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合作交流要恰当选材
数学课的内容,并非都适合合作交流。许多教学内容(如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任务、简单计算之类的活动)就不适合合作交流。为此,教师应选择适当难度或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题材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既能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探究得到结果,又能使高水平的学生有更大的思考拓展空间。
案例(搭火柴游戏):我们知道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按如图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3个正方形呢?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
■
(1)填写下表:
■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争相表达各自的见解。
学生1: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之后增加一个正方形就相应增加3根火柴棒,因此x个正方形就需要增加3(x-1)根火柴棒,可以列式得4+3(x-1)根火柴棒,即(3x+1)根火柴棒。
学生2:我认为,因为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本来搭两个正方需要8根,但根据搭建方法可知道每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就有一根火柴棒是重合的,因此搭2个正方形只需7根火柴棒,依次类推,搭x个正方形就有(x-1)根火柴重合,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4x-(x-1),即(3x+1)根火柴棒。
学生3:4×2+2(x-2)+(x-3)根。
学生4:4×2+3(x-3)+2根。
……
上述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二、合作交流要准确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情境而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其中,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学生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在一堂课中,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分别安排掷硬币、记录数据、统计数据、发言汇报等多项工作。学生轮流完成试验的各项内容,达到共同完成这一实验目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体会到合作的成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较好地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
因此,当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辨析易混概念时;遇到难题不能独立完成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表现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需要与人分享时等等,都是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
三、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科学地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用友好的建议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提炼结论等等。特别是当学生分工研究一个复杂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所以,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对合作交流要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在组内的努力和合作,因而对合作学习的主体评价要科学,要鼓励创新。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对自己进行总结、反思,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评价不仅包含对自己小组的评价,也包含对其他小组的评价。而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也是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与鼓励,补充或修正。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小组总成绩的认可与肯定上,努力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独创性、积极性和参与度等做出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五、合作学习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教学合作学习的自由度更大,时间更充分,范围也更广。教师要建立课外合作学习的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合作伙伴,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真正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领悟合作学习的思想。
例如遇到“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的打折销售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实地调查的例子,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写调查报告: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验证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通过这一问题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形成的,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反思矫正,才能走向成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实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让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数学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
(责编 张晶晶)
一、合作交流要恰当选材
数学课的内容,并非都适合合作交流。许多教学内容(如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任务、简单计算之类的活动)就不适合合作交流。为此,教师应选择适当难度或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题材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既能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探究得到结果,又能使高水平的学生有更大的思考拓展空间。
案例(搭火柴游戏):我们知道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按如图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3个正方形呢?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
■
(1)填写下表:
■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争相表达各自的见解。
学生1: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之后增加一个正方形就相应增加3根火柴棒,因此x个正方形就需要增加3(x-1)根火柴棒,可以列式得4+3(x-1)根火柴棒,即(3x+1)根火柴棒。
学生2:我认为,因为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本来搭两个正方需要8根,但根据搭建方法可知道每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就有一根火柴棒是重合的,因此搭2个正方形只需7根火柴棒,依次类推,搭x个正方形就有(x-1)根火柴重合,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4x-(x-1),即(3x+1)根火柴棒。
学生3:4×2+2(x-2)+(x-3)根。
学生4:4×2+3(x-3)+2根。
……
上述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二、合作交流要准确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情境而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其中,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学生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在一堂课中,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分别安排掷硬币、记录数据、统计数据、发言汇报等多项工作。学生轮流完成试验的各项内容,达到共同完成这一实验目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体会到合作的成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较好地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
因此,当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辨析易混概念时;遇到难题不能独立完成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表现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需要与人分享时等等,都是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
三、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科学地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用友好的建议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提炼结论等等。特别是当学生分工研究一个复杂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所以,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对合作交流要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在组内的努力和合作,因而对合作学习的主体评价要科学,要鼓励创新。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对自己进行总结、反思,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评价不仅包含对自己小组的评价,也包含对其他小组的评价。而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也是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与鼓励,补充或修正。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小组总成绩的认可与肯定上,努力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独创性、积极性和参与度等做出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五、合作学习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教学合作学习的自由度更大,时间更充分,范围也更广。教师要建立课外合作学习的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合作伙伴,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真正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领悟合作学习的思想。
例如遇到“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的打折销售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实地调查的例子,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写调查报告: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验证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通过这一问题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形成的,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反思矫正,才能走向成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实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让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数学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