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进阶实验 引发认知冲突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采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课堂引入,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设计让学生具体可感的进阶实验,克服了教材中实验过渡性不强的缺点,加强实验设计环节的逻辑性;通过对实验教具的改进,加强了实验效果,实现临界角的定量计算,有效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最后,让学生解决了上课之初的“认知冲突”,实现了完整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认知冲突;进阶实验;全反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032-3
  《论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教学中,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启发他。而如何让学生“愤”,让学生主观上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利用学生的定式思维,在授课之初诱发其产生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学习的直接动机[1]。仅仅设置“认知冲突”的引入还不够,还需要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下功夫。实验设计环节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习进阶理论,从现象到本质、从基础到核心,一步步引领学生突破课程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进而解决上课之初的“认知冲突”,这样的课程设计就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的目的。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的产生,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实践积累,使之产生和现行的现象相反的结论,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疑问学习新课。
  “全反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对于本节课的安排是开篇给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定义,通过半圆形玻璃砖实验引出“全反射”现象以及“临界角”的概念,随后给出临界角和折射率的关系式以及对应习题,最后介绍了全反射棱镜与光导纤维的应用。这四部分内容虽能做到循序渐进,但这样安排却不能带给学生直观体验。学生不清楚“全反射”是什么,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设计逻辑性不够,过渡衔接不自然。笔者将教材实验情境前置,通过魔术表演“水流导光”引入新课,颠覆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模式,再辅助实验演示,加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步带领学生感受“全反射”的魅力。
  1.1 “水流导光”魔术引入
  如图1所示,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侧壁扎一个小孔,水从小孔流出,用一束激光水平照射小孔,发现光沿着“曲线”的水流轨迹进行传导。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水流导光”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带着疑问学习新课。
  1.2 列举生活实例再次激疑
  启发学生思考,图2所示的彩色喷泉、图3所示的光导纤维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似乎都说明,光能沿着“曲线”传播,这与学生之前所学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相违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2 设置对比实验,便于概念理解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了解了几何光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进行全反射的学习,它是前面一节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同时,作为几何光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节课对学生构建完整的几何光学学习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从“反射”“折射”过渡到“全反射”现象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这也是需要课堂设计者下功夫的地方。
  如图4所示,玻璃缸中上层是空气层,下层是水,用一束激光从空气层射入水层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入射角,折射光线始终存在;然而,再将激光从水层射入空气层中时,如图5所示,逐渐增大入射角,学生会观察到折射角逐渐增大,并且光的强度在减弱,并会惊奇地发现最终折射光线竟然全部消失,入射光被全部反射,此时发生了全反射现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再一次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清晰的实验现象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关键,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可以采用喷水雾的方式,将光路可视化,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层和空气层两种不同物质的差异,水层的折射率大,空气层的折射率小,进而引出“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没有发生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发生了全反射,引出全发射发生的一个条件:光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通过对比实验,形象直观地引出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通过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全反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当激光以较小的入射角从水入射到空气中,并不能发生全反射,继续增大入射角仍然不能发生,只有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才能发生全反射,从而引出发生全反射的另一个条件:入射角要达到某一角度。这样的实验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地引出接下来探究“临界角”的实验。
  3 进行实验演示,深入探究问题
  将一束激光以一较小的角度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如图6(a),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变大,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反射光线越来越强,如图6(b)。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会存在某一时刻,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增大到90°,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入射光被全部反射。教师用实验验证,如图6(c),并解释说明,折射角等于90°时对应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C表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反射的理解和认识: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逐渐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角达到90°,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继续增大入射角,如图6(d),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仍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从而引出发生全反射的另一个条件: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4 知識迁移应用,联系生活实际   无论是2017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3],对于本部分的教学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光纤的工作原理、光纤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全反射的知识,更要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既要讲解全反射棱镜以及光导纤维的原理,更应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前沿科技相结合,认识到物理与前沿科技的紧密关系。
  结合以上所学内容,教师讲解全反射棱镜的原理:在玻璃内部,光射向玻璃与空气的界面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与平面镜相比,它的反射率高,几乎能达到100%,如图7所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导纤维的原理:当光在玻璃内部传播时,如果从玻璃射向空气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会发生全反射。实用光导纤维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和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如图8所示。向学生介绍,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有大量的信息及数据需要加工和处理,而光纤正是传输信息最理想的工具。一根光导纤维电缆相当于100 根传送电话所使用的同轴电缆所传送的信息,而且传送时的损耗低,光纤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最后,类比于“光导纤维”的原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揭秘“水流导光”魔术:并不是光能够沿“曲线”传播,只是光沿着水流的轨迹不断地发生着全反射。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引入的问题,妥善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做到了首尾呼应,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5 小 结
  本节课运用“水流导光”魔术引入,颠覆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模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设计“空气层、水层”实验,利用简单的教具,设计对比实验,引出发生全反射的必要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进一步启发学生,当入射角较小时并不能发生全反射,从而过渡到半圆形玻璃砖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全反射的另一条件: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通过测量临界角的大小,利用折射率,给出临界角的公式并通过实验仪器进一步验证,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介绍全反射棱镜与光导纤维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课堂知识与前沿科技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解决上课之初的“认知冲突”,从而实现了完整的课堂教学。
  在实验改进方面,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全反射”是一个什么样现象,可以实现全反射的定量计算;实验设计的过渡性强,克服了实验之间的堆砌和罗列,采用了新颖有趣、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课堂引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设计出让学生具体可感的实验装置,加强了实验设计环节的逻辑性,可以做到课堂有效推进,学生高效吸收。
  参考文献:
  [1]徐慧.以问激疑,由疑启思——“全反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2017(2):18-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6年10月浙江选考物理第23题考查了大量微观粒子碰撞探测板的问题。这类大量粒子运动的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建模能力的要求极高。本文从该题出发,通过对3个同模型问题的联想,来鉴赏此类问题的突破方法,进一步提出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几点物理教学建议。  关键词:微观粒子;动量;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41-3  大量的微
摘 要:目前高中物理教材“交变电流”的课后作业侧重解题,有应试教育的倾向,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违背。探究性作业迎合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交变电流”的传统作业向探究性作业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探究性作业;交变电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7-0014-3  我国课程改革成
摘要:2017 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本文依据相关文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面向师范院校学生的公共编程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游戏编程、学科融合、AI编程3个模块内容。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培养和实践STEAM教育理念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师范院校;图形化编程;课程开发;实践
摘 要:基于高中物理复习课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文章以“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综合应用”专题的复习课为例,从课前目标预设、课堂诊断、释疑、构建导图、迁移变化五个维度进行教学实践,以促进落实教学主体地位,让教学效果切实高效。   关键词:自主学习;逆向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8-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于远程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播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收到学习资源。本文主要是针对OBS软件在甘肃电大直播教学应用进行研究,探索通过云、路、端进行在线直播教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流媒体;OBS;在线直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主题式复习是指在复习课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整合构建的课堂活动。主题式复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的效果。本文以“玩笔中的物理”为例,通过学生玩笔情境导入、思考分析、讨论争论激活思维,层层深入,把摩擦、杠杆、运动和力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解释玩笔中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整合构建形成知识网架,通过巩固提升达到复习效果。  关键词:
摘要:笔者从不同角度对一堂关于“蒸发”的观摩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评析,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关键词:教学流程;公开课,常态课;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1(S)-0027-3  2011年11月份,市教研室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来自全市的11名选手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执教同一个课题“蒸发”,经过展示和角逐
摘要: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规范教学设计,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设计要素;要素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3(S)-0019-3    1 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要素    1.1 含义 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
摘 要:“热吵热卖”教学法就是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在找问题依据并解决问题中去学习,对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东西,让学生在互助中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辩论,在讨论、质疑与辩论中去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依据“热吵热卖”教学法从备课和实践等方面阐述该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關键词:
摘 要: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以“耕”的精神从事教学实践与学习过程,追求质朴的、自然的、勤劳的、和谐的教学生活;另一方面,遵循“耕”的规律,教学中做到适时、适度、适变,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从而形成具有“耕”的特色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耕读教学文化;教学设计;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8-0015-4  “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