识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过程。
2.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这要求教师需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老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可以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实地、实物或调研进行分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这种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研究探讨的教学模式无疑能够避免讲授教学带来的单调乏味,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调整大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取向,发展大众化史学
历史教育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整、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的作用。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习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一无所知,不仅会非常令人难堪,而且妨碍双方的沟通。另外,作为一个中国青年,了解本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且以此为荣,并把它们介绍给世界,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高校历史教育要求结合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需要,把大学历史教育从传统的历史系范围扩展到全校,把历史教育变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常规组成部分。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开设一批质优面广的选修课,用富有时代气息又新鲜有趣的历史选修课吸引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的完美人性,让人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完成历史学的大众化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 历史教育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均呈现出急剧而巨大的变化,历史学从传统“显学”逐渐成了“冷门”。在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历史学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社会价值?我们青年一代是否还有必要踏进历史课堂接受历史教育?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存在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重治史、重历史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高校中的历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门人文课程。高校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重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近代革命家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国民之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要让人们爱国,就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此外,历史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儒家经典《四书》的第一部《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语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畜其德”,说的是要从学习历史知识里面学做人的道理。
二、目前高校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弱化问题
高校历史教育的边缘化日趋严重,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其他几乎都不学历史课程。即使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后,各高校纷纷开设打破院系界限的公共选修课,但历史教育被冷落的局面仍没得到改观。因为学生选择的标准往往是兴趣或能学到技术技巧——显然,历史教育课程从哪一个角度都未能适应他们的要求。
全国高校将中国近代史课程定为公共选修课后,该状况有所改善,但仅了解中国近代史是不够的,大学历史教育的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高尚情操、人生修养的形成,都同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密切关系,而缺少了这个基础,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2.教学理念与模式问题
历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理念的陈旧和模式的单一。它的政治化倾向仍然过于明显,“政史不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史在不少人眼中仍然只是农民战争史,近现代史仍然只是中国革命史。虽然已经有不少专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改变这种看法尚需时日。
近年来,在确定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同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则存在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思想教育目标流于空泛以及无能力目标等问题,使得高校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此外,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认知活动上,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高校历史教育发展出路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为现实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因此,“经世致用”应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认识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过程。
2.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这要求教师需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老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可以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实地、实物或调研进行分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这种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研究探讨的教学模式无疑能够避免讲授教学带来的单调乏味,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调整大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取向,发展大众化史学
历史教育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整、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的作用。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习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一无所知,不仅会非常令人难堪,而且妨碍双方的沟通。另外,作为一个中国青年,了解本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且以此为荣,并把它们介绍给世界,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高校历史教育要求结合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需要,把大学历史教育从传统的历史系范围扩展到全校,把历史教育变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常规组成部分。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开设一批质优面广的选修课,用富有时代气息又新鲜有趣的历史选修课吸引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的完美人性,让人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完成历史学的大众化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