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对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科目的学习效果,因此,调动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做一分析。
一、培养适当的动机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力量,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学习动机影响,如果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饱满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就能够克服并战胜听说读写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
一般来讲,语文学习动机越强烈,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但要避免动机过强,因为动机过强,学习者内心会因能力不够、语文基础薄弱等原因产生紧张焦虑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导学生调整心态,保持最佳强度的语文学习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其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中时,由于已有知识与当前情境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就激起学生了解真相、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启发性,造成悬念。如笔者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就以这样的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对中国几千年文明有深远影响的一部书是什么?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拿半部《论语》治天下,为治天下而学语文的著名宰相是谁?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被吊足了胃口,对学习本文、了解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因材因人施教,合理保持学生动机水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曾经研究发现,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难易程度,以使学生保持合适的动机水平。
如笔者在教授课文时,会根据课文不同的深度,设置不同学习障碍。在学习简单的内容时,尽量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在学习较难的课文时,则会采取难点分解法和引导法,使学生在一定程度内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会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采取简单引导法,对学习能力或水平差些的学生则采取深入甚至完全引导法,直至学生弄懂知识点。这种引导的过程,也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
四、张弛有度地运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见的迁移形式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迁移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或已经学到的经验对完成其他任务的帮助。笔者在教授课文时,经常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以教《论语·七则》为例,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三个主要人物孔子、子路、颜回理解得不够深刻,这时笔者采取了故事法强化学生对人物的记忆:
青年时期唐伯虎就已经成为江南第一才子,有一日他出去郊游,看稻田里碧绿青翠,池中鸭欢鱼跃,来了兴致,便径直向田埂走去。眼看还有两三步就走出稻田,恰巧对面走来一个挑泥的农夫,田埂细窄,只能容一人通过。唐伯虎便说:“老夫后退三两步,我即可过去。”农夫见唐伯虎书生模样,便说:“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我就退后,若对不上,你则退到水田里让我过去。”唐伯虎满口应承,心想一个农夫还能难倒我吗?农夫微微一笑,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暗暗吃惊。这一上联非常奇巧,运用谐音对法和嵌字法融合而成。“重泥”为“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孔子拦住了学生子路的道,学生没有不给老师让路的道理。唐伯虎竟一时对不出,只好脱鞋下水给老农让路。这一下联,唐伯虎苦思了好几年,也毫无结果。
一日,唐伯虎漫步江边,见一船逆流而上,纤夫累得汗流浃背,船上一貌美女子衣袂飘飘,纤夫个个边拉边笑逐颜开地回头看。看到此景,唐伯虎忽然想起以前的对联,于是得一下联:两岸纤夫笑颜回。
唐伯虎以“两岸”对“一担”,以“纤夫”对“仲尼”,以“颜回”对“子路”,真乃构思精巧,成为文坛佳话。
五、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生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时学习积极性更高,进步更快。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态度和手段及时得到调整。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和决心,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次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按名次进行排列,这样学生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知道自己在班级处于怎样的位置,对以后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表扬和批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动机强化的方式之一。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成绩肯定与否定的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自信心。但是如果表扬与批评使用的方式不正确,就容易使学生骄傲自满,或是灰心丧气。运用表扬或批评,要考虑到几下几点: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纪录,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教师的评价是否公正,表扬与批评是否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合理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也会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败行为的归因。研究发现,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归因倾向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归因后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能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继续努力。动机水平低的人在失败时则认为努力也不会带来好结果,容易产生无助感。相当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学校不好等方面,以致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因此,期末考试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这样可使优生不骄傲,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使差生不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归因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知识点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并找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上几点,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探索,进一步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
一、培养适当的动机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力量,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学习动机影响,如果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饱满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就能够克服并战胜听说读写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
一般来讲,语文学习动机越强烈,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但要避免动机过强,因为动机过强,学习者内心会因能力不够、语文基础薄弱等原因产生紧张焦虑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导学生调整心态,保持最佳强度的语文学习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其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中时,由于已有知识与当前情境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就激起学生了解真相、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启发性,造成悬念。如笔者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就以这样的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对中国几千年文明有深远影响的一部书是什么?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拿半部《论语》治天下,为治天下而学语文的著名宰相是谁?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被吊足了胃口,对学习本文、了解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因材因人施教,合理保持学生动机水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曾经研究发现,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难易程度,以使学生保持合适的动机水平。
如笔者在教授课文时,会根据课文不同的深度,设置不同学习障碍。在学习简单的内容时,尽量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在学习较难的课文时,则会采取难点分解法和引导法,使学生在一定程度内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会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采取简单引导法,对学习能力或水平差些的学生则采取深入甚至完全引导法,直至学生弄懂知识点。这种引导的过程,也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
四、张弛有度地运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见的迁移形式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迁移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或已经学到的经验对完成其他任务的帮助。笔者在教授课文时,经常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以教《论语·七则》为例,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三个主要人物孔子、子路、颜回理解得不够深刻,这时笔者采取了故事法强化学生对人物的记忆:
青年时期唐伯虎就已经成为江南第一才子,有一日他出去郊游,看稻田里碧绿青翠,池中鸭欢鱼跃,来了兴致,便径直向田埂走去。眼看还有两三步就走出稻田,恰巧对面走来一个挑泥的农夫,田埂细窄,只能容一人通过。唐伯虎便说:“老夫后退三两步,我即可过去。”农夫见唐伯虎书生模样,便说:“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我就退后,若对不上,你则退到水田里让我过去。”唐伯虎满口应承,心想一个农夫还能难倒我吗?农夫微微一笑,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暗暗吃惊。这一上联非常奇巧,运用谐音对法和嵌字法融合而成。“重泥”为“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孔子拦住了学生子路的道,学生没有不给老师让路的道理。唐伯虎竟一时对不出,只好脱鞋下水给老农让路。这一下联,唐伯虎苦思了好几年,也毫无结果。
一日,唐伯虎漫步江边,见一船逆流而上,纤夫累得汗流浃背,船上一貌美女子衣袂飘飘,纤夫个个边拉边笑逐颜开地回头看。看到此景,唐伯虎忽然想起以前的对联,于是得一下联:两岸纤夫笑颜回。
唐伯虎以“两岸”对“一担”,以“纤夫”对“仲尼”,以“颜回”对“子路”,真乃构思精巧,成为文坛佳话。
五、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生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时学习积极性更高,进步更快。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态度和手段及时得到调整。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和决心,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次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按名次进行排列,这样学生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知道自己在班级处于怎样的位置,对以后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表扬和批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动机强化的方式之一。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成绩肯定与否定的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自信心。但是如果表扬与批评使用的方式不正确,就容易使学生骄傲自满,或是灰心丧气。运用表扬或批评,要考虑到几下几点: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纪录,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教师的评价是否公正,表扬与批评是否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合理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也会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败行为的归因。研究发现,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归因倾向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归因后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能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继续努力。动机水平低的人在失败时则认为努力也不会带来好结果,容易产生无助感。相当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学校不好等方面,以致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因此,期末考试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这样可使优生不骄傲,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使差生不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归因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知识点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并找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上几点,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探索,进一步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