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改名为《道德与法治》,但课程标准还未同步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他看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也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构成学生主观认识的主要素材。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改名为《道德与法治》,但课程标准还未同步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既凸显了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又明确了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对于教育而言,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处于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實践层次,其所学没有很好地指导实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产生知行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传统的道德教育以课堂为基础,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没有很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不到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目的。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教师必须树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样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生活性都很强的德育课程,怎样让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教育也趋于生活化而达到其真正的教育目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努力:
一、提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认识,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二、深化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三、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化理念。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可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以生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尽管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是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应考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制定以生活为导向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的教学目标中有一点是: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特点、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及一定的防御之法。根据本土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了解家乡近几年所遭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危害、防御的方法。
2、丰富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资源
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生活。如:“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向雷锋学习”“光盘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活动”“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等专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多措并举,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途径铺设到了各种实践活动当中。
3.落实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后延伸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关注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指导,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落实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后延伸。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即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进行现场研究,继而开展“美丽家园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了解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老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磨励育人才。总而言之,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积淀,需要日积月累,逐步完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新课程(下),2019(12):127.
[2]李录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2019(52):88.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紫云完小 413522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他看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也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构成学生主观认识的主要素材。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改名为《道德与法治》,但课程标准还未同步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既凸显了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又明确了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对于教育而言,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处于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實践层次,其所学没有很好地指导实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产生知行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传统的道德教育以课堂为基础,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没有很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不到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目的。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教师必须树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样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生活性都很强的德育课程,怎样让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教育也趋于生活化而达到其真正的教育目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努力:
一、提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认识,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二、深化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三、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化理念。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可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以生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尽管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是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应考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制定以生活为导向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的教学目标中有一点是: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特点、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及一定的防御之法。根据本土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了解家乡近几年所遭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危害、防御的方法。
2、丰富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资源
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生活。如:“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向雷锋学习”“光盘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活动”“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等专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多措并举,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途径铺设到了各种实践活动当中。
3.落实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后延伸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关注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指导,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落实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后延伸。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即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进行现场研究,继而开展“美丽家园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了解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老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磨励育人才。总而言之,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积淀,需要日积月累,逐步完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新课程(下),2019(12):127.
[2]李录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2019(52):88.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紫云完小 4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