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力的对抗训练”是发力训练的核心
发力,从单人空练到实战运用,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单人空发力。第二步:由浅入深的双人对抗发力。第三步:实战发力。
就武林现状而言,极少有爱好者把这三步都完成了的。大家一般是全情投入第一步,了解第三步(仅知道怎么使用),没接触过第二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第二步训练的存在。
但是,这第二步空发力向实战发力的过渡环节,却是武术训练的核心,不可或缺(不仅指发力)。缺了这第二步,再饱满的劲力也没有用。譬如我的一个学生,他以前是练散打和泰拳的。小伙子人很聪明,各种拳法、腿法都做得非常标准,尤其侧踹腿,不仅动作无可挑剔,力道更是惊人,能把汤碗粗的树踹得直晃悠。就是说,发力的第一步他过关了。第三步,侧踹腿怎么用,他也清楚。顺便说一句,他的泰拳还是跟泰国拳师学的。
问题是,他这能踹动粗树的腿,在打对抗时踹不着人用于进攻,他的腿不是被封住就是被闪开或者根本踢不到位;用于防守,在同伴的攻击下,他的腿别说踢出去、踢中人,连抬都抬不起来(其它的腿法、拳法也如此)。
腿练得有模有样却踢不着人,概括地说,是训练方法错了,是一种综合性的错误。若单从发力的角度分析,他踢不着人,原因在没经过发力的第二步训练。
这个例子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它提醒我们,再能打的拳,譬如泰拳,一旦在训练的重要环节有缺失,能打的拳转眼会变成挨揍的拳。因为拳术是由训练方法组成的,我们说某某拳好,指的是它拥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这套方法在,能被多数的人所遵循,它是好拳。一旦普遍丢失(或主要的训练环节有缺失),好拳便蜕变成坏拳。
传统老拳由早先的能打变得不能打,原因也在这里。核心训练在多数人那里遗失了。失去了核心训练的八极拳、形意拳,就不再是原先的八极拳、形意拳,而只剩下一个空名。就发力来说,大家所以普遍能练不能真打,不是大家笨,不是练武术难于上青天,是大家被排斥在第二步训练之外了,把精力都耗在小架、单打、站桩、试力、五行拳上。
接触不到第二步训练,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不教;一种是老师本人不会。第一种情况在老一辈拳家里最普遍,比如,我老师说:他当年跟吴秀峰学拳时,“先练十年笨功夫”。如众所知,我老师还是吴秀峰的关门弟子,最受宠的一个。饶是得意弟子,真东西包括第二步训练在内的真东西,也是在被考验了十年之后才得以涉足。我老师还算幸运的,更多的人熬了二十年仍只混到说手阶段(吴秀峰连手都不轻易说,要翻黄历选日子),像穿内垫竹片的帆布护具对抗这种训练,吴秀峰只召集少数亲近弟子进行。
说了第一种情况(老师轻易不教),等于解释了第二种情况(老师何以不会)。没练过第二步的徒弟,日后他当起老师,拿什么教徒弟?以后徒弟再教徒弟,第二步就更杳如黄鹤,成了一个传说,他甚至可能没听说过有这第二步。所以我说,广大的爱好者不知道有第二步训练,责任不在大家甚至不能怪你老师,因为他也不知道,不知者不怪。
赵道新说:“把实战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
读拳谱拳书,你也找不见第二步内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写拳谱拳书的人只热衷渲染第一步和第三步,把第二步用于衔接开头与结尾的过渡段,给漏掉了。不仅如此,写书的人还不肯在书里缀上几句,强调一下“对抗训练”的重要性。哪怕说个大概呢,大家也好知道有这码事,自己去琢磨着怎么练。写书人真惜墨如金,只是他们惜墨惜得不是地方。
当然,涉及第二步训练的拳书,也并非一本没有,《道新拳论》和《李小龙技击法》就属例外(其它的例外恐怕还有,希望越多越好)。在《道新拳论谈训练方法》一文中,赵先生用了一整段文字谈对抗训练,他说:“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但为了安全还是应带拳套……”
(责编:高生)
发力,从单人空练到实战运用,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单人空发力。第二步:由浅入深的双人对抗发力。第三步:实战发力。
就武林现状而言,极少有爱好者把这三步都完成了的。大家一般是全情投入第一步,了解第三步(仅知道怎么使用),没接触过第二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第二步训练的存在。
但是,这第二步空发力向实战发力的过渡环节,却是武术训练的核心,不可或缺(不仅指发力)。缺了这第二步,再饱满的劲力也没有用。譬如我的一个学生,他以前是练散打和泰拳的。小伙子人很聪明,各种拳法、腿法都做得非常标准,尤其侧踹腿,不仅动作无可挑剔,力道更是惊人,能把汤碗粗的树踹得直晃悠。就是说,发力的第一步他过关了。第三步,侧踹腿怎么用,他也清楚。顺便说一句,他的泰拳还是跟泰国拳师学的。
问题是,他这能踹动粗树的腿,在打对抗时踹不着人用于进攻,他的腿不是被封住就是被闪开或者根本踢不到位;用于防守,在同伴的攻击下,他的腿别说踢出去、踢中人,连抬都抬不起来(其它的腿法、拳法也如此)。
腿练得有模有样却踢不着人,概括地说,是训练方法错了,是一种综合性的错误。若单从发力的角度分析,他踢不着人,原因在没经过发力的第二步训练。
这个例子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它提醒我们,再能打的拳,譬如泰拳,一旦在训练的重要环节有缺失,能打的拳转眼会变成挨揍的拳。因为拳术是由训练方法组成的,我们说某某拳好,指的是它拥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这套方法在,能被多数的人所遵循,它是好拳。一旦普遍丢失(或主要的训练环节有缺失),好拳便蜕变成坏拳。
传统老拳由早先的能打变得不能打,原因也在这里。核心训练在多数人那里遗失了。失去了核心训练的八极拳、形意拳,就不再是原先的八极拳、形意拳,而只剩下一个空名。就发力来说,大家所以普遍能练不能真打,不是大家笨,不是练武术难于上青天,是大家被排斥在第二步训练之外了,把精力都耗在小架、单打、站桩、试力、五行拳上。
接触不到第二步训练,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不教;一种是老师本人不会。第一种情况在老一辈拳家里最普遍,比如,我老师说:他当年跟吴秀峰学拳时,“先练十年笨功夫”。如众所知,我老师还是吴秀峰的关门弟子,最受宠的一个。饶是得意弟子,真东西包括第二步训练在内的真东西,也是在被考验了十年之后才得以涉足。我老师还算幸运的,更多的人熬了二十年仍只混到说手阶段(吴秀峰连手都不轻易说,要翻黄历选日子),像穿内垫竹片的帆布护具对抗这种训练,吴秀峰只召集少数亲近弟子进行。
说了第一种情况(老师轻易不教),等于解释了第二种情况(老师何以不会)。没练过第二步的徒弟,日后他当起老师,拿什么教徒弟?以后徒弟再教徒弟,第二步就更杳如黄鹤,成了一个传说,他甚至可能没听说过有这第二步。所以我说,广大的爱好者不知道有第二步训练,责任不在大家甚至不能怪你老师,因为他也不知道,不知者不怪。
赵道新说:“把实战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
读拳谱拳书,你也找不见第二步内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写拳谱拳书的人只热衷渲染第一步和第三步,把第二步用于衔接开头与结尾的过渡段,给漏掉了。不仅如此,写书的人还不肯在书里缀上几句,强调一下“对抗训练”的重要性。哪怕说个大概呢,大家也好知道有这码事,自己去琢磨着怎么练。写书人真惜墨如金,只是他们惜墨惜得不是地方。
当然,涉及第二步训练的拳书,也并非一本没有,《道新拳论》和《李小龙技击法》就属例外(其它的例外恐怕还有,希望越多越好)。在《道新拳论谈训练方法》一文中,赵先生用了一整段文字谈对抗训练,他说:“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但为了安全还是应带拳套……”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