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组织的力量就像水,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的每一个细微角落,昭示着改革开放30年孕育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大地的觉醒
上百家中国民间组织自觉受命于危难之际,发出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独立行动,联合公告,以最快的速度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正如一名志愿者谈到她在灾区工作中的体会时所说:救灾和灾后重建,政府都是主力,但民间组织的力量也不可或缺。我们就像水,能够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的每一个细微角落。这是灾区群众对我们的需求,也是我们的工作价值。
一场意外的灾难让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得以升华
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整个中国警报响彻,国旗徐降,时间凝固,全国人民为死难的兄弟姐妹默哀哭泣。数十万人自动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国旗下高呼“中国加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此刻,中国人民的心完全融在了一起。这种融合与信任,将产生何等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相信未来史家会用浓墨书写。
从发生汶川地震的10多天来,无论从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还是从我接触的每一个中国公民身上,都看到一种官民齐心、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的感人情景。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些情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正是改革开放30年孕育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大地的觉醒。
公民意识既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一场意外的灾难让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得以升华,而公民意识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程
在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依然滞后,离改革所追求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政府包办了太多的事情,也集中了太大的责任,使得公民对公共生活缺乏参与,公民意识淡薄,民间组织羸弱,慈善事业落后。这可以用数据与他国做量化比较:我国民间组织在服务业就业比重约为0.3%,而1995年世界2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就业比重为10%。主要原因是,其他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很大部分是由政府资助、民间组织经营的。在中国,这些领域主要是国家事业单位体制,仍由政府包揽。从慈善捐款看,包括国有企业捐款在内,平常我国每年人均捐款不过10元人民币,这不仅无法与民间慈善发达的美国年人均捐款超过800美元相比,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在常态社会下,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似乎游刃有余,对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没有迫切需求。民间组织登记难,主要障碍就是许多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把民间参与视为“添乱”而非帮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当“婆婆”。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援,必须以举国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后重建,不光是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重建、心理的重建。政府的能力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民间组织拾遗补缺,也需要民间组织承担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管理;民间组织则应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成为政府减灾救灾的合作伙伴,赢得政府的信任。(作者为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