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常与人性之谜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m890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雪涛近年来颇受好评,与其他擅长青春书写、城市经验写作的“80后”不同,他在着力于讲述好看、“烧脑”、耐琢磨的故事的同时,还原了真实的东北故乡和日常生活,同时嵌入了自己对深不可测的人性的打量。
  《跷跷板》沿袭了双雪涛一以贯之的“人性”主题。女主人公叫刘一朵,曾经在《跛人》中出现过。工人出身的李默通过相亲结识了中产阶级的刘一朵,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谈恋爱。因家庭差异问题,两人始终没有涉及婚姻。看起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故事。
  写日常生活,或者说经验写作,是作家们的选择常项,门罗小说是这一类型的集大成者。在这种写作中,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经验带向不断下滑、无法控制的节奏。因此,如何在日常中掘开作家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叙事技巧,也关涉到作家如何看待世界与人生。门罗的特点是在平淡无奇中埋下一些伏笔,那些伏笔丝毫不引人注意,却能在小说的最后绽放力量。一切揭晓后,再回过头去看,才发现那些或无聊、或凄苦、或丧失的人生,其实在一个个生活的漩流中早已注定。这时候的感慨、叹惋,真是会让人对人生、人性生出无限的敬畏与谜样的感觉。
  《跷跷板》里也埋藏着一些草蛇灰线。小说由刘一朵引出她的父亲,这个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的硬汉子得了晚期胰腺癌,他的身体逐渐垮掉,记忆也出现了问题。双雪涛以饱满细致的笔触将一个临终病人的苦况刻划出来,推动着叙事一路向前。在我们的理解中,这种临终叙述只会通向一个必然结局。于是,我们在阅读的惯性和双雪涛合乎逻辑的叙事中等待着病人的最终时辰。
  但是,故事的发展却逐渐游离出了我们期待的范畴。在医院里,曾经是某拖拉机厂厂长的刘父对李默讲起了自己往日的发小、外号叫“干瞪”的车间看门人甘沛元,说当年有一次他发现甘沛元偷车间的零件,就说了他两句,晚上家里的玻璃被他砸了。医生提醒李默,肿瘤已发展到病人脑部,他的讲述有可能是幻觉。刘父的讲述和医生的提醒形成了有可能相互矛盾的叙事“陷阱”。实际上,这些细节均是作家设置的伏笔。当病人再次对李默说起甘沛元时,故事换成了另外一种走向。刘父说在下岗问题中因与甘沛元之间发生争吵和误会,导致女儿刘一朵受到威胁,于是他就把甘沛元杀了,埋在幼儿园的跷跷板底下。
  与这个被病人讲述出来、让人惊悚的杀人事件相对照的是,李默和刘一朵之间的恋爱依然在继续,即使是在病房。在生活常态的流动与暖意下,癌症病人青灰色的生命末期和多年前发生的命案似乎没有那么可怖,这又一次冲淡和缓解了人们对于故事的质疑。但接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质疑指向的“真实”又一次被彻底转换。李默走出医院后,去了刘父说的甘沛元当年工作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活着的甘沛元,并因准确地叫出他的外号“干瞪”而得到善意的招呼。刘父不仅没有杀他,还每月都往他卡里打钱。故事在流畅地向前发展时,也不断地生发出疑窦丛丛。小说表面的明晰与内在的模糊构成了双重的叙事景深。
  双雪涛对写作节奏的掌控游刃有余,对情绪的边界控制严密。故事是如此地跌宕起伏,悬念迭起,但小说中却没有任何人事泄露出这一个个意外事件激起的惊怖。他始终让人物跟随着“正常”的生活流程一直往下走。但是,就在常态人生的后面,却深掩着人性之谜,那是除了当事人之外,谁也无法解释、无法明了的谜。李默告别甘沛元之后,来到了刘父说的埋人之处——厂里幼儿园的跷跷板下。这个跷跷板是刘一朵小时候被转椅打中头部后、刘父拔掉转椅后换上的。在这个跷跷板底下,李默真的发现了一具骸骨。
  到这里,故事结束了。谜面相符,却没有谜底。那么,杀人事件是刘父的想象或道听途说吗?在跷跷板那儿,发生过什么事情?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像爱伦·坡、雷蒙德·钱德勒等人一样,双雪涛的叙事目的并不在于凶案本身,而是藉此向深得无法测量的人性投去他的观察,他的思考,他冷酷而不乏温柔的揣摩。所以,那具骸骨是谁并不重要。作家为我们掀开了日常生活光亮平静的幕布,将那幕布后面隐藏着的人性之谜一点点揭开给我们看。
  有时候,仅仅只是短短的一瞥,也足够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对“人”、“人性”的认知不断拓宽。这是好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比“真实”更加真实的恐惧与颤栗。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扶持力度,同时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历史、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不通依然成为了不同民族交流的重要障碍。本文将以藏族为例,分析汉藏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以及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局限,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 汉藏文化差异 翻译局限  汉藏两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二届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开班迎新会”日前在人大文学院举行。班会上,写作班教师阎连科、张悦然、梁鸿、杨庆祥与第一届全体学员,共同欢迎了第二届学员蒋方舟、盛可以、关军、周建强、苏瓷瓷、沈念、姚良、浦歌。开学仪式上,学员们各自做了自我介绍,也对写作班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了解。简单的开学仪式后,著名作家、写作班教师阎连科还特别邀请了自己作品的英语版权经纪人劳拉(Laura)为两届学员进行了
即便我们能够在鬼金的《环形山》中辨认出一些明显带有追溯“公共”往事与记忆的痕迹,但我们依然会被他传递出来的气韵所打动,那是我们在久远年代里曾经摩挲过、稔熟过的情怀:诵诗饮酒,关心书籍,为“世界”欢呼或哭泣,唯独不以一己之私、之利为意。  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多么清朗、辽阔、丰沛的气韵。鬼金通过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精神遨游的老康,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的画像。老康本是北京某大学的尖子生,因在诗歌朗诵会上打人,
由山东出版集团和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联合主办,由山东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和美国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尼山国际讲坛日前在美国洛杉矶举办。本届讲坛以“文明基因探踪”为主题,中国作家王蒙与美国作家杜克雷就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共同点发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他们认为,文明的内涵丰富,各民族具有复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所有的文明对话都应该以尊重为前提,并且需要不断的推进,从而消除误会与偏见。文化的
在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一场跨文化的文学对谈——“窥视社会灵魂:文学大师的对话”,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书店举行。本届北京国际图博会阅读推广形象大使中国作家刘震云,邀请法国翻译家安博兰、捷克作家伊娃·佩卡尔科娃、以色列青年翻译李雅各,以及数十名读者一起,共同探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刘震云提出,一部小说应该包含“故事”“人物”“思想”等多重结构,只有多重结构均达到一定的高度,该小说才可称之为成功
张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给自己定下规矩,一部长篇在心里埋藏不少于15年。他说:“《独药师》的构思在18年前就开始了。一直不写是因为《你在高原》太长了,不把它脱手就不能做别的。脱手以后也不能马上写,还得养足中气。这期间我写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还出了两本讲课实录,但真正“抡圆”了写一部长篇,7年里是第一次,这就是《独药师》。《独药师》写了两年,完成后又放了三年,请一些信得过的人提意见,反复打磨,压掉
黄筌(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入北宋画院。他博学多能、转益多师,又能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花鸟画家,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为他二儿子黄居宝所作。为了儿子在绘画技法上有所突破和长进,他在纵41.5厘米、横70.8厘米的素绢上完成了这幅写生范画。你看,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24只
内容摘要:如果没有家乡,漂泊的你如何温暖那颗孤独的心?如果没有失去了家乡,我们又何来的乡愁?这一切,正如蜗牛放弃重重的壳,它如何生存一样。如果没有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你又将如何定义你的身份?我们在追问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的重要性,为中国人的共同情感来源找到源头活水。  关键词: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文化的根 家族  一个有历史的民族是厚重的,它的过去以文化为载体,透露出时间的光辉与伤痕;同样地
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遗孀奈娜·约瑟福芙娜·叶利钦娜日前推出了自传《个人生活》。《个人生活》由叶利钦总统中心和辛巴达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用五年时间完成,意在为儿孙留下一部家族历史。叶利钦娜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乌拉尔季托夫卡村老家的童年一直讲到现在,述及自相残杀、劳改营、战争、战后重建、解冻、勃列日涅夫时代、改革和新时期种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众多的时代人物,其中最让她引以自豪的,便是九十年代她陪丈
作家周大新日前发文称: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传达爱,会弥合分裂。他说:我访问过以色列的作家,也访问过巴勒斯坦的作家,这两个作家的儿子都在战争中丧生了,但他们作品的主旨都是呼唤和平。他们整天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体悟到两个民族应该和平相处,不能再互相杀戮。我写的长篇小说《战争传说》,就是以瓦剌人和明王朝的战争为背景来思考怎么处理民族关系。当时的明王朝就是想彻底把北方少数民族给打服,瓦剌人也卧薪尝胆来打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