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体育课也在探索教法的创新,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
前苏联教育家马亚科夫斯基在论述师生关系时说:“你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一项必须不断创新的工作。沿袭传统的固定模式,一味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教法僵化、死板,只强调学生顺从,忽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教学场景是简单的集合、讲解后,将体育器材交给学生自由活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科学知识不断发展更新,教材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只有自己在思想上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营造和谐氛围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有赖于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有赖于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应改变权威式的教学关系。教师应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如学生带操、自编游戏、自评自测等。其次,要爱护每一位学生。学生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显著的。教师不应冷淡或歧视部分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以赞许的目光、表扬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可组织趣味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教师应力求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应安排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同时对课堂进行小结。
例如:在上行进间低手投篮这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一生一球,结合自身经验,在篮球场上进行自主性的准备活动,学生先复习行进间高手投篮,四个小组各占一个篮架。在其间我进行巡视,点拨要领,鼓励学生相互对照,交流心得。接着我示范讲解“行进间低手投篮”,提问:“行进间低手投篮与高手投篮的动作有哪些异同点?”激发学生质疑,仔细观察,探索问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研究。学生带着问题练习,注意两者的对比,积极思考,我不时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课堂学习氛围良好,学生敢于大胆探究,充分明确了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使用哪种投篮技术更有效,学生的练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培养进取精神
我国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确立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发展素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大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成为一句空话。中小学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其拼搏进取精神增强公平竞争意识。体育实践能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体育教育的手段能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提高运动能力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总之,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一定要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结合具体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萍.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6.
[2]袁冲.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体育教学,2004,1.
一、转变教学观念
前苏联教育家马亚科夫斯基在论述师生关系时说:“你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一项必须不断创新的工作。沿袭传统的固定模式,一味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教法僵化、死板,只强调学生顺从,忽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教学场景是简单的集合、讲解后,将体育器材交给学生自由活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科学知识不断发展更新,教材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只有自己在思想上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营造和谐氛围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有赖于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有赖于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应改变权威式的教学关系。教师应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如学生带操、自编游戏、自评自测等。其次,要爱护每一位学生。学生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显著的。教师不应冷淡或歧视部分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以赞许的目光、表扬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可组织趣味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教师应力求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应安排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同时对课堂进行小结。
例如:在上行进间低手投篮这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一生一球,结合自身经验,在篮球场上进行自主性的准备活动,学生先复习行进间高手投篮,四个小组各占一个篮架。在其间我进行巡视,点拨要领,鼓励学生相互对照,交流心得。接着我示范讲解“行进间低手投篮”,提问:“行进间低手投篮与高手投篮的动作有哪些异同点?”激发学生质疑,仔细观察,探索问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研究。学生带着问题练习,注意两者的对比,积极思考,我不时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课堂学习氛围良好,学生敢于大胆探究,充分明确了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使用哪种投篮技术更有效,学生的练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培养进取精神
我国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确立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发展素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大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成为一句空话。中小学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其拼搏进取精神增强公平竞争意识。体育实践能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体育教育的手段能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提高运动能力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总之,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一定要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结合具体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萍.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6.
[2]袁冲.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体育教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