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答题在中考数学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中考竞争也集中表现在解答题的得分率上。下面就结合甘肃省平凉市2009年中考试题具体谈谈如何做好解答题。
一、解答题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础题,一般来说,相当于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
(2)小型综合题,相当或略高于教材的总复习题,由于题设至结论有一定的跨度,这个层次的试题占分比例大。
(3)大型综合题,跨度大,难度高,借以发挥最优秀考生的潜力。
二、解题思路可从以下“三位一体”的过程中获得
(1)在理解题意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主要是从题目的语言叙述中获取“符号信息”,从题目的图形中获取“形象信息”。
(2)从记忆储存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主要是定义、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解题凭借或解题依据。
(3)将以上两组信息组合、加工成一个和谐的逻辑结构。
三、提高解题能力
1.理解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求证、求解是什么,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向前进。因为从条件得出的信息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从结论发出的信息预告并诱导解题方向。所以,为了从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条件、结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分析题意的良好习惯,没弄清题意就匆忙做答,结果是:有的推导着就推不下去了,怎么变换形式都不行,哪个公式、哪条定理都用不上,回头看题目才发现,还有一个已知条件未使用;有的推着推着,“因为,所以”都挺顺利,但推了半天还不知道往哪里推——未真正弄清楚推什么,缺乏目标意识;有的结果是出来了,但不符合题意。
2.模式识别
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它们一开始是孤立的、零乱的,经过初步筛选便可以确定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同时努力追忆过去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曾经历过类似的题目,来个信息的对比与借鉴,这是解决中考题的基本策略;如果问题不属于某个基本模式,那么就可以将题目加以分解或转化,也可以将基本模式加以重组、深化。
3.差异分析
我们解决问题时,常会发现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如果把这种差异称作“目标差异”,那么解题策略就在于设计一个目标差不断减少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①如果一旦出现,目标差就自动作出相关的反应;②减少目标差的调节要反复地发挥作用,使得目标差的逼近能积累起来。
4.层次解决
通过解题发现,人们在创造性地处理一个新问题时,思维是按层次展开的,先粗后细,先宽后窄。就是说,先对问题作一个大致的思考,然后逐步深入细节与实质;或者先作较大范围的探索,然后逐步收缩包围圈。
例如:27题的第③问求圆环面积,先给出策略圆环面积S=π(R2-r2),再分析几何中(R2-r2)出现在直角三角形中,构造R和r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最后指出(R2-r2)的结果就是另一直角边的平方,而另一直角边由第③问的已知数据结合第②问的结论很容易算出。
5.数形结合
数学家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用直观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的关系。数学解题中的数形结合,就是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代数含义又分析几何含义,力图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找出解题思路。有人比喻为“双面的刀刃”。经验显示,进行数形结合有三个重要的途径:
(1)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中的线段长度用函数中点的坐标表示,然后用函数的思路解决。如28题,横断面为抛物线的公路隧道问题,支撑架的总长先用抛物线上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之和表示,再用二次函数的最值解决。
(2)转化。如第25题的③④两问,学生猛一看,全是字母系数的方程与不等式,怎么解?但再仔细分析方程与不等式中式子的形式,一部分为y1,另一部分为y2,因而方程就可转化为y1=y2,不等式就可转化为y1 (3)构造。如27题的第③问,圆环面积S=π(R2-r2),根据平时经验,括号内的式子刚好可以构造到直角三角形中,对应为斜边的平方减一直角边的平方,则最终的结果为另一直角边的平方。
总之,要想做好中考数学解答题,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好的答题习惯:分析题意—用所学知识减少目标差—思考解决方案—有条理地表述过程—定期做解题方法和类型题的总结。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平时教学中按上述方法做到位了,那么对付中考解答题即使不是小菜一碟,也会做到八九不离十。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第二中学)
一、解答题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础题,一般来说,相当于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
(2)小型综合题,相当或略高于教材的总复习题,由于题设至结论有一定的跨度,这个层次的试题占分比例大。
(3)大型综合题,跨度大,难度高,借以发挥最优秀考生的潜力。
二、解题思路可从以下“三位一体”的过程中获得
(1)在理解题意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主要是从题目的语言叙述中获取“符号信息”,从题目的图形中获取“形象信息”。
(2)从记忆储存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主要是定义、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解题凭借或解题依据。
(3)将以上两组信息组合、加工成一个和谐的逻辑结构。
三、提高解题能力
1.理解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求证、求解是什么,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向前进。因为从条件得出的信息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从结论发出的信息预告并诱导解题方向。所以,为了从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条件、结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分析题意的良好习惯,没弄清题意就匆忙做答,结果是:有的推导着就推不下去了,怎么变换形式都不行,哪个公式、哪条定理都用不上,回头看题目才发现,还有一个已知条件未使用;有的推着推着,“因为,所以”都挺顺利,但推了半天还不知道往哪里推——未真正弄清楚推什么,缺乏目标意识;有的结果是出来了,但不符合题意。
2.模式识别
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它们一开始是孤立的、零乱的,经过初步筛选便可以确定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同时努力追忆过去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曾经历过类似的题目,来个信息的对比与借鉴,这是解决中考题的基本策略;如果问题不属于某个基本模式,那么就可以将题目加以分解或转化,也可以将基本模式加以重组、深化。
3.差异分析
我们解决问题时,常会发现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如果把这种差异称作“目标差异”,那么解题策略就在于设计一个目标差不断减少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①如果一旦出现,目标差就自动作出相关的反应;②减少目标差的调节要反复地发挥作用,使得目标差的逼近能积累起来。
4.层次解决
通过解题发现,人们在创造性地处理一个新问题时,思维是按层次展开的,先粗后细,先宽后窄。就是说,先对问题作一个大致的思考,然后逐步深入细节与实质;或者先作较大范围的探索,然后逐步收缩包围圈。
例如:27题的第③问求圆环面积,先给出策略圆环面积S=π(R2-r2),再分析几何中(R2-r2)出现在直角三角形中,构造R和r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最后指出(R2-r2)的结果就是另一直角边的平方,而另一直角边由第③问的已知数据结合第②问的结论很容易算出。
5.数形结合
数学家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用直观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的关系。数学解题中的数形结合,就是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代数含义又分析几何含义,力图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找出解题思路。有人比喻为“双面的刀刃”。经验显示,进行数形结合有三个重要的途径:
(1)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中的线段长度用函数中点的坐标表示,然后用函数的思路解决。如28题,横断面为抛物线的公路隧道问题,支撑架的总长先用抛物线上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之和表示,再用二次函数的最值解决。
(2)转化。如第25题的③④两问,学生猛一看,全是字母系数的方程与不等式,怎么解?但再仔细分析方程与不等式中式子的形式,一部分为y1,另一部分为y2,因而方程就可转化为y1=y2,不等式就可转化为y1
总之,要想做好中考数学解答题,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好的答题习惯:分析题意—用所学知识减少目标差—思考解决方案—有条理地表述过程—定期做解题方法和类型题的总结。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平时教学中按上述方法做到位了,那么对付中考解答题即使不是小菜一碟,也会做到八九不离十。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