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渭河之源到东海之滨,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武陵山区,廊桥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除了“浙南闽北”“赣闽粤”“湘桂黔”三大主要的廊桥群之外,在我国大江南北,还分布着众多的廊桥。它们有的呈小规模聚集,更多的则如星星点灯般洒落在各地。或许不经意问,你就会与它们相遇,而它们,也在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
古徽州的爱心桥江南水乡的诗意廊桥
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传统意义的江南水乡地带,分布着不少景观廊桥和亭桥,它们以石拱、石平桥为主,如苏州拙政园内的小飞虹廊桥、同里三亭桥、木渎朱家小廊桥等。杭州西湖上也点缀着不少亭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
江南亭桥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此桥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造,当时,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当地盐商出资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建成此桥。五亭桥如同出水莲花绽放在湖面,既具皇家的开阔大气。又透着江南的钟灵毓秀。
江南水乡廊桥群是实用形向景观型发展的典范,它们坐落在水网地带就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身在园林,又立即充满诗情画意。
徽州地区也散布着数量较多的廊桥。徽商兴盛400余年,富甲一方,他们的巨额财富常常用于购田置业、修祠堂、竖牌坊,同时也慷慨解囊,出资修桥铺路,古徽州地区至今仍有数十座廊桥幸存。徽州廊桥中有众多古典风雅的石拱廊桥,它们和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廊屋内充盈着葱郁的文气,牌匾林立,楹联密布,诗赋绕梁。
在徽州廊桥中,婺源县清华镇的彩虹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彩虹桥始建于南宋,出生于清华镇的僧人胡济祥眼见村里的木桥时常被洪水冲垮。于是立志为乡人募资建桥。历经三年艰辛地化缘,再经过四年建桥,一座长达140米的木平廊桥出现在乡民眼前。传说,在瓦匠盖上最后几片青瓦时,天空惊现一道灿烂的彩虹,胡济祥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将桥命名为“彩虹桥”。世世代代的乡民牢记胡济祥的功德,将胡济祥的牌位与治水英雄大禹王一同供奉在神龛中。主持建造廊桥的师傅胡永班的牌位也跻身其间,四时八节接受乡民的香火。此桥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汛期洪水的流向而确定桥墩的位置,从而造成了桥墩间距不等。虽然桥墩参差不齐,但在一百多米宽的溪面上并不觉得奇怪,反倒有了视觉上的新颖特别。走在木板桥上。那些上百年的桥板已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凹凸不平,桥板的缝隙处,流淌出一条碧绿的清华溪。当年,多少徽商通过彩虹桥回到徽州,他们以胡济祥为榜样,捐献银两。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
桃花源中的天生桥饱经沧桑的合作化桥
“湘渝鄂”毗连地区的武陵山区,也分布有近百座廊桥。由于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四川、重庆的人口受到了空前损失,大量的湖南、湖北移民进入这一地区,他们带去了廊桥营造技术,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文化相融后,这一带的廊桥以木平廊桥为主,也不缺乏大型的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和多孔石拱廊桥。
五龙村地处渝东南边沿的武陵山腹地,位于武陵山土家族廊桥群中心地带。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對武陵山区有着诗意的描述,而这里的廊桥与桃花源一样烂漫,五龙村的天生桥就是如此。它背靠五龙山,横跨溪口河,周遭遍布葳蕤的树木和扶苏的竹影。天生桥是一座石墩双檐长廊式木结构平梁廊,长56米。宽7.5米,高8.5米,四墩五孔。桥首桥尾各建有一座威武的砖墙石门楼,门额上刻有“天生桥”三个古韵悠扬的大字。踏上天生桥的桥板,穿过长桥,就从浮华的外界走向了幽静的“桃花源”。
2009年5月初的一天午后,文具石坊乡村民冯志文带着我走进了村边一条羊肠小道,他走得飞快。一下子就把我甩在了身后,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白龙江一侧山岗,顺着冯志文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化桥出现在我眼前。冯志文告诉我:“这里北面有泥山、南面有张家山、东面有杨家山、西面有柳元山,群山围绕。通往阴平关只有走合作化桥一条路。” 阴平关自古扼守“陇蜀咽喉”,其险要程度堪与剑门关相媲。多少次朝代的兴亡更替与这座廊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合作化桥古称“阴平桥”,最早为铁链式吊桥,魏国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末被匪寇焚毁后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复建木桥,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玉垒关木桥,1949年12月。败退的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追击.将桥焚毁,1955年才按照古法重建。现在的合作化桥长46米,宽5米,高9米,是中国为数稀少的大型叠搭伸臂式木拱廊桥,也是“甘陕川”毗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廊桥之一。
桥楼殿合灞陵撟世界海拔最高廊桥
把目光转向华北、西北、西南,你会欣喜地发现多座廊桥家族中的佼佼者,它们的存在让中国廊桥的版图进一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