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演绎新的摄影“族谱”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有句著名的唱词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如今我们在看各类的摄影比赛中出现的众多数码影像时,不由得对这些与传统摄影远远近近的作品,发出同样的感慨。本期专题,我们就针对影赛中的大量的“数码作品”请各方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选用的诸多作品都是提取了传统摄影的基因,用数字技术演绎出的新“族人”。
刚刚结束的第13届尼康奖影赛,共收到11139幅作品,初选后的作品数量位2716幅,其中数码世界类作品占初选总数的18.4%。本次专题中所选用的作品,绝大多数选自这次比赛的“数码世界类”参赛作品。经过一番梳理,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没有经过任何后期技术处理过的摄影作品相比较,得出了与其亲疏远近的关系,绘出由于数码的应用而形成的另类的“摄影族谱”。
之所以将数码图像以这样的形式(见下图)排列,只不过是为了相对形象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讨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数码动了摄影师的奶酪
数码技术在摄影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数码相机的使用、照片的数码输出,以及利用图像软件对照片的后期再创作等无不为摄影插上了“数码的翅膀”。在新闻摄影的赛场上,数码相机以其快捷的传输方式已经将传统相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以今年的荷赛新闻摄影比赛为例,以数字方式参评的作品已经超过半数。而在一些大的新闻媒体的摄影部,暗房已经不复存在,数码相机的普及程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甚至一些文字编辑都已经配备了小型的数码相机。在一些综合类的摄影比赛中,经过数码技术处理的摄影作品频频获奖,一些以电脑后期制作见长的摄影人已经逐渐成为摄影新秀,第五届金像奖获得者李怒舟令除了有过硬的摄影水准,电脑制作也为他的作品大添光彩;在广告和商业摄影领域,我们看到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又数码技术应用的痕迹,数码技术更为摄影师得到了更多的订单……
那些手拿传统相机固守暗房的摄影师终于明白了:是数码动了摄影师的奶酪。
没有结论的讨论
尽管摄影师会努力寻找新的奶酪,但在寻找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
疑问以及不满。其中,最大的争议体现在参加摄影比赛中。“使用数码技术的照片是否要单独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评判这类作品是否要有新的标准?”“数码技术与暗房技术哪个更具艺术价值?”“数码对图像的改动是否应该有个底线?”“如何看待数码照片的制作水准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
针对“数码影像”这个题目的讨论,广大摄影人“有太多的话要说”。同时,各类的摄影比赛中针对参赛作品的分类与评判标准在一些摄影评论家中也引发了不同观点的争论。
如果将这些题目公开讨论的话,其观点的针锋相对让人感受到“大专辩论会”的气氛。本期专题的讨论,我们邀请了部分尼康影赛参赛作者参加,也采访了部分专家对数码影像的看法,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讨论,因为数码技术还在飞速发展,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讨论就能够得到绝对公正的分类方法,也不可用一种所谓的标准来要求这些作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这个讨论还将继续下去,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讨论中,本刊将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并会将一些信息反馈给读者。
注:本期专题中刊发的对数码影像的各种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
2001年第九届国际影展分类
一、社会生活、新闻类。二、自然生态类。三、艺术风光类。四、广告、静物类。五、电脑、暗房技法类。六、人物肖像类。七、科教、文娱、体育类。
第13届尼康奖影赛分类
一、美好景象类,包括风光、建筑、静物、花卉。二、社会生活类,包括新闻、纪实报道、民俗风情。三、数码世界类,包括用数码相机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的照片。
20届全国影展分类(计划)
一、记录摄影类
1、新闻报道摄影
2、社会文献摄影
二、艺术摄影类
1、艺术表现摄影
2、技术摄影(包括暗房技术加工影像和数字技术合成的具有特殊影像效果的作品)
3、现代艺术观念表现摄影
三、商业摄影
数码拍摄、数码输出——直系亲属?
添云加月,两底合成——未出“五服”?
浓墨重彩,模仿绘画——依然沾亲带故?
黑中有彩,彩中有黑——姻亲还是表亲?
东拉西扯,移形换影——表亲一表表千里?
天马行空,创意无限——姓“摄”还是姓“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