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都存在着时代差异,学生没有强烈的认知感和认同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就使得文言文教学不单有独立研究的必要,而且是个相当广阔、相当深刻的研究领域。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势必不牢。在教學实践中,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与今天的书面语体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发课前自主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的习惯
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使学生在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时遇到困难。如《出师表》光课文页下注释就有52处,在加上其他疑难字词,如果老师逐字逐句的串讲课文,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似的教学,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最不彻底的。难怪有的老师说用四节课都上不完,费时多,收效微。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课中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也许学生课前自读自思,对课文的理解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课中一经老师指出,即可得纠正,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致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的习惯。
三、加强朗读指导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文言文课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又特别适于朗读,占时不多。尤其是诗词等韵文,不朗读几乎就不会体会到它的精妙处。中学生和其他读者喜欢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声音方面的美感。学生朗读,对课文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就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
四、加强学法指导
古书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代书面语言存在着种种障碍。对古汉语知识教师是有必要进行讲解的,而且应该讲清讲透,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但文言文学习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教师不能教死知识,应加强规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例如,文言文句子翻译是难点,也是重点。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句子翻译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就会有“法”可依。例如,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学生容易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如《赵普》“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中的“龌龊”一词,古义是“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义“不干净,肮脏,或比喻人的品质恶略”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生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这个词,对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出现数量较多,如果我们让学生明确古今词义演变的主要表现,教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认真阅读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比较它们古今词义的差别,并对照词义变化规律分类整理,加深记忆,学生就不会望文生义,出现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择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两个文言文语段,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解答时,线仔细读题,认准所选择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符合要求的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揣摩,反复练习,才能真正完整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五、拓展延伸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还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意拓展”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而且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强化了文意拓展考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创新,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主导”和“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快乐、高效地学好文言文。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与今天的书面语体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发课前自主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的习惯
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使学生在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时遇到困难。如《出师表》光课文页下注释就有52处,在加上其他疑难字词,如果老师逐字逐句的串讲课文,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似的教学,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最不彻底的。难怪有的老师说用四节课都上不完,费时多,收效微。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课中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也许学生课前自读自思,对课文的理解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课中一经老师指出,即可得纠正,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致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的习惯。
三、加强朗读指导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文言文课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又特别适于朗读,占时不多。尤其是诗词等韵文,不朗读几乎就不会体会到它的精妙处。中学生和其他读者喜欢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声音方面的美感。学生朗读,对课文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就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
四、加强学法指导
古书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代书面语言存在着种种障碍。对古汉语知识教师是有必要进行讲解的,而且应该讲清讲透,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但文言文学习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教师不能教死知识,应加强规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例如,文言文句子翻译是难点,也是重点。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句子翻译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就会有“法”可依。例如,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学生容易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如《赵普》“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中的“龌龊”一词,古义是“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义“不干净,肮脏,或比喻人的品质恶略”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生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这个词,对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出现数量较多,如果我们让学生明确古今词义演变的主要表现,教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认真阅读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比较它们古今词义的差别,并对照词义变化规律分类整理,加深记忆,学生就不会望文生义,出现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择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两个文言文语段,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解答时,线仔细读题,认准所选择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符合要求的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揣摩,反复练习,才能真正完整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五、拓展延伸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还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意拓展”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而且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强化了文意拓展考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创新,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主导”和“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快乐、高效地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