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洗尽见真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蒂尔德以其生动、丰满颇具争议的形象在评价中出现了多元解读。传统评论基本上倾向于把玛蒂尔德定位于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典型。由此也认定莫泊桑写作小说的意图正在于此。然而,如果我们单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究竟是资本主义独有的德性,还是人类本有的劣根性?它们区分的底线恐怕不是一语可断定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从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女子转化为一个勤劳、质朴、真诚、自然而为的具有朴素主义自然美的女性,她犹如舞台上浓抹艳彩的戏子,洗尽铅华后,是如此的素淡清雅,本真自然。这样一个浮华落尽、复归自然的女子。
  玛蒂尔德是一个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美丽动人的姑娘”。她妩媚动人。拥有无可争议的外表美,在那样一个凭姿色与财富立足的社会。她自然而然有了一些令她痛苦的梦想:她渴望有富丽堂皇的家境,豪奢糜烂的生活,旖旎多彩的爱情。但因为出身低微,没有陪嫁,只好“下嫁”给了一个小书记。但是梦想仍旧让她痛苦。“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因为她不甘心,总对自己处境不满。“住宅的参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一切使她幽愤于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命运多舛,时势不利。当她的丈夫——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员费尽心力弄来一张教育部的请柬时。寒伧的她以没有漂亮的新衣服和精美珠宝装饰自己而心烦意乱。当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新衣服,又从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来了令她欣喜若狂的钻石项链。在晚会上玛蒂尔德取得了成功。可以说借项链与参与舞会的描写,把玛蒂尔德爱虚荣、图享乐的特性刻画到了极致。晚会上,“她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高雅、迷人、满脸笑容。快乐得几乎发狂。”“她陶醉在艳压群芳的美丽之中,陶醉于成功的自豪中”。可以说。晚会前的玛蒂尔德的无数细碎描写无一不体现其虚荣、庸俗自私与享乐的弱点。然而,晚会之后的慌乱,导致项链的丢失。美丽的玛蒂尔德从此在思想与性格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玛蒂尔德倾家荡产,债台高筑。花了三万六千法郎换来了那一挂与丢失的项链相似的项链,也换来了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的生活状况:“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做饭、洗衣、打扫厨房。包揽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儿;“她穿得像个贫民女子,手里挎着篮子,到水果店,杂货店和猪肉店,讨价还价。一分一厘地保护她那点可怜的钱”……
  十年过后,玛蒂尔德才还清债款,这时的玛蒂尔德享受着劳动的欢乐,“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她虽然变成了粗壮妇女,却能迎着依然年轻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走上前去”,告诉她丢失项链的真相:“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讲且“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瞧,玛蒂尔德是如此的自然、天真,毫无做作。
  的确,十年的勤苦劳动使玛蒂尔德告别了过去遥远而美丽的梦想,抛却了日常的庸俗自私,洗尽了无休止地追求奢华生活的欲望,更洗尽了贪图享乐、充满虚荣的心。十年的勤苦劳动粗糙了玛蒂尔德光滑细嫩的肌肤,磨去了她灵魂中的轻浮和虚荣。净化了她浮躁不安的心灵。十年勤苦劳动,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劳动晶莹的汗水为玛蒂尔德赢得了另一条人生意义上的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心灵钻链。十年的勤苦劳动洗尽了玛蒂尔德虚有的、不切实际的浮华,再现了一个自然而为、诚信坚韧、吃苦耐劳、天真纯朴、坦率善良的玛蒂尔德。玛蒂尔德犹如华袍着身,浓妆艳抹的戏子,当“浮华洗尽”后,再现给人们的是自然而为的、具有朴素主义自然美的“真淖”。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带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大多是用形象来传情达意的,“形象大于思想”的特性造成了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性。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就会造成语文学科试卷评判中的“橡皮筋现象”,即语文试卷评判过程中的伸缩性太强,同一张试卷不同的人评判,最后结果会有很大出入。  语文学科试卷本来就有这样的特点,假如,命题语言再不够规范,拿到试卷的考生不知该怎么下笔,答题只能凭感觉乱蒙;参考答案再不够科学,即使意思答对了也未
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现实中,合作学习却常常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听到执教老师说“请大家合作完成”“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但另一方面,在教研活动中,合作学习又成为普遍
【案例背景】  三月下旬,本区某校高中语文组推选一位青年教师参加校级公开课评比。这位青年教师确定教学小说《守财奴》。他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查阅各方面的资料,最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提交给全组教师评议,组内老师一致觉得不错。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连续试教两次都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组内老师听课后又觉得提不出好的改进意见。于是,教研组长请我去听课诊断一下,迫切希望我能够指导改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 
拿起董旭午老师新著《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我眼前一亮,头脑中浮现出听过教过的许多课例。我在想,我教的是“真语文”吗?深入品读这本书,我更感觉到,“真语文”不是“生活 语文”,而是语文和生活的水乳交融,是基于生活,融入语文,是两者的交融共生,是既教文又立魂,是实实在在的归真返本。“真教”还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的。写作本文就是想通过董老师的一些生活化课堂教例,来与大家一起品鉴并分享其课堂导引艺术。  一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推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之举,并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一道旖旎的风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共舞的恢恢空间!  但笔者在长期的语文一线教学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很多阅读课堂的多元化个性解读,绝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对文本主要对象的解读上,文本解读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依旧在“戴着镣铐跳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不能适应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课内教学资源,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等课外学习资源。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冲击着我们的用语习惯。如“正能量、高
在我看来,《背影》的主题表述,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篇人人都能读,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受,人人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到底给了人人怎样的启示和共鸣,并由此激发我们思考、追问和认定:人生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该有怎样合理的面对。  这是困难的,但语文人还是应该努力去迈入这个堂奥,窥其精髓,把这不朽经典的“真味”、原味和美味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瞄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当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之一。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定点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背临与模仿   背,就是背诵,就是熟读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复述出来。临,即为临摹,即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模仿学习。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都勤于临帖,善于临帖。由临摹走向创新,这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规律。写作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据统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是用在评价以及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上。这些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难以区分,本身就具有一体化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蒂金斯(Stiggins,R.)认为,如果评
自1968年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唐纳·怀特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以来,人们意识到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其纳入课程系统,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讲,生命教育还没有完全引起重视。一方面,我们总在寻找宏大的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忽略了我们身边的最为鲜活的材料。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碗阳春面》就是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