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数载,每一次备教《滕王阁序》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都会为其文质兼美的艺术魅力所打动。
一、骈俪藻饰,辞采华美;意境特出,不落窠臼。
本文全篇采用对偶句,属对工整,铺排整饬。“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写出了古今称名的沿革。“襟三江而带血湖,控蛮荆而引殴越”,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超越空间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将洪洲的地理和气势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前人诗句而又能推陈出新,意境特出,把深秋景象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描绘得活脱生动,神采飞扬。另外,文中还使用了大量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
饰文句,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二、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叙事抒情等不同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在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如豫章/故郡,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谁悲/失路之人,抚/凌云/而自惜。另外,全文在追求字面对偶之外,音韵也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和仄节相对。如此讲求音律,而又不“因形害意”,使得文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音乐之美。
三、大量用典,挥洒自如;名句佳对,自成经典。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作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运用典故,使文章语言简练,内容充实,意蕴丰厚,风格典雅。另外,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名句妙语,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传诵千古,自成经典。
四、角度多变,笔法灵活;绘临观之景,衬人文之美。
这篇序文在绘景方面的技巧也是很值得用心品析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上句色彩淡雅,下旬色彩浓重,在色彩变化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鹤汀凫渚”是近景,“云销雨霁”是远景,富于远近错落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与“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又构成上下相映之美;既写实景,以发挥想象,构想目力不及的虚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燕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另外,作者在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还着力表现了人文之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而这都是为抒情张本、为主题服务的,由此,我们更能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五、过渡巧妙,结构缜密;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介绍洪洲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滕王阁宴会的人物。其中有一非常巧妙的过渡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紧承前文对洪洲地貌的介绍,“宾主”开启下文对参加宴会人物的介绍。过渡巧妙自然,不露痕迹。第五自然段开头写宴会之盛和登览之乐,随后使用了一个对偶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由描写游宴之“兴”转向抒发人生之“悲”,描写、叙事、抒情完美结合。一全文行文流畅,结构缜密,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六、谦恭礼让,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恰到好处。
当阎公“出纸笔遍请客”时,群客“莫敢当”,独王勃“泛然不辞”。我们觉得这位年轻人似乎心气太盛,但研读文章,作者却处处表现得谦逊礼让,自然得体。作者赞美了洪都府人杰地灵,州城雄伟,富庶祥和,称赏了参加宴会的来宾皆“雅望”“懿范”的“胜友”“高朋”,而自己不过是“无知童子”;结尾处“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说自己不避浅近,先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这些话都说得谦逊礼让而又不显谄媚,自然得体。另外,王勃此时“时运不齐”,“无路请缨”,他说此次“喜托龙门”且欣然命笔属文,是因为“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把自己希望借机获得济世舟楫的愿望表达得含蓄委婉,不卑不亢。同时,也借以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如“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仍将珍惜将来的岁月,奋起
直追,一展鲲鹏之志,而绝不会“效穷途之哭”。
一、骈俪藻饰,辞采华美;意境特出,不落窠臼。
本文全篇采用对偶句,属对工整,铺排整饬。“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写出了古今称名的沿革。“襟三江而带血湖,控蛮荆而引殴越”,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超越空间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将洪洲的地理和气势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前人诗句而又能推陈出新,意境特出,把深秋景象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描绘得活脱生动,神采飞扬。另外,文中还使用了大量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
饰文句,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二、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叙事抒情等不同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在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如豫章/故郡,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谁悲/失路之人,抚/凌云/而自惜。另外,全文在追求字面对偶之外,音韵也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和仄节相对。如此讲求音律,而又不“因形害意”,使得文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音乐之美。
三、大量用典,挥洒自如;名句佳对,自成经典。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作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运用典故,使文章语言简练,内容充实,意蕴丰厚,风格典雅。另外,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名句妙语,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传诵千古,自成经典。
四、角度多变,笔法灵活;绘临观之景,衬人文之美。
这篇序文在绘景方面的技巧也是很值得用心品析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上句色彩淡雅,下旬色彩浓重,在色彩变化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鹤汀凫渚”是近景,“云销雨霁”是远景,富于远近错落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与“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又构成上下相映之美;既写实景,以发挥想象,构想目力不及的虚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燕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另外,作者在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还着力表现了人文之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而这都是为抒情张本、为主题服务的,由此,我们更能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五、过渡巧妙,结构缜密;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介绍洪洲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滕王阁宴会的人物。其中有一非常巧妙的过渡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紧承前文对洪洲地貌的介绍,“宾主”开启下文对参加宴会人物的介绍。过渡巧妙自然,不露痕迹。第五自然段开头写宴会之盛和登览之乐,随后使用了一个对偶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由描写游宴之“兴”转向抒发人生之“悲”,描写、叙事、抒情完美结合。一全文行文流畅,结构缜密,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六、谦恭礼让,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恰到好处。
当阎公“出纸笔遍请客”时,群客“莫敢当”,独王勃“泛然不辞”。我们觉得这位年轻人似乎心气太盛,但研读文章,作者却处处表现得谦逊礼让,自然得体。作者赞美了洪都府人杰地灵,州城雄伟,富庶祥和,称赏了参加宴会的来宾皆“雅望”“懿范”的“胜友”“高朋”,而自己不过是“无知童子”;结尾处“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说自己不避浅近,先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这些话都说得谦逊礼让而又不显谄媚,自然得体。另外,王勃此时“时运不齐”,“无路请缨”,他说此次“喜托龙门”且欣然命笔属文,是因为“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把自己希望借机获得济世舟楫的愿望表达得含蓄委婉,不卑不亢。同时,也借以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如“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仍将珍惜将来的岁月,奋起
直追,一展鲲鹏之志,而绝不会“效穷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