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政华:支付没有国界!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行业标准制定中去,从而拥有更多话语权。”万安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江认为,过去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就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及产品,而如今,万安为中国制造业开创了一种新的可能。
  身为UNPay(优付全球)创始人兼CEO,章政华已经保持“空中飞人”状态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里,他往来于世界各国的上空,穿梭在地球经纬线的边界,追逐着太阳升起的脚步。从这一站到下一站,在章政华的行事历上,永远只停留必要的时间。这一次也未能免俗,章政华又将马上奔赴他的下一站美国。
  章政华的前一站是印尼,并成为被誉为“东南亚钱王”的李文正的座上宾。88岁高龄的李文正以金融起家,是全球金融领军人物之一。
  这两个年纪相差近50岁的企业家长谈了6个小时,章政华和李文正从印尼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和国家发展聊到UNPay正在做的事情。这引起了李文正浓厚的兴趣,并给予章政华很多建议。“对行业同样的热爱,对未来的创新之心,让志趣相投的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对于UNPay,想要做的事情说来很简单:让支付没有国界—为全球商家提供一站式基于支付的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抛弃过去传统国际间支付多通道、多平台、冗长繁复的收款程序以及跨境收款难的种种问题,以实现无国界收付等更多具有想象的科技服务。
  如果将章政华飞越的航道编织成网络,就能辨认出UNPay的发展轨迹:这个基于Fintech(金融科技)的开放式平台,正在向全球各地的商业社会注入无国界支付的新动能: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恰如星星之火,越来越多的商家与机构,正在与UNPay展开合作。
  对外输出中国支付
  “在不少互联网细分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彎道超车,支付正是其中之一。”章政华如是说。浸润于电子支付领域多年的他早早就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希望推动中国先进的互联网科技生产力走向全球,支付是当下的第一步。
  事实上,从体量、规模上来看,中国早已经是Fintech领域的绝对主导者。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电子支付范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占全球总体范围的近一半。而中国这片Fintech的热土,同样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金融创新的科技公司,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头们,正在以科技创新的方式,让金融这个听起来有些传统的产业变得越来越“潮流”,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以科技为手段,护卫着这个产业的安全,防范着已知、未知的风险。
  而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Fintech“黑科技”当之无愧的最重要标签。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三大企业建立的移动支付平台,令数亿中国人的手机成为安全的电子钱包,引来其他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甚至在不少希望吸引国人消费的各旅游胜地及国家,能不能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成为左右其旅游市场繁荣程度的重要砝码。仅在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已经高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类市场规模的50倍,而这一巨大发展仅仅用了5年时间。从某种角度而言,支付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一大象征。
  而现在,章政华想做的,正是将这领先的支付产业向全球输出。“我们志在将中国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传播出去,打通全球支付产业链,开放移动支付能力,为全球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支付硬件厂商和各行各业客户赋能。”
  从“银联”到“付联”
  虽然支付产业已经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推广至全球,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将各种各样的伙伴聚集到UNPay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来,是章政华及其团队面对的一大挑战。
  以前文所述的印尼为例,在这里,仅互联网支付网关就有DOKU、iPaymu、Midtrans、TrueMoneyy、KasPay、GoPay(GoJek App)等几十个。同时,印尼的信用卡渗透率极低,只有4.5%,这里80%的人没有银行账户,支付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而在亚洲,如印尼这样拥有复杂多样的支付生态环境的国家,并不在少数。UNPay要做的,正是为中国出海企业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的企业商家拔除藩篱,建立起一片坦途。
  “目前,我们已经在印尼、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布点。一块方阵一块方阵的‘落’下来。”章政华的“空中飞人”状态正是因此而为之。甚至在UNPay的招聘启事中,有一条描述颇为醒目:“能适应每天醒来在不同国家的时光。”而这,正是章政华本人的真实写照。
  UNPay旨在整合全球各国和地区的新型主流电子支付方式,向全球商户提供新型智能综合支付解决方案。从“银联”到“付联”转变后,UNPay还将为商户进一步整合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更大价值信息。“UNPay能够整合资金流和信息流,大量全球化的资源数据整合优势将带来延伸应用,同时开放平台会赋能各类风控、数据、营销、场景等垂直领域的优势企业更好地扩展出海及落地生根。”
  向极限挑战,带领参与者到达他们从未到达过的“高度”和体验,并使他们能享受到打开新世界的快感,是最能令章政华感到快乐的事情。因此在他的心中,有个更远大的梦想,那就是与落地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帮助落地国改变生活方式,打破其他国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之发生突破性的改变。“我希望在UNPay的帮助下,各个国家的人民与企业同样能享受到如最先进国家一样快捷、便利和安全的支付、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一点接入,全球收付’。”
  如今,UNPay这个以支付服务为切入点的新科技服务品牌,正在快速发展为全球范围内覆盖最广和落地最深的Fintech 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也已经是目前海外行业知名度第一的服务品牌。“我们希望凭借我们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与战略铺设,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水电煤’基础服务,为全球一体化服务‘通水通电’做一点贡献。未来,UNPay能成为全球覆盖最广的支付服务品牌。”章政华如是说。   从阿里到百度再到创业
  属于章政华和UNPay的故事开端,来源于他自高中时就与支付行业结下的深厚缘分。
  “高中时,我还是个调皮的孩子,因为爱玩互联网,被几大媒体做了整版专访,从而获得成为阿里第一批实习生的机会。在阿里,我一待就是7年。经历了支付宝从几十号人到3000多人大队伍的过程,探索各个行业,参与上海总部的建设,见证了支付行业的崛起。”
  在那7年时间里,章政华成为最早一批进入支付宝业务团队的成员,组建并负责了创新业务部、公众业务部、教育业务部、票务业务部等多个部门和业务单位;他同时也是支付宝第一个C端战略产品公共事业服务“生活助手”的发起负责人,并担任支付宝创新事业部总经理,他完成了支付宝从一个淘宝网的支付工具、从2B(企业)服务升级到有2C(用户)服务,第一次建立了支付宝用户对支付宝独立账号的价值认知。
  在支付宝征战7年后,章政华受邀加入百度。2013年,任职于百度的他开始了一条荆棘遍布的内部创业之路:从零着手建设百度金融的基础大盘(百度钱包、百度支付、百度理财)。“当时百付宝公司在内部是个‘三新团队’:新业务、新管理班子、新团队,团队内真正属于支付领域的人还不到十个。”即使筚路蓝缕,但受益于在支付宝南征北战的经历,章政华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成为项目遇到问题时团队成员想到的第一求助者。在他的带领下,百度金融很快就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自2014年4月15日发布以来,百度钱包品牌增长飞速。更重要的是,百度钱包串联起旅游、出行、餐饮、票务、外卖等各大行业的消费场景,并打通、激活了百度金融服务生态。这让百度支付虽远晚于起跑线,却最终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
  从2005年开始与支付结缘,到2017年章政华离开百度,创立UNPay品牌,时间已经走过了13载。章政华不断地经历着打破历史、从一无所有里创新求变的道路。
  “这13年也是中国支付产业从无到有,再到繁荣昌盛的13年。UNPay能有此時此刻的发展,确实得益于中国支付产业过去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我们不仅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更有出色的人才和丰富的产业配套。现在是到了在全球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轮回的时刻。”
  正是这样的底气,让章政华有信心再一次从零开始。而过去在支付行业中的经历与人脉,也帮助UNPay得以实现快速发展。目前UNPay保持国内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正在全面布局国际市场,计划一年内全面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并延展到全球各国,构建全新的支付生态系统。
  现在,UNPay团队的核心成员来自阿里、蚂蚁金服、百度、腾讯、银联、IBM、微软、Amex。“UNPay是一个以事业汇聚人心的团队。希望能和员工们一起成为全球范围的‘创一代’。”
  目前,UNPay的成员大多是对支付行业与落地国及地区有深刻了解的金融或互联网行业资深人士。而这些堪称“稀缺”的人才资源,亦成为UNPay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在章政华看来亦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对团队人员的DNA也有要求。他希望团队的成员都是能静心做事有追求的,而不是赚快钱心态的投机者。因此,UNPay积累了一批正直、自信、持之以恒的同道者。
  正是基于这些能力,UNPay成为初创界的黑马企业,在未对外公开融资的情况下,就已被资本市场视为Fintech“独角兽”追捧。目前已有一流投资机构跟进,向UNPay一次性支付完成投资款的投资机构超过三家,估值已超4亿元。目前UNPay已对接国内外九成以上的主流支付机构,并与各国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而对于未来,章政华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构想:“VISA建立起一个全球金融服务的网络已经几十年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于移动支付的全球支付和金融服务新的大网络形成可能最多只要5年。我认为作为中国人能够去领先主导做一套全球全新的支付、金融生态体系,是非常自豪和充满挑战的。而我和我的团队非常享受这样的挑战,并确幸这个网络就是UNPay。”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医疗诊断中,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方式,以X射线对不同材质的吸收特性为基础,通过检测X射线穿过物质后的衰减特性获取物体内部的结构信息和材质组成。X射线CT在现代医疗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传统X射线CT使用能量积分式探测器,将穿过物体后的不同能量X射线光子整体接收,反映的是X射线的平均衰减特性,其无法分辨不同能量的X射线光子,难以区分密度分布相近的材料,限制了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X射线CT技术的进一步发
投资是依托于企业界、产业界的发展,这20年,我们经历的事情,可以用两点来概括:  第一,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从0到今天发展成了土壤和空气,几乎成为所有企业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第二,实体产业和传统产业经过野蛮生长后,最近几年慢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今年的融资数字里面,国资或者大的机构已经占了75%,民营企业没钱了。民营企业这两年发展资金出现问题,开始发生爆雷事件。  这是因为以前机会多,
期刊
10年前我们那一拨创业者,都是仰望美国、硅谷的追随者,那个时候很多业务都是从Copy to China开始的。我算是当时那个时代很少数不是Copy to China的创业者。  我们发展得很快,体量也很大,开始觉得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公司的估值、融资额、影响力,能快速追上美国,跟他们平起平坐。到了后来,我们内心不自觉有一种骄傲感、领先感,甚至有了自己所谓的新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中除了高铁,全都和我
期刊
在我们投资的企业中,有很多创业者、企业家都是80后,17年前“非典”疫情的时候,他们还都在读大学,有些甚至还在读中学,在创办自己企业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类似这次席卷全国的疫情。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2003年的“非典”对行业和企业生存状态带来过何等影响。  2003年的阿里巴巴,成为杭州受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幸运的是公司的运营现金流在上一年就转正了,从1999年诞生后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建起了铁军一般的
期刊
成功创造出高效的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可能是最糟糕的事件。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准备应对和避免潜在风险,否则人工智能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糟糕的发明。  因此,想要人工智能能够与人类和谐共处,我们需要警惕危险的存在并找出危险,在实践和管理方面尽可能做到最好,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结果。一、将“信任设计”注入人工智能  安永与微软欧洲近期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1%
期刊
巨变时代,不确定已成为常态,如果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则需要界定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最近很多人不断问我,阿里、腾讯、京东怎么都在调整结构?我的回答非常简单,这个时代里,企业组织一定是动态的。  对于任何组织管理而言,必须了解到环境对组织本身的影响。今天,组织的绩效已经不再只是取决于组织本身,更主要的是由组织外部的因素来决定,我们将这些外部因素称为“组织环境”。  对于组织环境的
期刊
盒马的创新对人的挑战是巨大的。盒马是把线上线下、商品、营运、物流、供应链、服务等所有纬度合在一起,变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个立体的东西,融在一起的东西,因为融汇在一起,我们才做得跟其他人不一样。  盒马从诞生至今,经历过梦幻般的一个阶段,经历了从模式顶层设计,到开始尝试求证,过程中不断迭代,最后初步验证盒马模式在中心城市的有效性,然后迅速拓展到19个城市的过程。短短四年间,盒马经历了零售业可能几
期刊
2020年开春,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整个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看看微博、微信,我觉得企业界的忧虑指数在提升,恐慌的气氛似乎也在蔓延。  目前,我国疫情基本过去,但其带来的次生疫情却刚刚开始,对于企业而言,“经济疫情”更为让人忧心。  从2019年起,中国企业界、经济界就进入了一个“流感时期”,并且极具传染性。  这次“流感”的背景是2019年有两个红利结束了。  一个是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
期刊
消费级智能语音交互是人们接触智能语音最普遍的渠道,从手机语音助手、家庭智能音箱、智能耳机、智能电视、故事机到智能车载等,根据艾瑞《2020年中国智能物联网(AIoT)白皮书》,2018年消费级AIoT在总AIoT市场中占比68%,市场规模达到1753亿元。作为最早显示出市场潜力的赛道,无论是硬件设备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AI公司都瞄准消费级智能交互终端。  近年,智能音箱作为智能生活“入口”的地位逐
期刊
中国职业经理人高速成长的背后意味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在这股趋势下,经济的全球化、用工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都是盖雅工场发力的推动器。目前,盖雅工场的产品已经落地于13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  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美国。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又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至日本、德国。  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推动轻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