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研目的
高中语文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是指教材中明确表达出来的静态化知识,如字、词、句和语法修辞以及文学常识等,即所谓的“语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教材文本中尚未言明的动态化知识,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称之为“语感”。[1]隐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广西都安县高中、都安县二高和北流县第九中学三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
二、调研内容与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研与分析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笔者列了7个调研问题,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了解学生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动机、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隐性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等;二是了解学生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教学的期待,有助于发现当前隐性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出挖掘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三是了解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中隐性知识的把握情况,以便于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更好地探究高中语文的隐性知识。
调研1:就语文隐性知识而言,你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有38%的学生选择语文学习的动机是“提高语文成绩,应对考试”,有 21%和25%的学生选择“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和 “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只有16%的学生选择“为终身发展奠基”。调研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其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和“为终身发展奠基”都属于认知内驱力,它是语文隐性知识学习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持续地去获取语文隐性知识。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认知内驱力这一学习动机在学生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当然认知内驱力不是天生的,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学习经验和教育获得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从而转化为认知内驱力。如在教学对话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予以尊重理解并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和分享的快乐,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驱动力。[2]
调研2:你认为获得语文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获得语文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课内外的阅读与积累”,占到64%,而靠教师课堂教授和大量机械的练习只占6%和1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感觉教师的讲授和大量的练习很难有效地获得语文隐性知识,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区别。同时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还有20%的学生在语文隐性知识学习上基本上找不到方法。调查结果基本符合语文隐性知识学习的规律,语文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内化。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议,促使学生在阅读上做长期、有效、不间断地积累,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得。
调研3:你觉得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大吗?
从调研3的结果来看,有83%的学生认为语感在其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非常大,10%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作用”。笔者还就此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凭借语感等隐性知识解题的情况普遍存在。就拿语病解析题来说吧,解析的方法主要有分析句子结构看是否主谓一致,是否有歧义,是否搭配得当。但学生在解题时几乎很少用到教师教授的方法,一般是通过默读迅速捕捉句子的语病所在,进而准确辨别出语病来。再如现代文阅读,一般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受到学生已有隐性知识的影响,个人的理解思维、判断能力、审美情趣、生活实践等都会对阅读产生影响,这就使得对文章把握上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理解文章、组织答案时存在较大差别,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
调研4:你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期待?
调研的结果是,41%的学生喜欢“教师用精妙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29%的学生喜欢“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22%的学生选择“教师全面、细致地教授”; 8%的学生希望“学生自由理解为主”。充分印证了学生期待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期待更为开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希望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语文课堂,增强语文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调查结果还表明,“教师全面、细致地教授”并没有受到所有学生的排斥,适当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阶段还是有必要。
调研5:你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的对话教学有哪些期待?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对话式教学就是一个有效地将这些隐性知识“显现”的途径,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双方见解的发表,隐性知识得到分享、修正和生成,自觉转化为语文能力。[3]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使我们意识到,对话式教学看似最容易开展但实际上又是最难把控的,课堂上的“对话”有时是有效的,有时是无效甚至是虚假的。从调查结果上看,几乎没有学生选择那种缺少思维活动、缺乏精神交流的一问一答式的师生“对话”。
从调研4、5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的觉醒,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可以表达和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追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综合的课程组织形态。 调研6:你认为语文教材中哪种文学体裁的隐性知识更容易理解?
从调研结果看,有多达 62%的学生认为有故事情节、其描写生动细腻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隐性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发现,相对而言散文、诗歌和戏剧中的隐性知识理解难度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以及诗歌意象的新奇与陌生,在于散文的意境深邃,在于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调研7:从下表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作者,并从隐性知识的角度简述你喜欢这些作家作品的理由。
调查结果表明43%的学生喜欢鲁迅的作品,其理由有:学生A:鲁迅文章犀利中带着诙谐,通俗中带着深刻,给人许多的启示。学生B:鲁迅的小说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学生C:虽然我不是很了解鲁迅先生,且有些文章需要老师的点拨后才能说出其深意,但是他的文字绝不枯燥,寓意深刻,句句引发人深思,细细品味就会知道他的魅力。学生D:鲁迅的文章促人思索,催人觉醒。初中时不懂鲁迅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喜欢上他的作品。
调研7的结果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奥、生涩,学生比较排斥。但事实是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接近成熟,其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其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他们喜欢像鲁迅这样有个性、有思想和主题深刻的作品。
(二)对教师的调研与分析
笔者对上述三所高中近十五位语文一线教师进行了调研。这些教师从教的时间最少的是半年,最多的接近三十年,职称的比例为高级、中级、初级之比是 10:20:13。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语文知识观和教学观,以及对语文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解释。以期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一线教师对语文隐性知识的了解掌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
调研1:您是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要求的?
教师A(高级教师,教龄23年):在我长期的从教经历中,我所理解的语文知识就是语文的基础知识,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除了字音字形、病句标点、词语辨析等基础知识外,就是古诗词、古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关乎字、词、句的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概况等,这些考试必考的内容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头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托于“语文知识”而存在的,如果抛开语文基础知识空谈语文素养和语感,我真的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了。
教师B(一级教师,教龄18年):我所理解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识(显性知识)和语感(隐性知识)。教了十几年了,说实话对语文知识我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语文新课标又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也规定每节语文课,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十五分钟,使得我们很多教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教与不教?教多教少?语文知识教多了,被批判成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互动”“探究”多了,课堂成了花架子,学生没学到什么知识。感觉现在真是无所适从!
调研2:关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教师C(高级教师,教龄24年):新课程以“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知识”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这看似更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但“语文素养”是模糊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想在语文课上培养显得比较困难。我认为学生言语的习得、语文素养的获得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大量练习。课堂上我是恨不得把我所知道的一切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应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D(二级教师,教龄3年):语感属于隐性知识,是很感性很个性化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也没有什么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从没有刻意对学生进行过语感的训练,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课后去积累、揣摩和领悟了。
调研3:您对课文中的隐性知识有没有足够的重视或挖掘,挖掘的难度在哪里?
教师E(一级教师,教龄15年):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课文中隐性知识的挖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还是很关注课文隐性知识的挖掘。挖掘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隐性知识主要在师生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中共感、升华。目前在应试教育、大班教学的背景下,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充分而深入的交流对话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上我们也无法顾及到80多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体验。所以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传递起来显得尤为困难。
教师F(二级教师,教龄3年):我意识到语文教材中隐藏着大量而丰富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知识的积累不够,挖掘起来感觉力不从心。对于我熟悉的知识,课堂上我就拓展得多一些,对于我不熟悉的知识和领域我直接避开或者让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
综合上述调研的情况,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分析:第一,有的教师对于语文隐性知识的认识可能还欠缺。我们知道,语文隐性知识是指在语文学科的整体中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之外的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智力所必需的依据。但一说到语文知识,很多教师的反应就是“字词句修辞语法”等语文显性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客观存在的、静止的知识加工、分析、整合、简化然后传递给学生,再通过练习、回答问题、考试等手段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正是在这种语文知识观的指引下,很多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几十年就一本教案,然后千篇一律地讲给不同水平、不同时代的学生。这种简单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语感的培养,注重外显学习模式,忽视内隐学习的作用。[4]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语感是语文重要的隐性知识,但是关于语感的培养很多教师要么找不到方法要么认为是通过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和大量机械的练习来达到。第三,从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掌握和挖掘来看,教师或受制于应试教育,或受制于课堂教学现状,或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教材隐性知识要么是选择忽略,要么是挖掘得不到位不深入。为了迎合应试教育需求,在会考与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很多一线教师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还是按照以前的老传统,偏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以及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但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历练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 三、调研的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我们对广西三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中学教师的语文隐性知识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与新课标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1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限制外,更多的是由于教师语文知识观偏差、对内隐学习认识不足以及自身能力素养不够所造成的。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们的语文隐性知识教学有所帮助。
一是树立科学的语文知识观。综上所述,语文知识分为显性知识(语识)和隐性知识(语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语感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层面。因为语感比语识更基本、更丰富,只有当语识转化为语感,与语感融为一体后才能在熟练的语言活动中起作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新课标明确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就要从科学的语文知识观入手,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精选,对课程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把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型。
二是重视内隐学习策略。所谓内隐学习,是一种学习个体在无意识的、自动获得刺激环境中隐性知识的过程。既然语感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因此,按照内隐学习原理,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渗透一些学习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感,在情境中深化语感,在训练中内化语感。如果在教学中单靠查字典或教师的讲解来了解字词句的意思,是很难得到深切的语感体验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语感和阅读经验,借助思维和审美能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学生积累得越多,感悟就越深切,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隐性知识涉及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地理自然科学、历史传统文化、宗教艺术、时事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语文教材隐性知识内容的多元性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素养。我们知道,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也特别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特别广,这些都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所以,作为一个注重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的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这个要求为出发点,以教材知识结构体现的语文能力为中心,辐射到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广泛地阅读、猎取丰富的知识素养,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语文隐性知识教学实践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善于探究教学问题,才能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才能在语文隐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厚积薄发、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5(4):8-10.
[2] 李道达.谈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J].阅读与鉴赏,2011(9):45.
[3] 贾小娟.隐性知识:在对话教学中理解和共感——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4] 李光云.试论内隐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天地. 2011(6):30-3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是指教材中明确表达出来的静态化知识,如字、词、句和语法修辞以及文学常识等,即所谓的“语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教材文本中尚未言明的动态化知识,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称之为“语感”。[1]隐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广西都安县高中、都安县二高和北流县第九中学三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
二、调研内容与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研与分析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笔者列了7个调研问题,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了解学生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动机、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隐性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等;二是了解学生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教学的期待,有助于发现当前隐性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出挖掘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三是了解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中隐性知识的把握情况,以便于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更好地探究高中语文的隐性知识。
调研1:就语文隐性知识而言,你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有38%的学生选择语文学习的动机是“提高语文成绩,应对考试”,有 21%和25%的学生选择“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和 “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只有16%的学生选择“为终身发展奠基”。调研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其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和“为终身发展奠基”都属于认知内驱力,它是语文隐性知识学习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持续地去获取语文隐性知识。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认知内驱力这一学习动机在学生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当然认知内驱力不是天生的,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学习经验和教育获得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从而转化为认知内驱力。如在教学对话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予以尊重理解并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和分享的快乐,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驱动力。[2]
调研2:你认为获得语文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获得语文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课内外的阅读与积累”,占到64%,而靠教师课堂教授和大量机械的练习只占6%和1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感觉教师的讲授和大量的练习很难有效地获得语文隐性知识,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区别。同时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还有20%的学生在语文隐性知识学习上基本上找不到方法。调查结果基本符合语文隐性知识学习的规律,语文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内化。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议,促使学生在阅读上做长期、有效、不间断地积累,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得。
调研3:你觉得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大吗?
从调研3的结果来看,有83%的学生认为语感在其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非常大,10%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作用”。笔者还就此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凭借语感等隐性知识解题的情况普遍存在。就拿语病解析题来说吧,解析的方法主要有分析句子结构看是否主谓一致,是否有歧义,是否搭配得当。但学生在解题时几乎很少用到教师教授的方法,一般是通过默读迅速捕捉句子的语病所在,进而准确辨别出语病来。再如现代文阅读,一般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受到学生已有隐性知识的影响,个人的理解思维、判断能力、审美情趣、生活实践等都会对阅读产生影响,这就使得对文章把握上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理解文章、组织答案时存在较大差别,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
调研4:你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期待?
调研的结果是,41%的学生喜欢“教师用精妙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29%的学生喜欢“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22%的学生选择“教师全面、细致地教授”; 8%的学生希望“学生自由理解为主”。充分印证了学生期待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期待更为开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希望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语文课堂,增强语文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调查结果还表明,“教师全面、细致地教授”并没有受到所有学生的排斥,适当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阶段还是有必要。
调研5:你对语文隐性知识课堂的对话教学有哪些期待?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对话式教学就是一个有效地将这些隐性知识“显现”的途径,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双方见解的发表,隐性知识得到分享、修正和生成,自觉转化为语文能力。[3]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使我们意识到,对话式教学看似最容易开展但实际上又是最难把控的,课堂上的“对话”有时是有效的,有时是无效甚至是虚假的。从调查结果上看,几乎没有学生选择那种缺少思维活动、缺乏精神交流的一问一答式的师生“对话”。
从调研4、5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的觉醒,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可以表达和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追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综合的课程组织形态。 调研6:你认为语文教材中哪种文学体裁的隐性知识更容易理解?
从调研结果看,有多达 62%的学生认为有故事情节、其描写生动细腻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隐性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发现,相对而言散文、诗歌和戏剧中的隐性知识理解难度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以及诗歌意象的新奇与陌生,在于散文的意境深邃,在于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调研7:从下表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作者,并从隐性知识的角度简述你喜欢这些作家作品的理由。
调查结果表明43%的学生喜欢鲁迅的作品,其理由有:学生A:鲁迅文章犀利中带着诙谐,通俗中带着深刻,给人许多的启示。学生B:鲁迅的小说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学生C:虽然我不是很了解鲁迅先生,且有些文章需要老师的点拨后才能说出其深意,但是他的文字绝不枯燥,寓意深刻,句句引发人深思,细细品味就会知道他的魅力。学生D:鲁迅的文章促人思索,催人觉醒。初中时不懂鲁迅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喜欢上他的作品。
调研7的结果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奥、生涩,学生比较排斥。但事实是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接近成熟,其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其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他们喜欢像鲁迅这样有个性、有思想和主题深刻的作品。
(二)对教师的调研与分析
笔者对上述三所高中近十五位语文一线教师进行了调研。这些教师从教的时间最少的是半年,最多的接近三十年,职称的比例为高级、中级、初级之比是 10:20:13。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语文知识观和教学观,以及对语文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解释。以期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一线教师对语文隐性知识的了解掌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
调研1:您是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要求的?
教师A(高级教师,教龄23年):在我长期的从教经历中,我所理解的语文知识就是语文的基础知识,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除了字音字形、病句标点、词语辨析等基础知识外,就是古诗词、古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关乎字、词、句的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概况等,这些考试必考的内容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头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托于“语文知识”而存在的,如果抛开语文基础知识空谈语文素养和语感,我真的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了。
教师B(一级教师,教龄18年):我所理解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识(显性知识)和语感(隐性知识)。教了十几年了,说实话对语文知识我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语文新课标又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也规定每节语文课,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十五分钟,使得我们很多教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教与不教?教多教少?语文知识教多了,被批判成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互动”“探究”多了,课堂成了花架子,学生没学到什么知识。感觉现在真是无所适从!
调研2:关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教师C(高级教师,教龄24年):新课程以“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知识”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这看似更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但“语文素养”是模糊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想在语文课上培养显得比较困难。我认为学生言语的习得、语文素养的获得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大量练习。课堂上我是恨不得把我所知道的一切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应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D(二级教师,教龄3年):语感属于隐性知识,是很感性很个性化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也没有什么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从没有刻意对学生进行过语感的训练,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课后去积累、揣摩和领悟了。
调研3:您对课文中的隐性知识有没有足够的重视或挖掘,挖掘的难度在哪里?
教师E(一级教师,教龄15年):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课文中隐性知识的挖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还是很关注课文隐性知识的挖掘。挖掘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隐性知识主要在师生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中共感、升华。目前在应试教育、大班教学的背景下,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充分而深入的交流对话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上我们也无法顾及到80多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体验。所以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传递起来显得尤为困难。
教师F(二级教师,教龄3年):我意识到语文教材中隐藏着大量而丰富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知识的积累不够,挖掘起来感觉力不从心。对于我熟悉的知识,课堂上我就拓展得多一些,对于我不熟悉的知识和领域我直接避开或者让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
综合上述调研的情况,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分析:第一,有的教师对于语文隐性知识的认识可能还欠缺。我们知道,语文隐性知识是指在语文学科的整体中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之外的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智力所必需的依据。但一说到语文知识,很多教师的反应就是“字词句修辞语法”等语文显性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客观存在的、静止的知识加工、分析、整合、简化然后传递给学生,再通过练习、回答问题、考试等手段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正是在这种语文知识观的指引下,很多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几十年就一本教案,然后千篇一律地讲给不同水平、不同时代的学生。这种简单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语感的培养,注重外显学习模式,忽视内隐学习的作用。[4]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语感是语文重要的隐性知识,但是关于语感的培养很多教师要么找不到方法要么认为是通过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和大量机械的练习来达到。第三,从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掌握和挖掘来看,教师或受制于应试教育,或受制于课堂教学现状,或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教材隐性知识要么是选择忽略,要么是挖掘得不到位不深入。为了迎合应试教育需求,在会考与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很多一线教师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还是按照以前的老传统,偏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以及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但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历练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 三、调研的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我们对广西三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中学教师的语文隐性知识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与新课标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1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限制外,更多的是由于教师语文知识观偏差、对内隐学习认识不足以及自身能力素养不够所造成的。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们的语文隐性知识教学有所帮助。
一是树立科学的语文知识观。综上所述,语文知识分为显性知识(语识)和隐性知识(语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语感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层面。因为语感比语识更基本、更丰富,只有当语识转化为语感,与语感融为一体后才能在熟练的语言活动中起作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新课标明确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就要从科学的语文知识观入手,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精选,对课程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把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型。
二是重视内隐学习策略。所谓内隐学习,是一种学习个体在无意识的、自动获得刺激环境中隐性知识的过程。既然语感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因此,按照内隐学习原理,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渗透一些学习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感,在情境中深化语感,在训练中内化语感。如果在教学中单靠查字典或教师的讲解来了解字词句的意思,是很难得到深切的语感体验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语感和阅读经验,借助思维和审美能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学生积累得越多,感悟就越深切,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隐性知识涉及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地理自然科学、历史传统文化、宗教艺术、时事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语文教材隐性知识内容的多元性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素养。我们知道,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也特别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特别广,这些都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所以,作为一个注重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的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这个要求为出发点,以教材知识结构体现的语文能力为中心,辐射到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广泛地阅读、猎取丰富的知识素养,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语文隐性知识教学实践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善于探究教学问题,才能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才能在语文隐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厚积薄发、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5(4):8-10.
[2] 李道达.谈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J].阅读与鉴赏,2011(9):45.
[3] 贾小娟.隐性知识:在对话教学中理解和共感——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4] 李光云.试论内隐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天地. 2011(6):30-3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