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情境;感情内蕴;人文情怀;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77—0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认为这种活力首先源于教师的激情,只有教师以盎然振作的精神状态、高度投入的忘我境界,充满激情地去上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进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激情该怎样表现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形象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答案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地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手段,拓展生活大舞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生活要素,积极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努力创设和渲染直观可感的语文教学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感性积累,真正激起学生探索、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二、铸贮丰满的感情内蕴
一节语文课,最怕语言干瘪,感情空洞,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罗曼罗兰一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教师的感情“内存”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从授课行为出发,教师应把每节课都视作一个将要出世的生命,赋予他以无限的生机、活力,以情激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喜怒哀乐,各有其音,一定程度的自我陶醉、手舞足蹈,都是十分必要与积极的。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情真正倾注到教学中,学生才有兴趣与教师互动,与作者共鸣,从而使课堂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教授《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一一历数已经学过的以刻画总理形象为主的《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章,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积累,铸贮丰满的感情内蕴,继而运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快地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情感海洋中,从而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三、体悟真挚的人文情怀
语文是借形象、意境来实现品味生活、顿悟真谛、铸造人格目的的。对于每一篇文章,教师应当通过介绍背景、了解作品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生活圈子,尽可能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接轨,用心体会作品真挚的人文情怀,充满热情地去关注、开掘、欣赏每一篇文章,与时代同生共存,与作者同悲同乐,进而营造纯净的心灵,塑造崇高的人格。如,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笔者首先充满激情地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所处的那种动荡不安的时势、艰难潦倒的身世、辗转漂泊的生活、官场失意的坎坷、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领悟到诗人虽然身处饥困,却仍关怀民疾、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可谓水到渠成、情至神飞。
四、锤炼生动的艺术语言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必须精于煽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特色,努力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以使学生从教师那激情似火的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例如,在上《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时,笔者首先运用栩栩如生的语言真切地描述南京大屠杀那惨不忍睹的血案;而后,交代“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歪曲事实、篡改历史,公然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这一奇谈怪论,不禁咬牙切齿,义愤填膺;最后在引领学生找到铁的证据之后,予以慷慨淋漓、义正词严地批驳。由于教者很好地驾驭了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言,加之充沛跌宕的感情、爱憎鲜明的立场,有力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77—0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认为这种活力首先源于教师的激情,只有教师以盎然振作的精神状态、高度投入的忘我境界,充满激情地去上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进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激情该怎样表现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形象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答案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地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手段,拓展生活大舞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生活要素,积极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努力创设和渲染直观可感的语文教学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感性积累,真正激起学生探索、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二、铸贮丰满的感情内蕴
一节语文课,最怕语言干瘪,感情空洞,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罗曼罗兰一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教师的感情“内存”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从授课行为出发,教师应把每节课都视作一个将要出世的生命,赋予他以无限的生机、活力,以情激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喜怒哀乐,各有其音,一定程度的自我陶醉、手舞足蹈,都是十分必要与积极的。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情真正倾注到教学中,学生才有兴趣与教师互动,与作者共鸣,从而使课堂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教授《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一一历数已经学过的以刻画总理形象为主的《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章,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积累,铸贮丰满的感情内蕴,继而运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快地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情感海洋中,从而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三、体悟真挚的人文情怀
语文是借形象、意境来实现品味生活、顿悟真谛、铸造人格目的的。对于每一篇文章,教师应当通过介绍背景、了解作品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生活圈子,尽可能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接轨,用心体会作品真挚的人文情怀,充满热情地去关注、开掘、欣赏每一篇文章,与时代同生共存,与作者同悲同乐,进而营造纯净的心灵,塑造崇高的人格。如,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笔者首先充满激情地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所处的那种动荡不安的时势、艰难潦倒的身世、辗转漂泊的生活、官场失意的坎坷、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领悟到诗人虽然身处饥困,却仍关怀民疾、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可谓水到渠成、情至神飞。
四、锤炼生动的艺术语言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必须精于煽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特色,努力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以使学生从教师那激情似火的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例如,在上《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时,笔者首先运用栩栩如生的语言真切地描述南京大屠杀那惨不忍睹的血案;而后,交代“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歪曲事实、篡改历史,公然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这一奇谈怪论,不禁咬牙切齿,义愤填膺;最后在引领学生找到铁的证据之后,予以慷慨淋漓、义正词严地批驳。由于教者很好地驾驭了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言,加之充沛跌宕的感情、爱憎鲜明的立场,有力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