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共融共生,考验教师的设计智慧。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教材本身特点出发,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并以阅读为激发点,生发写作冲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22-02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是对阅读和写作的经典论述。阅读不能离开写作独立存在,写作也离不开阅读的积累。教师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者离开写作谈阅读都是不科学的,也无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探究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写作训练,赢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理清文本脉络,奠定写作结构基础
如果文章结构安排得合理巧妙,学生的阅读认知将会更深刻,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写记叙文常常会按照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要素叙写全文;写议论文常常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形式构筑全文;写说明文则会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展开。文本脉络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行文结构有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写作结构有更清晰的认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其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进行阅读设计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相关情况以及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中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被激活。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思考:林黛玉到达贾府后,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你能否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文本内容和行文脉络概括出来?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对文本进行梳理时,发现小说的结构很巧妙。小说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分—总”的写作结构,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既有详写,也有略写。学生理顺文本思路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文本写作结构,叙写自己走进校园后的感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已对写作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教师借助趣味化的复述活动,激活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理清文本思路的方式众多,如故事复述、思维导图等,教师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生兴趣筛选、把握。故事复述是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写作思路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具体引导时,创造性地运用故事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再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的思路会得到拓展。
二、填补阅读空白,切准写作素材视角
精准的切入角度,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探究文本写作角度,具体可以从文本的空白处着手。所谓的“空白”,是指绘画中的表现技法,文本中的“空白”则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人想象空间的地方。文本中的空白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联想中填补文本空白,为写作学习积累素材。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教师出示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让学生一边观看油画,一边展开想象:这幅油画为什么被称为《希望》?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猜测。接着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学生对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了清晰的认知。文章最后,年过六旬的贝尔曼为了让琼珊重获生的希望,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将常春藤画在了墙上。这个过程中,贝尔曼是怎么想的,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如果他看到琼珊对生活充满信心,他又会怎么想呢?如果有一天,贝尔曼和琼珊在路上偶遇了,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分析、鉴赏,学生的思维很快得到启发,切入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有很大差异,这是现实存在的。当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文本中的空白展开叙写,建立文本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
三、品析人物形象,习得写作语言技巧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写作教学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写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智慧,也要体现趣味,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中的语言体现的是作者的个性特征,也是教学的重要突破点。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多元化引导,尤其是小说教学,教学重点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是常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最直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
学习《祝福》时,教师由题目导入: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想知道作者要祝福谁,有的学生想知道鲁镇那么多人,作者为什么单单要给祥林嫂送祝福?在一系列的质疑中,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在分析、鉴赏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最能体现祥林嫂性格特点的句子。学生主要从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中探究她的性格特点,如从“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些语言都符合祥林嫂的地位身份,体现了祥林嫂愚昧、迷信、无知等性格特点。在写作训练时,教师让学生扮演《祝福》中的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等,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对话,凸显人物形象。
语言能够传递诸多信息,是重要的媒介。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维度开展语言探究,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技巧,进而在训练中仿照文本语言特点进行写作,顺利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建立多重认知,拓展视野。
四、探析主旨情感,升华写作立意深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章,其立意都比较深刻,具有很大的学习价值。高中阅读教学关联因素众多,联系文本人物情感、作者态度倾向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探析文本主旨内涵是学生思维、情感的激活点,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解读文本的深层内涵。
杨绛写的《老王》是从身边的小人物写起的。文中通过“我”与这个小人物的交往,展现了像老王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叙写老王的生活环境,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并联系文本情感、主旨,能体会到这一部分内容的价值。借助同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王给我们家送冰”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最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阅读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学生写作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情感是维系文本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文本主旨,对其语文素养的生成会有积极影响。探析文本主旨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探索,并以文本主旨为切入点,开展写作训练活动,凸显写作教学的前瞻性、深刻性。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互助互递的过程。教师要对二者的关系有精準把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从理清文本脉络、填补文本空白、品析人物形象、探析主旨情感等方面开展探索深究,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写作助力。读写融合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对增强语文学习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责任编辑 诺 依)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22-02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是对阅读和写作的经典论述。阅读不能离开写作独立存在,写作也离不开阅读的积累。教师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者离开写作谈阅读都是不科学的,也无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探究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写作训练,赢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理清文本脉络,奠定写作结构基础
如果文章结构安排得合理巧妙,学生的阅读认知将会更深刻,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写记叙文常常会按照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要素叙写全文;写议论文常常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形式构筑全文;写说明文则会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展开。文本脉络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行文结构有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写作结构有更清晰的认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其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进行阅读设计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相关情况以及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中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被激活。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思考:林黛玉到达贾府后,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你能否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文本内容和行文脉络概括出来?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对文本进行梳理时,发现小说的结构很巧妙。小说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分—总”的写作结构,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既有详写,也有略写。学生理顺文本思路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文本写作结构,叙写自己走进校园后的感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已对写作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教师借助趣味化的复述活动,激活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理清文本思路的方式众多,如故事复述、思维导图等,教师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生兴趣筛选、把握。故事复述是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写作思路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具体引导时,创造性地运用故事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再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的思路会得到拓展。
二、填补阅读空白,切准写作素材视角
精准的切入角度,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探究文本写作角度,具体可以从文本的空白处着手。所谓的“空白”,是指绘画中的表现技法,文本中的“空白”则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人想象空间的地方。文本中的空白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联想中填补文本空白,为写作学习积累素材。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教师出示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让学生一边观看油画,一边展开想象:这幅油画为什么被称为《希望》?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猜测。接着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学生对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了清晰的认知。文章最后,年过六旬的贝尔曼为了让琼珊重获生的希望,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将常春藤画在了墙上。这个过程中,贝尔曼是怎么想的,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如果他看到琼珊对生活充满信心,他又会怎么想呢?如果有一天,贝尔曼和琼珊在路上偶遇了,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分析、鉴赏,学生的思维很快得到启发,切入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有很大差异,这是现实存在的。当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文本中的空白展开叙写,建立文本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
三、品析人物形象,习得写作语言技巧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写作教学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写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智慧,也要体现趣味,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中的语言体现的是作者的个性特征,也是教学的重要突破点。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多元化引导,尤其是小说教学,教学重点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是常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最直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
学习《祝福》时,教师由题目导入: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想知道作者要祝福谁,有的学生想知道鲁镇那么多人,作者为什么单单要给祥林嫂送祝福?在一系列的质疑中,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在分析、鉴赏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最能体现祥林嫂性格特点的句子。学生主要从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中探究她的性格特点,如从“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些语言都符合祥林嫂的地位身份,体现了祥林嫂愚昧、迷信、无知等性格特点。在写作训练时,教师让学生扮演《祝福》中的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等,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对话,凸显人物形象。
语言能够传递诸多信息,是重要的媒介。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维度开展语言探究,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技巧,进而在训练中仿照文本语言特点进行写作,顺利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建立多重认知,拓展视野。
四、探析主旨情感,升华写作立意深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章,其立意都比较深刻,具有很大的学习价值。高中阅读教学关联因素众多,联系文本人物情感、作者态度倾向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探析文本主旨内涵是学生思维、情感的激活点,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解读文本的深层内涵。
杨绛写的《老王》是从身边的小人物写起的。文中通过“我”与这个小人物的交往,展现了像老王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叙写老王的生活环境,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并联系文本情感、主旨,能体会到这一部分内容的价值。借助同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王给我们家送冰”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最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阅读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学生写作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情感是维系文本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文本主旨,对其语文素养的生成会有积极影响。探析文本主旨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探索,并以文本主旨为切入点,开展写作训练活动,凸显写作教学的前瞻性、深刻性。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互助互递的过程。教师要对二者的关系有精準把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从理清文本脉络、填补文本空白、品析人物形象、探析主旨情感等方面开展探索深究,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写作助力。读写融合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对增强语文学习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