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们个人素质的高低,而阅读教学担负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尽如人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待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本人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達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高低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阅读的作用
1.积累知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可以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当今时代,新兴科学、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还是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就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加强知识储备。如果某一知识领域欠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某一方面知识性的错误。司马光为编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的丰富学识。要使自己渊博富有,就要认真读书,旁学杂收,广取博览。华罗庚曾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可见,读书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2.丰富语言
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有文化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而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书面语言的宝库,它们的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化,极富于表现力,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语言基础。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进而精读、品读,是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课前、课中诵读不够,分析综合介入速度太快;咬文嚼字时间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课中展开讨论不足,对学生理解分歧消除太快;对文章各段分析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受上述做法的误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三、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延,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提倡人文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授。普通高中的教改成功经验多数是建立在他们赖以生存的一流学校(升学率)的土壤上,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学生整日在进行测试练习,没有什么时间顾及阅读。我亲眼目睹一位学生由于早上不按时起床,只能用早餐时间来完成练习,甭提挤出时间来阅读了。一些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沉湎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又怎能激发起阅读兴趣呢?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怪圈,只有人文关怀,放手让他们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尽量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之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唤起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亲的报答,对友情的真诚,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获奖后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活两年?莫非她来到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一段心灵拷问,学生的体验总是较浅显,感动不起来,若能联系学生当取得优秀成绩最想先告诉谁时,学生就会激起感情的涟漪,进而会主动阅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看多了好的作品,阅读与鉴赏能力自然会提高。
五、摒弃功利,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对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同时,阅读之后不宜安排训练题,而应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重视阅读过程而相对地看轻结论,引导学生展开过程,并以言语的介入作动力不断地深入,就一定能使学生既得到多方面的营养,又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进而适应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搜集、分析、判断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因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若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就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蕴涵的美妙,学生就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路上,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学海中扬起前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袁成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读与写杂志,2008.3.
[2]岑世赞.浅论高中语文阅读的作用与方法.科教文汇,2008.6(上旬刊).
[3]黄建生.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達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高低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阅读的作用
1.积累知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可以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当今时代,新兴科学、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还是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就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加强知识储备。如果某一知识领域欠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某一方面知识性的错误。司马光为编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的丰富学识。要使自己渊博富有,就要认真读书,旁学杂收,广取博览。华罗庚曾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可见,读书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2.丰富语言
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有文化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而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书面语言的宝库,它们的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化,极富于表现力,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语言基础。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进而精读、品读,是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课前、课中诵读不够,分析综合介入速度太快;咬文嚼字时间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课中展开讨论不足,对学生理解分歧消除太快;对文章各段分析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受上述做法的误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三、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延,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提倡人文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授。普通高中的教改成功经验多数是建立在他们赖以生存的一流学校(升学率)的土壤上,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学生整日在进行测试练习,没有什么时间顾及阅读。我亲眼目睹一位学生由于早上不按时起床,只能用早餐时间来完成练习,甭提挤出时间来阅读了。一些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沉湎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又怎能激发起阅读兴趣呢?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怪圈,只有人文关怀,放手让他们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尽量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之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唤起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亲的报答,对友情的真诚,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获奖后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活两年?莫非她来到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一段心灵拷问,学生的体验总是较浅显,感动不起来,若能联系学生当取得优秀成绩最想先告诉谁时,学生就会激起感情的涟漪,进而会主动阅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看多了好的作品,阅读与鉴赏能力自然会提高。
五、摒弃功利,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对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同时,阅读之后不宜安排训练题,而应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重视阅读过程而相对地看轻结论,引导学生展开过程,并以言语的介入作动力不断地深入,就一定能使学生既得到多方面的营养,又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进而适应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搜集、分析、判断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因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若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就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蕴涵的美妙,学生就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路上,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学海中扬起前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袁成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读与写杂志,2008.3.
[2]岑世赞.浅论高中语文阅读的作用与方法.科教文汇,2008.6(上旬刊).
[3]黄建生.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