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言谈”、“满堂灌”的方式,把数学课堂转向大自然,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多样化 教学方式
近年来,通过参与新教材、新课堂的实验研究,经历了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更新、角色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的蜕变进程,确实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动态的课堂带来学生的变化,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鲜活的素材、灵活的教法、灵动的课堂,才能满足不断发展中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多样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走出教室,突出学习活动的多样化
数学教学,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实用性,而且要更多地体现发展性。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教学活动多样化,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新审定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时,我决定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孩子们带着学习用品、测量工具,兴高采烈地奔向实践基地后,几个人一小组,有的玩弄着手中的工具,不停地按要求操作;有的记录测量的数据;有的进行计算……热闹场面带给孩子们的是洋溢在脸上灿烂的笑容。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让学生的手、口、脑及情感都动了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发展性。
二、交往互动,突出师生角色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通过师生互动,确立了“碰头相交”、“不碰头平行”的结论。老师通过演示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和不同平面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两条直线不相交是平行的,而有时不相交却不平行,深化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将互动引向深入,使平行定义在互动中不断调整、修正,并逐步建构起来。师生间交往互动的理念促使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的信任及开放的提问为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想提供了空间。
三、巧用生成,突出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开放教学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是多变的、难以预设的,再精密的预设也很难保证非预设生成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有非预设性生成的出现,才使得课堂更丰富多彩,更有挑战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非预设性生成不是逃避,而应当积极应对,不是简单处理,而应当精心打理。只有教师坦然面对无法预约的即时教学场景,并作出及时回应,予以合理的引导,才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再一问,全班竟然有半数的同学已经预习了。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和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怎么办?唯有顺水推舟,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请你用手中的学具证明,行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想。自主探究能给予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生成,同时在这个生成过程中推动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评价,突出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强调:“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空间,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进行的,要想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必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比较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这样只有少数的“优秀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会因为看不到数学学习的前景而成了“失败者”,这不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采取了新的评价方式,比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组织答辩、集体评议,开展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出考题等,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在不断研究与总结中,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获取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多样化 教学方式
近年来,通过参与新教材、新课堂的实验研究,经历了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更新、角色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的蜕变进程,确实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动态的课堂带来学生的变化,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鲜活的素材、灵活的教法、灵动的课堂,才能满足不断发展中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多样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走出教室,突出学习活动的多样化
数学教学,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实用性,而且要更多地体现发展性。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教学活动多样化,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新审定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时,我决定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孩子们带着学习用品、测量工具,兴高采烈地奔向实践基地后,几个人一小组,有的玩弄着手中的工具,不停地按要求操作;有的记录测量的数据;有的进行计算……热闹场面带给孩子们的是洋溢在脸上灿烂的笑容。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让学生的手、口、脑及情感都动了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发展性。
二、交往互动,突出师生角色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通过师生互动,确立了“碰头相交”、“不碰头平行”的结论。老师通过演示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和不同平面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两条直线不相交是平行的,而有时不相交却不平行,深化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将互动引向深入,使平行定义在互动中不断调整、修正,并逐步建构起来。师生间交往互动的理念促使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的信任及开放的提问为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想提供了空间。
三、巧用生成,突出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开放教学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是多变的、难以预设的,再精密的预设也很难保证非预设生成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有非预设性生成的出现,才使得课堂更丰富多彩,更有挑战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非预设性生成不是逃避,而应当积极应对,不是简单处理,而应当精心打理。只有教师坦然面对无法预约的即时教学场景,并作出及时回应,予以合理的引导,才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再一问,全班竟然有半数的同学已经预习了。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和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怎么办?唯有顺水推舟,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请你用手中的学具证明,行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想。自主探究能给予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生成,同时在这个生成过程中推动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评价,突出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强调:“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空间,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进行的,要想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必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比较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这样只有少数的“优秀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会因为看不到数学学习的前景而成了“失败者”,这不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采取了新的评价方式,比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组织答辩、集体评议,开展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出考题等,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在不断研究与总结中,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获取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