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幼儿个体差异,从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体育游戏难度的把握、体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等方面对有效开展体育游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期待着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个体差异;体育游戏
引言: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发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形式,增强了体育活动的兴趣性,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本文仅结合体育游戏活动实践,基于幼儿个体差异,总结了提高体育游戏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
小、中、大班的孩子们在年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体育发展水平上也不同,为了使幼儿能够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应该从孩子们所处的年龄段出发投放材料。以培养孩子们的爬行能力为例,我们在小、中、大班分别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小班幼儿爬行能力最低,我们首先提高他们屈膝爬的能力,于是教师就可以投放有利于孩子们两手着地屈膝爬的垫子;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讲,我们要相应地增加爬行的难度,如,提供一些有利于屈膝爬的小动物手掌,并在爬行距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提出明确的爬行方向;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爬行能力,于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垫子和网子,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提高游戏难度,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在同一个年龄段,孩子们的个体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我们要为孩子们投放适合他们真实发展需要的体育游戏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孩子和材料之间的互动。如,小班的孩子在双脚持续跳跃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跳跃能力强,但有些孩子却表现出动作的不连贯,等等。游戏中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材料,如,使用绳子、呼啦圈、牙膏盒进行线路的组合,材料间按照25cm以及50cm等不同的距离进行设置,高度上也从1-5cm进行层次划分,幼儿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出发自行选择不同的小路进行体育游戏。
二、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的难度把握
幼儿动作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层次性的游戏训练,在循序渐进中,形成螺旋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孩子们的运动能力来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体育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分段提高难度,在不断的挑战中维持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运动水平。
例如,以《蹲蹲下鸡蛋》这个体育游戏为例,一开始教师要告诉孩子们游戏玩法,即孩子们自行选择小鸡和老鹰的角色,当大家一起念完儿歌后,老鹰便要迅速追赶四散奔跑的小鸡,这是为了训练孩子们四散不断奔跑的能力;为了增强难度,提高趣味性,培养幼儿快速躲闪及下蹲的能力,教师在游戏的下一个环节又对游戏进行了调整,在游戏中让扮演小鸡的孩子用迅速下蹲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时老鹰不能抓那些已经蹲下的小鸡;在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快跑、下蹲、快速躲闪以后,教师又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即让两个或者更多的老鹰来追赶小鸡,从而使游戏的趣味性不断增强,有效维持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三、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指导与评价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该从幼儿动作发展的差异出发,进行分层的游戏指导。如,在投掷类的体育游戏中,有的孩子在教师简单讲解后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但有些孩子无论教师如何讲解他们就是不能准确地完成挥臂动作,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动作示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促使他们快速学习如何准确挥臂。当孩子们的动作要领和技能发展都比较好时,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挑战性的游戏材料。如,在走平衡木游戏中,从幼儿的平衡能力发展水平出发,可以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一些轻物、重物,在头顶顶大小不一的物体,或者进行雙肩顶物以及合作运物等游戏,以此来进行分层指导,使每一名幼儿在原有水平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
在教育评价方面,教师也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如,在《小羊过桥》的平衡木游戏中,有的孩子平衡能力差,只要他们能够勇敢地过桥,教师就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平衡能力发展较强的孩子来讲,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游戏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从而使这部分孩子可以持续地对该游戏产生兴趣。
结束语: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体育活动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将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开展体育游戏时,教师也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幼儿发展差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发展他们的情感。本文基于幼儿个体差异,从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难度的把握、教师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有效开展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体能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参考文献:
[1]汤盈.蚌埠市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0):143-145.
[2]唐星.创造性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243-244.
关键词:幼儿;个体差异;体育游戏
引言: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发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形式,增强了体育活动的兴趣性,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本文仅结合体育游戏活动实践,基于幼儿个体差异,总结了提高体育游戏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
小、中、大班的孩子们在年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体育发展水平上也不同,为了使幼儿能够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应该从孩子们所处的年龄段出发投放材料。以培养孩子们的爬行能力为例,我们在小、中、大班分别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小班幼儿爬行能力最低,我们首先提高他们屈膝爬的能力,于是教师就可以投放有利于孩子们两手着地屈膝爬的垫子;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讲,我们要相应地增加爬行的难度,如,提供一些有利于屈膝爬的小动物手掌,并在爬行距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提出明确的爬行方向;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爬行能力,于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垫子和网子,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提高游戏难度,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在同一个年龄段,孩子们的个体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我们要为孩子们投放适合他们真实发展需要的体育游戏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孩子和材料之间的互动。如,小班的孩子在双脚持续跳跃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跳跃能力强,但有些孩子却表现出动作的不连贯,等等。游戏中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材料,如,使用绳子、呼啦圈、牙膏盒进行线路的组合,材料间按照25cm以及50cm等不同的距离进行设置,高度上也从1-5cm进行层次划分,幼儿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出发自行选择不同的小路进行体育游戏。
二、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的难度把握
幼儿动作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层次性的游戏训练,在循序渐进中,形成螺旋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孩子们的运动能力来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体育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分段提高难度,在不断的挑战中维持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运动水平。
例如,以《蹲蹲下鸡蛋》这个体育游戏为例,一开始教师要告诉孩子们游戏玩法,即孩子们自行选择小鸡和老鹰的角色,当大家一起念完儿歌后,老鹰便要迅速追赶四散奔跑的小鸡,这是为了训练孩子们四散不断奔跑的能力;为了增强难度,提高趣味性,培养幼儿快速躲闪及下蹲的能力,教师在游戏的下一个环节又对游戏进行了调整,在游戏中让扮演小鸡的孩子用迅速下蹲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时老鹰不能抓那些已经蹲下的小鸡;在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快跑、下蹲、快速躲闪以后,教师又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即让两个或者更多的老鹰来追赶小鸡,从而使游戏的趣味性不断增强,有效维持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三、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体育游戏指导与评价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该从幼儿动作发展的差异出发,进行分层的游戏指导。如,在投掷类的体育游戏中,有的孩子在教师简单讲解后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但有些孩子无论教师如何讲解他们就是不能准确地完成挥臂动作,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动作示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促使他们快速学习如何准确挥臂。当孩子们的动作要领和技能发展都比较好时,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挑战性的游戏材料。如,在走平衡木游戏中,从幼儿的平衡能力发展水平出发,可以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一些轻物、重物,在头顶顶大小不一的物体,或者进行雙肩顶物以及合作运物等游戏,以此来进行分层指导,使每一名幼儿在原有水平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
在教育评价方面,教师也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如,在《小羊过桥》的平衡木游戏中,有的孩子平衡能力差,只要他们能够勇敢地过桥,教师就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平衡能力发展较强的孩子来讲,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游戏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从而使这部分孩子可以持续地对该游戏产生兴趣。
结束语: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体育活动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将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开展体育游戏时,教师也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幼儿发展差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发展他们的情感。本文基于幼儿个体差异,从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难度的把握、教师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有效开展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体能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参考文献:
[1]汤盈.蚌埠市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0):143-145.
[2]唐星.创造性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