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音乐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音乐这一学科,并学好音乐,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那就是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基于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音乐是课程中的副课,我们可将兴趣分为被动兴趣与主动兴趣。被动兴趣的培养自然是靠考试中的分数,而主动兴趣则是发自内心的,不在任何压力下形成的。
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兴趣的培养上,会因确实被动兴趣而处于弱势,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优势,因为,被动兴趣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导致没有兴趣。而音乐则会像一股甘泉,时时滋润学生疲惫的心田。基于以上观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悟出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正视学生兴趣
“想唱就唱,唱得漂亮……”这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的热播已深入中小学生的心里,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也已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在各类信息中,最受学生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加上包装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音像制品、名目众多的的排行榜,在可视的舞台和银幕上,是“灯光刺激、音响震撼、场面火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些都使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歌曲显得那么苍白、孱弱。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如果一味排斥,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教师音乐也要转变、更新教学理念,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引入流行歌曲教学,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例如,在学唱歌曲《青藏高原》時,我先给学生范唱,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将其中歌曲创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学唱歌曲〈〈大中国〉〉时,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秧歌音调,告诉学生这就是民族的加通俗的优秀作品。讲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放教学思路,转变观念,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提高音乐欣赏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很好学习音乐。
本人在教授八年级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一课中,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熏陶,形成一定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进入角色。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让学生自己担当一定的“角色”参与体验,请大家伴随多媒体音乐画面,分角色扮演“我军”及“敌军”,并共同进行齐唱、轮唱,让他们感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我优秀儿女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发战争的大海汪洋中。并用数码摄像即时录下并在大屏幕播放 ,学生亲睹自己的“表演”,兴趣异常高涨,参与性非常强烈,一节课收到了最佳效果。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三、开放教学评价,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凭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做会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学习音乐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及信息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了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显著。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保证这种兴趣的延伸。
总之,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兴趣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是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做到新课标中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愉悦体验,学生就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基于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音乐是课程中的副课,我们可将兴趣分为被动兴趣与主动兴趣。被动兴趣的培养自然是靠考试中的分数,而主动兴趣则是发自内心的,不在任何压力下形成的。
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兴趣的培养上,会因确实被动兴趣而处于弱势,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优势,因为,被动兴趣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导致没有兴趣。而音乐则会像一股甘泉,时时滋润学生疲惫的心田。基于以上观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悟出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正视学生兴趣
“想唱就唱,唱得漂亮……”这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的热播已深入中小学生的心里,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也已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在各类信息中,最受学生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加上包装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音像制品、名目众多的的排行榜,在可视的舞台和银幕上,是“灯光刺激、音响震撼、场面火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些都使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歌曲显得那么苍白、孱弱。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如果一味排斥,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教师音乐也要转变、更新教学理念,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引入流行歌曲教学,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例如,在学唱歌曲《青藏高原》時,我先给学生范唱,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将其中歌曲创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学唱歌曲〈〈大中国〉〉时,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秧歌音调,告诉学生这就是民族的加通俗的优秀作品。讲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放教学思路,转变观念,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提高音乐欣赏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很好学习音乐。
本人在教授八年级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一课中,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熏陶,形成一定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进入角色。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让学生自己担当一定的“角色”参与体验,请大家伴随多媒体音乐画面,分角色扮演“我军”及“敌军”,并共同进行齐唱、轮唱,让他们感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我优秀儿女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发战争的大海汪洋中。并用数码摄像即时录下并在大屏幕播放 ,学生亲睹自己的“表演”,兴趣异常高涨,参与性非常强烈,一节课收到了最佳效果。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三、开放教学评价,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凭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做会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学习音乐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及信息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了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显著。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保证这种兴趣的延伸。
总之,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兴趣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是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做到新课标中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愉悦体验,学生就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