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等方面,而影响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应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规性,本文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因素;教育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相互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也随之有所变化。由于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在人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上具有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具有符合“90后”思想特征的教育方式。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实效,我们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来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笔者在安徽省5所高校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分析
1.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趋于多元化和务实功利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认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生活充满着向往;认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肯定集体利益;注重生活质量,讲究精神追求。但一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理想信念的低层次化、务实化等现象。这部分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社会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在一项题为“你认为个人理想中最主要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生活理想”占36.2%,“职业理想”占31.1%,这两项答案占大部分。还有部分大学生从纯粹的理想主义走向务实。在政治上,他们积极要求入党,但入党动机不够纯正,狭隘的把入党作为求职的资本;在人际关系上,由集体本位价值观转向重视个人价值和利益,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彼此依赖,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在职业取向上,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态度越发趋于实际,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都更加现实、多元和折衷。在价值选择上表现为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发展,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在自我意识素质调查中有67%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现实。“你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调查中回答有利于个人发展占56%,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的占13%,服从国家需要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占11%,其他占20%。可见,现实、多元、折衷是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
2.传承民族精神,但感性多于理性
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强烈,对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保持高度一致,推崇艱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愿意为民族和国家贡献才智和力量;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意识,充满创新意识和热情。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甚少,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少。同时在全球化发展和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思想蜕化,贪图享乐,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还有一部分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表现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和热情;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出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志向远大、渴望成才’追求知识和学习热情很高。如“考研”由热点转变为“风气”,随着考研率的逐年稳步上升,很多学生确定了“考研”的目标。不考研的学生能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确切地讲,是放在掌握实用技能上,尤其以英语、计算机等最热,投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较多。
3.推崇传统道德观念,但有知行脱节现象
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当代大学生主流赞赏和推崇有教养的道德行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献爱心、“三下乡”活动等,希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一些人内心的羞耻感被淡化,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态度暖昧;信守和推崇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投机作弊,如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违约、造假求职材料、就业毁约等;网络道德缺失,以匿名身份欺骗、编造虚假新闻等;能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但不排斥一些迷信思想和行为,如戴护身符、算命、求签等。大多数学生拥护用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查“你对大学生在宿舍乱喊乱叫、向窗外乱扔杂物等行为的态度“时,有4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从严管理、从严处理,维护大学生形象;有4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从轻处理;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自由。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虽有法纪观念,但很少顾及后果,认识混乱,行为轻率。产生这些知行脱节现象,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4.竞争意识增强,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强化,但面对激烈竞争和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亟待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家庭和自身期望值过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使学生背上了种种心理包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少数学生出现了抑郁、孤独、敏感、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特别是有些贫困大学生,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更易使他们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有统计表明,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的择业、就业和创业问题,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理智地选择职业。但在实际择业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择业的“心理价位”过高,自我期望值过高,而自身的素质又与理想的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出现了“能干的不愿干,想干的干不了”的矛盾。可见,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优的。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的形成得益于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也说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是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在大力提倡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将德育放在了首位,并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但是,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都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局面,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社 会思潮的涌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上各种观点的渗透、有害信息的传播,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对错误的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新旧体制转换之间出现的贪污腐败、投机暴富等现象使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社会上的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助长了大学生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想,在目标追求上出现了功利化和短期化倾向。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其中物质条件包括父母的收入与职业、家庭的结构等。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性格普遍内向,精神压力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響。一般而言,公务员及相关事业单位家庭的大学生政治意识较浓,考虑事情周全,求稳求全;经商家庭的大学生务实倾向明显,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教师、医生等职业家庭大学生普遍好学,创新意识浓厚。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往往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比较自私等不足。残缺结构家庭大学生往往两极分化明显,部分独立性强,奋斗不止,心理脆弱。
3.个人主观的因素
大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社会阅历、自我约束等因素是决定其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成绩通过对心理的影响从而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信心较强,但不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却在入党等问题上占据成绩优势。成绩差的学生心理负担比较重,有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出缺乏进取心、自信心、处事悲观。社会工作经历对于处于准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集体观念、自主创新意识和文明修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锻炼和完善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定型,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多变性、矛盾的特点,难以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思想上容易脱离实际、迷茫和失衡,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要及时把握这种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以辨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及心理状况。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在内容、途径、方法、形式、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增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抗挫折能力为重点,大力宣传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工作的途径选择上,既要加大“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学党史、懂国情、知民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理论与实际的互补融合。既要加强党政工团自身建设与组织领导,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体系和工作格局;又要深入开展“三育人”工作,使教师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者,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帮助者。
三、总结
大学生思想特点日趋多样性,而其影响因素也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和掌握影响这些特点的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因素;教育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相互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也随之有所变化。由于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在人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上具有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具有符合“90后”思想特征的教育方式。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实效,我们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来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笔者在安徽省5所高校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分析
1.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趋于多元化和务实功利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认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生活充满着向往;认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肯定集体利益;注重生活质量,讲究精神追求。但一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理想信念的低层次化、务实化等现象。这部分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社会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在一项题为“你认为个人理想中最主要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生活理想”占36.2%,“职业理想”占31.1%,这两项答案占大部分。还有部分大学生从纯粹的理想主义走向务实。在政治上,他们积极要求入党,但入党动机不够纯正,狭隘的把入党作为求职的资本;在人际关系上,由集体本位价值观转向重视个人价值和利益,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彼此依赖,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在职业取向上,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态度越发趋于实际,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都更加现实、多元和折衷。在价值选择上表现为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发展,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在自我意识素质调查中有67%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现实。“你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调查中回答有利于个人发展占56%,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的占13%,服从国家需要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占11%,其他占20%。可见,现实、多元、折衷是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
2.传承民族精神,但感性多于理性
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强烈,对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保持高度一致,推崇艱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愿意为民族和国家贡献才智和力量;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意识,充满创新意识和热情。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甚少,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少。同时在全球化发展和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思想蜕化,贪图享乐,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还有一部分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表现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和热情;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出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志向远大、渴望成才’追求知识和学习热情很高。如“考研”由热点转变为“风气”,随着考研率的逐年稳步上升,很多学生确定了“考研”的目标。不考研的学生能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确切地讲,是放在掌握实用技能上,尤其以英语、计算机等最热,投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较多。
3.推崇传统道德观念,但有知行脱节现象
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当代大学生主流赞赏和推崇有教养的道德行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献爱心、“三下乡”活动等,希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一些人内心的羞耻感被淡化,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态度暖昧;信守和推崇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投机作弊,如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违约、造假求职材料、就业毁约等;网络道德缺失,以匿名身份欺骗、编造虚假新闻等;能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但不排斥一些迷信思想和行为,如戴护身符、算命、求签等。大多数学生拥护用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查“你对大学生在宿舍乱喊乱叫、向窗外乱扔杂物等行为的态度“时,有4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从严管理、从严处理,维护大学生形象;有4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从轻处理;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自由。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虽有法纪观念,但很少顾及后果,认识混乱,行为轻率。产生这些知行脱节现象,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4.竞争意识增强,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强化,但面对激烈竞争和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亟待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家庭和自身期望值过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使学生背上了种种心理包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少数学生出现了抑郁、孤独、敏感、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特别是有些贫困大学生,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更易使他们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有统计表明,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的择业、就业和创业问题,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理智地选择职业。但在实际择业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择业的“心理价位”过高,自我期望值过高,而自身的素质又与理想的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出现了“能干的不愿干,想干的干不了”的矛盾。可见,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优的。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的形成得益于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也说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是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在大力提倡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将德育放在了首位,并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但是,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都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局面,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社 会思潮的涌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上各种观点的渗透、有害信息的传播,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对错误的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新旧体制转换之间出现的贪污腐败、投机暴富等现象使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社会上的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助长了大学生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想,在目标追求上出现了功利化和短期化倾向。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其中物质条件包括父母的收入与职业、家庭的结构等。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性格普遍内向,精神压力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響。一般而言,公务员及相关事业单位家庭的大学生政治意识较浓,考虑事情周全,求稳求全;经商家庭的大学生务实倾向明显,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教师、医生等职业家庭大学生普遍好学,创新意识浓厚。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往往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比较自私等不足。残缺结构家庭大学生往往两极分化明显,部分独立性强,奋斗不止,心理脆弱。
3.个人主观的因素
大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社会阅历、自我约束等因素是决定其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成绩通过对心理的影响从而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信心较强,但不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却在入党等问题上占据成绩优势。成绩差的学生心理负担比较重,有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出缺乏进取心、自信心、处事悲观。社会工作经历对于处于准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集体观念、自主创新意识和文明修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锻炼和完善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定型,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多变性、矛盾的特点,难以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思想上容易脱离实际、迷茫和失衡,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要及时把握这种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以辨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及心理状况。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在内容、途径、方法、形式、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增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抗挫折能力为重点,大力宣传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工作的途径选择上,既要加大“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学党史、懂国情、知民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理论与实际的互补融合。既要加强党政工团自身建设与组织领导,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体系和工作格局;又要深入开展“三育人”工作,使教师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者,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帮助者。
三、总结
大学生思想特点日趋多样性,而其影响因素也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和掌握影响这些特点的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