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数学;合作;魅力
一、选择问题,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1、问题的解法具有多样性。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比较灵活,便于在合作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使小组成员之间不但可以相互检验解答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从别人的解法中得到启发,开阔自己的思路,达到了互相学习的目的。
2、有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题目多见于实践活动题,这种类型题目的解答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合作小组中交流,经过讨论,总结得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答案。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关于周长的实践活动,以及数学教材中有关解题策略问题等。
3、选择学生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内容。此类题目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也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例如,三年级数学(上)中第八单元: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摸球活动等。
4、能突出一节课重点、难点的问题。因为合作学习的规模比较大,一节课内不可能反复的使用,所以应该集中精力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一堂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充分准备,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如果在讨论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是急于发言,而当学生的一种观点被别人的另一种观点推翻以后,常常会较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发言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或者是组员讨论杂乱,毫无组织,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所以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十分必要的。
1、合作分工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优生的展示台,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组选举产生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组长要起到组织组内同学发言并起到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记录员要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作明确的记录。当然,每个成员都发表了意见,不可能把他们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那么该如何作记录呢?这就要求记录员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和别具一格的观点作出反思和概括;汇报员的责任在于参考记录员记录资料,并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全班开展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责任的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2、自主探索的准备。合作学习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要学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即对要学的内容按要求进行思考,圈画批注,找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通过自学所理解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充分的依据。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如果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只见形式上的热闹,但其中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三、民主互动,是成功合作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合作学习中才能融洽,效果才能突出。
1、互相尊重,提供心理支持。学生的种种差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有形或无形地成为障碍,因而,我们要注意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欣赏"的和谐氛围。讨论中,如果有同学出现差错,同学间不要互相取笑,应该相互理解和鼓励,给他以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才能促进彼此思维敏捷,讨论热情高涨。
2、学会帮助,达到相生相长。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能弥补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一一关注的不足。教师要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
3、合理评价,提高合作成效。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学会从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寻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不断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4、教师引领,共同体验合作。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辩论,来主动的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共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不再是深奥的推理和繁琐的计算,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乐园,数学也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彰显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合作;魅力
一、选择问题,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1、问题的解法具有多样性。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比较灵活,便于在合作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使小组成员之间不但可以相互检验解答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从别人的解法中得到启发,开阔自己的思路,达到了互相学习的目的。
2、有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题目多见于实践活动题,这种类型题目的解答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合作小组中交流,经过讨论,总结得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答案。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关于周长的实践活动,以及数学教材中有关解题策略问题等。
3、选择学生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内容。此类题目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也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例如,三年级数学(上)中第八单元: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摸球活动等。
4、能突出一节课重点、难点的问题。因为合作学习的规模比较大,一节课内不可能反复的使用,所以应该集中精力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一堂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充分准备,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如果在讨论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是急于发言,而当学生的一种观点被别人的另一种观点推翻以后,常常会较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发言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或者是组员讨论杂乱,毫无组织,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所以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十分必要的。
1、合作分工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优生的展示台,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组选举产生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组长要起到组织组内同学发言并起到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记录员要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作明确的记录。当然,每个成员都发表了意见,不可能把他们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那么该如何作记录呢?这就要求记录员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和别具一格的观点作出反思和概括;汇报员的责任在于参考记录员记录资料,并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全班开展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责任的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2、自主探索的准备。合作学习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要学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即对要学的内容按要求进行思考,圈画批注,找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通过自学所理解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充分的依据。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如果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只见形式上的热闹,但其中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三、民主互动,是成功合作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合作学习中才能融洽,效果才能突出。
1、互相尊重,提供心理支持。学生的种种差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有形或无形地成为障碍,因而,我们要注意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欣赏"的和谐氛围。讨论中,如果有同学出现差错,同学间不要互相取笑,应该相互理解和鼓励,给他以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才能促进彼此思维敏捷,讨论热情高涨。
2、学会帮助,达到相生相长。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能弥补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一一关注的不足。教师要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
3、合理评价,提高合作成效。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学会从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寻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不断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4、教师引领,共同体验合作。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辩论,来主动的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共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不再是深奥的推理和繁琐的计算,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乐园,数学也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彰显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