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肚子疼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希望培养一个极为优秀的孩子,那么,可能就要接受她平衡高压力生活的某些怪方式;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就要放弃对培养一个“完美”孩子的追求。
  
  一家三口来找我咨询,问题是孩子肚子疼。当然不是一般的疼,否则不会来找我。他们的女儿 7 岁半,最近肚子疼得不能上学,严重时晚上不能睡觉。经过了不同专家的诊断、不同医院的检查,北京、上海两地中国最权威的机构他们都去过了,生物学检查的结果也都是阴性……这意味着孩子的问题没有办法从生理上找原因了。好几个专家不约而同地建议父母,考虑一下见见心理医生,看看是否有心理原因。
  
  “完美”的孩子
  
  第一眼见到这个女孩子,我觉得简直可以用冰雪聪明来形容。虽然只有 7 岁多,可是她的举止行为非常礼貌,做事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准确清晰。而且长得很漂亮,打扮得像个白雪公主一样。父母看上去也是修养非常好、讲话温和得体的那种。父母介绍说孩子在学校的学习非常好,一点儿不用人操心。弹琴、绘画、书法样样出色,作品得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而且,在跆拳道训练中也非常刻苦,两年时间就已经达到了红带水平。我听到这些的时候,不由得发出感叹:小小的孩子,能够如此全面发展,真不容易!感慨的同时我又有了怀疑,怎么能有时间把每件事都做得这么好呢?母亲说,自己硕士毕业后,本来有很好的工作,但生了孩子,就想把孩子培养好,所以辞职做了全职母亲。家里还雇了一个阿姨料理饮食起居,自己则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没想到,孩子这么优秀,却得了这样的怪病。
  
  “完美”的家庭
  
  当妈妈提到病的时候,在一旁专心画画的女儿,立刻扑到妈妈身上,用小手捂住妈妈的嘴巴:“不要说,我没有病。”妈妈立刻说:“没说你,妈妈是说别人的。”后来,妈妈带孩子出去买东西时,爸爸告诉我,孩子从来不允许父母对外人说自己不好的事情。
  我观察到这个家庭,不仅孩子不说自己不好的事情,就是父母,在各个方面,也都表现得非常得体,很难让人说出个不字来。面对这样一个“完美”的家庭,我问道:“你们和孩子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情,怎么办呢?”夫妻一起回答说:“我们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是孩子肚子疼的这个事让我们很担心。”边说,他们边看着孩子。小姑娘手里拿着刚刚买来的香肠,张开嘴正要咬下去。爸爸一把抓住孩子的手说:“那是凉的,吃了肚子会疼!”孩子扭动着身体,大声说自己饿了,妈妈也说:“孩子真的饿了。”爸爸没有阻拦成功,只是再三重复了自己的“预言”——吃凉的,肚子会疼。
  
  平衡“完美”的不完美方式
  
  我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肚子为什么会疼。第一,孩子是相信父母的话的,孩子会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证明父母是对的,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第二,这个孩子需要肚子疼。对于我们这样的一般人来说,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这么一个样样都优秀、事事比人强的孩子,一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那么她也一定更需要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在不能讲任何不好的事情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最安全宣泄压力的方法就是“身体不适”。只有当身体不适时,她才可能从高压力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不去学奥数,不去弹钢琴,不去练跆拳道,不去举止得体地生活。
  所以,我告诉这对父母,如果你们希望培养一个极为优秀的孩子,那么,她出现这种没有生理病变的“疾病”,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平衡高压力生活的方式;如果你们完全不能接受这种奇怪的“疾病”,就要放弃对培养一个“完美”孩子的追求。
  我不知道这对年轻的父母会如何选择。让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梦想”,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有时,甚至是需要孩子付出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才能让父母醒悟的。就像父母永远不觉得自己完美一样,孩子,无论多么聪明、伶俐,可以达到优秀或者卓越,却永远无法完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愿这对父母,不必付出更多代价,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专家介绍: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
其他文献
我们提倡宝宝的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但是,断奶时间没有明确的限定。如何断奶能给宝宝有效、科学的支持?  断奶是指宝宝从以母乳作为唯一食物来源,到6个月开始添加輔食,再逐渐过渡到以母乳以外的食物来满足全部营养需求的一个转变过程。  所以,断奶过程建议在宝宝1~2岁之间开始循序渐进,到2岁左右自然断奶,这是最理想的。因此,除了由于母婴患病或分离导致的断奶,断奶不宜在妈妈和宝宝都
Part1 数据里的隔代养育现状  1隔代养育家庭知多少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参与养育孙子女的祖辈比例从1994的66.4%上升到2002年的72%。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参与0~3岁孙子女养育的祖辈比例在2002年时是84.6%,而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已达到99.9%!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10多个省市10000名以上的0~15岁孩子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
我家2岁的小姑娘每天晚上都要让我给她“讲书”。“讲书”是她的原话,我猜可能是因为她还不会说也不理解“读”这个词。这事让我欣喜,但有时也让我“躁狂”。看到她这么喜欢阅读,当妈的当然高兴,在外人面前说起来时也总是沾沾自喜。但每当她玩到已经很晚,依然还固执地要求我讲完好几本绘本才肯睡觉时,我常常会按捺不住内心急躁。看来,当一个合格的妈妈,我还需要继续修炼。  从怀孕开始,我就设想着要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
有那么一些可爱又调皮的小宝宝,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和爸爸妈妈见面,于是早早地来到人间,让爸爸妈妈措手不及,焦虑不安......而他们的成长过程,也因早到而比足月宝宝更为艰难。为了更好地呵护这些早到的小天使,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就有了11月17日这个“世界早产儿日”,这个日子专属于早产宝宝。但我们需要每一天都像在“世界早产儿日”那样去关爱他们,让他们的羽翼尽快地丰满起来,去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妈妈不让小汤圆玩水,小汤圆偏不。他用“啊——”来表示抗议,并且一股脑地把玩具丢进水池,一场母子战争即将上演……  为什么孩子要“对着干”?  用句时髦的话来说,“第一反抗期”就是儿童日益增长的个人发展需求与成人控制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两岁左右的宝宝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強,他们能跑会跳,也能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了,于是他们总想寻找各种机会证明自己,会说“我自己”“不用你”等语,喜欢尝试各种在成人
肺结核似乎是很久远的疾病了,现在还有必要说它吗?当然有必要!因为随着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肺结核又卷土重来了。  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儿童期感染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是肺部疾病和胸内淋巴结肿大,当孩子出现持续3周以上的慢性不间断的咳嗽,发热超过两周,体重减轻或生长迟滞时,需要警惕肺结核。严重的儿童肺结核也可导致死亡。值得慶幸的是,诊断为肺结核
PART3  观察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孩子自身生长的“生长与收藏”的自然节律有无改变,就能判断出孩子是否要生病。中医给孩子看病,也是依此观念。  受访专家|张永红(中医全科医生,北京悦乎中医诊室主治医师)  采写|张安妮(特邀)  我们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病”这个字——甲乙丙丁的“丙”外面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病字头”。在中医五行的论述中,东方系甲乙木(主生机的少火生发状態),南方系丙丁火(主生机的少火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生气,应该是平和的;有些父母觉得如果孩子生气了,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如果父母能对生气这件事更新一下观念的话,就会发现,生气不仅不是坏事,还会促成孩子和家庭的成长。  生气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放下“生气不好”的成见,来重新认识一下生气是什么。  一切都很正常  《菲菲生气了》是一本经典绘本,绘本中讲了菲菲生气的原因:她玩得正高兴时,姐姐来抢玩具了,而且理由正当—
PART2  急诊室里发生的事,是影视剧最喜爱的题材之一,那里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展现着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虚弱的一面。长年累月在儿科急诊室值守的医生们会遭遇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别讲述的更加真实的故事。     发烧、咳嗽、吞食异物,是儿科急诊中最常见到的病例。哪些真的很急,哪些不用着急;哪些必须马上采取救治手段,哪些只需要观察,请跟着我们一起来急诊室“巡诊”吧!  
NO1. 吃饭时到处跑  宝宝每次吃饭都要抓,抓来了也还坐不住,让不少妈妈又生气又好笑。宝宝吃饭坐不住,可能是他还想玩一会儿,也可能是他还一点都不饿,对吃饭毫无兴趣,于是就在屋子里面没有目的地到处乱跑,跟大人打游击。  给父母的建议:  少吃零食。如果宝宝老是零食不停嘴,他不饿,对吃饭就提不起兴趣。很多零食含添加剂,吃多了不仅会影响宝宝正餐的胃口,而且会伤害健康。平时少给宝宝零食,尤其要做到正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