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教师角色定义和传统体育教师角色解剖的基础上,发现新课改理念下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包括: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育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课改的研究者,学生求知和发展的激励者,全民健身的服务者。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育观念时代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以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核心,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精神的新世纪人才。传统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指导思想单一,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指导思想要做到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生活体育、终身体育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基础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从而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教育目标健康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竞技技术水平、中学体育中考考核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也主要以“三基”为主,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和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避免过分竞技,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掘,同时转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可变性小,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内容不能脱离本年级的教学大纲,从而大大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原有教学大纲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另一方面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比如:增加了学生如何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如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能跟上时代步伐。又如:删除了铅球及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在新课改背景下已不适应学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也没有大的帮助,对终身体育的教育也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同,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因班而异。但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助人探究。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钻研问题,促进健康。
四、教学方法实用化
由于受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得教学方法太单一、太枯燥。体育课基本是同一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或是准备活动—学习动作技术—放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控制,强调动作的技术规范,严重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与保健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从事身体活动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练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和学生周围的事确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和生活态度。让每一位学生在充分的空间发展自我。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促进学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积极运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总之,广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觉掌握知识。
五、师生关系平等化
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但不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教与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实现与补充完善课程标准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习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教育观念时代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以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核心,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精神的新世纪人才。传统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指导思想单一,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指导思想要做到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生活体育、终身体育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基础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从而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教育目标健康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竞技技术水平、中学体育中考考核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也主要以“三基”为主,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和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避免过分竞技,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掘,同时转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可变性小,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内容不能脱离本年级的教学大纲,从而大大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原有教学大纲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另一方面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比如:增加了学生如何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如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能跟上时代步伐。又如:删除了铅球及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在新课改背景下已不适应学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也没有大的帮助,对终身体育的教育也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同,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因班而异。但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助人探究。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钻研问题,促进健康。
四、教学方法实用化
由于受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得教学方法太单一、太枯燥。体育课基本是同一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或是准备活动—学习动作技术—放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控制,强调动作的技术规范,严重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与保健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从事身体活动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练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和学生周围的事确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和生活态度。让每一位学生在充分的空间发展自我。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促进学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积极运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总之,广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觉掌握知识。
五、师生关系平等化
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但不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教与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实现与补充完善课程标准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习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