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一轮课改之风重卷小语课堂,呼吁“关注文本,夯实基础”,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文本为凭借,夯实基础教育呢?怎样在课堂中有效的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解读文本;课程价值;深层内涵;建设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刻意追求表面课堂效果,上演一幕幕合作秀、媒体秀、表演秀,而忽视了文本的存在。又一轮课改之风重卷小语课堂,呼吁“关注文本,夯实基础”,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文本为凭借,夯实基础教育呢?
一、科学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亲密接触文本,吃透文本的内涵。其次,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和学凭借,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与教材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科学解读文本首当其冲是“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小语专家贾志敏先生的备课“座右铭”:“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读”是解读教材的前提和基础,“读”是实现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教材,吃透教材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其次是“想”,认真揣摩,积极思考,认真地了解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对文本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入理解,反复推敲。教者对文本内容应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对文本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教材的本身所呈现的内容、知识框架上,要透过教材,看到教材的背后的课程价值。
《狼和鹿》这篇文章讲述了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为被严重破坏。备课时,我立足与文本内容,熟读教材,为了实现教者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我查阅了大资料了解故事的背景,研读有关生太平衡的相关知识,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课文的深层内涵,在备课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素养。
二、灵活的运用文本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创造性的用好“例子”,关键凭借教材,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的因素,创设语言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
执教《狼和鹿》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狼和鹿都市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怎么样的?鹿又是怎么样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积极发言,有的说:“狼是贪婪的,鹿是温驯的。”有的说:“狼是凶残,鹿很善良。”许多孩子还在言谈中表示喜欢美丽的鹿,不喜欢凶恶的狼。看着孩子们沉静在自己的认识世界里,我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不动声色地说:“可是,在凯巴伯森林里,凶残的狼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让我们去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一看。”看着孩子们震惊的表情,渴望了解故事的神情,我知道我已经成功的让学生走近了文本,他们准备兴致勃勃地去了解、探索文本,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会学生读书是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人性化行为,受到情感熏陶哦,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去参与、研究、发现。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全文,带着思考细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反复读一组组看似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的数字,此时此刻,孩子的思维在碰撞,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用心在体验。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是个性化的思考,是与文本的成功对话,我欣喜,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创造。又再次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品读文中重点的词语:“提防、蔓延、饥荒、居然”,赏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的语段,通过语言文字的渲染,多媒体画面的直观展示,让孩子们从简单、重复的感情朗读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我再顺势抛出“作者给‘功成’和“祸首”都加上引号,为什么?真正的祸首是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激动地说:“是我们人类自己,是因为人类无知与好心,才酿成这样的悲剧。”“人类真是太傻了,好心办坏事。如果他们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闪光。孩子们的解读是多么深刻,他们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我惊讶他们小小年纪也能领悟如此透彻,我由衷的叹到:“是啊,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三、创新的超越文本
教师既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读懂文本内容,感悟人文内涵的同时,要善于从知识层面上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文本拓展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对生态平衡没有较深的认识,只停留在保护环境的层面上,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要保护生态平衡?学生还不是很清新楚。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生态平衡,弄清食物链,丰富教材内容,我以教材为媒体,把文本解读的触角伸出教材外,向更大的空间延伸。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人类捕食蛇,使许多蛇种濒临灭绝。”等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色彩”等方面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优势,制作“信息超市”,分三个内容进行展示“人类的过错”、“食物链”、“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学生在观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自发的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最后,我设计“做一名环保小卫士,设计一句广告词。用最清洁的语句告诉身边的人?你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兴勃勃,畅所欲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动植物,从我做起。”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个性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实现课堂教学源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过程。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重新解读和建构的基础,关注文本,夯实基础教育是每一个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科学的解读文本,灵活的运用文本,创新的超越文本,在课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与名师的差究竟在哪里.上海出版社,2010.6
[2] 蒋成禹著.语文课解读.浙江大学出版,2000.10
[3] 王尚文著.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4] 励汾水著.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
[5] 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一名教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13
关键词:解读文本;课程价值;深层内涵;建设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刻意追求表面课堂效果,上演一幕幕合作秀、媒体秀、表演秀,而忽视了文本的存在。又一轮课改之风重卷小语课堂,呼吁“关注文本,夯实基础”,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文本为凭借,夯实基础教育呢?
一、科学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亲密接触文本,吃透文本的内涵。其次,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和学凭借,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与教材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科学解读文本首当其冲是“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小语专家贾志敏先生的备课“座右铭”:“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读”是解读教材的前提和基础,“读”是实现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教材,吃透教材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其次是“想”,认真揣摩,积极思考,认真地了解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对文本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入理解,反复推敲。教者对文本内容应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对文本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教材的本身所呈现的内容、知识框架上,要透过教材,看到教材的背后的课程价值。
《狼和鹿》这篇文章讲述了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为被严重破坏。备课时,我立足与文本内容,熟读教材,为了实现教者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我查阅了大资料了解故事的背景,研读有关生太平衡的相关知识,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课文的深层内涵,在备课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素养。
二、灵活的运用文本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创造性的用好“例子”,关键凭借教材,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的因素,创设语言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
执教《狼和鹿》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狼和鹿都市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怎么样的?鹿又是怎么样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积极发言,有的说:“狼是贪婪的,鹿是温驯的。”有的说:“狼是凶残,鹿很善良。”许多孩子还在言谈中表示喜欢美丽的鹿,不喜欢凶恶的狼。看着孩子们沉静在自己的认识世界里,我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不动声色地说:“可是,在凯巴伯森林里,凶残的狼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让我们去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一看。”看着孩子们震惊的表情,渴望了解故事的神情,我知道我已经成功的让学生走近了文本,他们准备兴致勃勃地去了解、探索文本,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会学生读书是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人性化行为,受到情感熏陶哦,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去参与、研究、发现。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全文,带着思考细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反复读一组组看似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的数字,此时此刻,孩子的思维在碰撞,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用心在体验。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是个性化的思考,是与文本的成功对话,我欣喜,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创造。又再次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品读文中重点的词语:“提防、蔓延、饥荒、居然”,赏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的语段,通过语言文字的渲染,多媒体画面的直观展示,让孩子们从简单、重复的感情朗读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我再顺势抛出“作者给‘功成’和“祸首”都加上引号,为什么?真正的祸首是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激动地说:“是我们人类自己,是因为人类无知与好心,才酿成这样的悲剧。”“人类真是太傻了,好心办坏事。如果他们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闪光。孩子们的解读是多么深刻,他们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我惊讶他们小小年纪也能领悟如此透彻,我由衷的叹到:“是啊,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三、创新的超越文本
教师既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读懂文本内容,感悟人文内涵的同时,要善于从知识层面上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文本拓展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对生态平衡没有较深的认识,只停留在保护环境的层面上,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要保护生态平衡?学生还不是很清新楚。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生态平衡,弄清食物链,丰富教材内容,我以教材为媒体,把文本解读的触角伸出教材外,向更大的空间延伸。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人类捕食蛇,使许多蛇种濒临灭绝。”等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色彩”等方面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优势,制作“信息超市”,分三个内容进行展示“人类的过错”、“食物链”、“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学生在观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自发的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最后,我设计“做一名环保小卫士,设计一句广告词。用最清洁的语句告诉身边的人?你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兴勃勃,畅所欲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动植物,从我做起。”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个性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实现课堂教学源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过程。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重新解读和建构的基础,关注文本,夯实基础教育是每一个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科学的解读文本,灵活的运用文本,创新的超越文本,在课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与名师的差究竟在哪里.上海出版社,2010.6
[2] 蒋成禹著.语文课解读.浙江大学出版,2000.10
[3] 王尚文著.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4] 励汾水著.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
[5] 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一名教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